APP下载

从整合走向整体:春秋季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施策略

2017-03-06夏令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17年2期

夏令

【摘 要】在安全至上的教育背景下,很多学校的春秋季社会实践活动流于形式,顾安全而失游玩项目,顾安全而失远郊之游。俨然,社会实践活动渐渐趋向于“鸡肋”活动。针对这些问题,可以整合春秋季社会实践活动资源,在整合中有主题、有活动、有成果地整体推进,从而解决“鸡肋”现象。

【关键词】春秋季社会实践 有主题 有活动 有成果

春秋季综合实践活动,在学校有两种称呼,“春秋游”和“春秋季综合实践活动”。两种不同的称呼,两种不同的期许。当下的春秋季综合实践活动的情况究竟如何?笔者曾对区域内的春秋季社会实践活动做过两组小调查,在笔者负责的一次区域班主任培训中作了问卷(如表1)调查,也让他们对学生进行了网上问卷(表2)。

从表1中不难发现,班主任眼中的春秋季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的“吃喝玩乐会”,辅以活动创新乏力,导致教师组织管理耗费精力,有多达89.2%的班主任不喜欢此项活动,“春秋季综合实践活动”已经成为班主任心中的“鸡肋”活动。再看表2学生问卷部分,横向对比第1、2两项,师生对活动的喜爱程度呈现出鲜明对比,不过“吃喝玩乐会”的共识倒是惊人相似。细细分析学生问卷的3、4两项内容,可以清晰地知道学生渴望自主创新式活动,忌讳重复一成不变的活动形式和作业。

如何使学生在足不出市的春秋季综合实践活动中玩有所乐,玩有所得。笔者所在学校教研团队进行了深入研究,对近些年的苏州市区旅游景点进行了一番梳理,并依据学生的实际年龄特点进行了有机整合。

一、由整合出发:开展有主题的春秋季综合实践活动

考虑到一至六年级学生不同年龄特点、不同兴趣点和知识起点,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小组将苏州优秀的景点进行整合,构建了《方洲小学春秋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图》,分为六大主题(如图1)。

(一)整合:依学生的兴趣向度而定

从各年级的主题设定中不难发现,低年级的主题偏向苏州美食、苏州风俗两大类,主要是考虑到低年段学生认知和学习能力宜以趣味性探究为主。正如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迪厄在《区分——判断力的社会批判》一书中所述“只有把对于狭义的高级的‘文化探究的趣味,也就是对于合法文化(艺术、哲学、科学等等)的趣味,与一般认为形而下的、粗俗的文化经验(餐饮、美容、装修、摄影等日常实践)的趣味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了解文化实践的意义”,因此为处在萌芽阶段的一、二年级学生多融入一些对身边文化事物的探究,更利于启发学生的探究原动力。让低年段学生在春秋季综合实践活动中感知实践活动的快乐,品尝实践活动的成果。

三、四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知识积淀,有能力也有兴趣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地方文化的探究,正如中国文化史博士生导师冯天瑜先生主张的“文化生态”说一般,他认为地域文化有其自身资源和内在动力,是青少年学生学习的好资源。考虑到“姑苏多才子,園林甲天下”这一地域文化,在中年级的春秋季综合实践活动整合中我们努力渗透“苏州名人”和“苏州园林”,一是让身处第二大移民城市的苏州学生有兴趣了解苏州文化特点,二是在探究中增强自身融入感与自豪感。

五、六年级学生心智发育水平较高,处在审美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显著增强期,这足以支撑他们进行实践创新和人文底蕴方面的探究,基于此,学校教研组选定了 “苏州艺术”和“苏州数字”这两大探究主题,一方面贴合小学高年级学生“最近发展区”,另一方面是对新出炉“核心素养”的有力补充。

(二)整合:依景点的共性功能而圈

六大主题确立后,就要进行相应景点的选定和排列,苏州景点着实多,学校要下好一盘棋,让有主题的春秋季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首先要考虑景点和主题的吻合度,其次考虑景点实际接待能力,基于这两点考量,学校教研组最终确立了主题式景点探究活动(如表3)。

二、由整合生发:开展有主题的春秋季综合实践活动

当有主题的春秋季综合实践活动选定后,确立了年级探究的宏观方向,落实到班级活动中,还应该在主题下有效生发,主题下活动生发既要结合学生兴趣,更要贴合学生实际探究能力。基于此,学校决定以课程来推动活动整合,依据《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总则)》来分解主题,确立活动。笔者以三年级的“苏州名人”为例进行阐述(如图2)。

(一)活动形式:指向素养

从图2中可以看出,设计初衷就是指向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无论是“春到上方山”春季综合实践活动,还是“■直秋韵”秋季综合实践活动,都紧紧围绕“苏州名人”这一主题来开展活动,主题集中,聚力于苏州名人探究,活动形式或绘画,或搜罗,或制作,或采访,或探秘……形式丰富多样,既符合三年级学生身心特点,更将学生日常所学进行有机“综合演练”,在丰富了形式的同时更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二)活动形式:引入竞争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在春秋季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有效锻炼,在图2的编排中,特意安排2~3个班级来同时进行每一个小活动,引入“同题异构”的形式,让班级与班级间探究,创新式引入竞争机制,不仅为班级间注入学习动力,更促发学生真情投入,除去调查问卷的诸多担忧自然是水到渠成之事。

三、从整体出发:开展有成果的春秋季综合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的主题化指明了实践方向,社会实践活动的活动化给学生提供了寓教于乐的学习场,春秋季综合实践活动如果仅仅行进到第二层次,实践意义就没有真正挖掘出来,学校教研组进行了新一轮思考:若相机开展有成果的社会实践活动会更具实效,因为活动成果更是对活动所得的梳理、汇聚、加工、优化的结果。基于此,每一次春秋季社会实践活动结束后均召开班级成果展示分享会、年级成果展示汇报会。

(一)成果展示:关注整体

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前,各位班主任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教师会对班级学生进行小组分工,明确各自任务,填写分工表,待活动结束之后,小组成员要通力协作,共同完成小组作品。学校专门开设成果展示汇报课,从课时上保证活动整体推进,不仅如此,学校规定各班级的成果展示汇报课由各小组成员先汇报各自在小组中做了什么,参与了什么项目,班级评委组(主要由各小组组长担任)会重点关注是否全员参与。此外,班级展评课还硬性规定:凡不是全员参与的小组不予展评的机会。有了这条“法令”,從源头上杜绝了一家之言、独家活动现象。活动前各尽其才而分工,活动中通力协作共参与,活动后精益求精同设计。因为关注整体,才有了整体的综合实践。

(二)成果展示:表扬整体

历时一年的实验,笔者发现,每一次成果展示都是学生花尽心思、全力展示的盛会。小组竞争激发了学生成果展示创新获胜的欲望,每次展评过后学生最为欢喜的是颁发奖状,因为奖项由学生组成的评审团评选,颁发奖状环节更是特意强调奖状要颁发给小组整体,奖状模板设计之初就留下了长长的横线,足以写上每一个组员的名字,读完组员名字再给小组颁奖成为基本流程,这无形中让参与实践活动的学生多了份集体荣誉感,更多了份体验“学会学习”的满足感。

经过对社会实践活动的摸索研究让笔者欣喜地发现,有主题、有活动、有成果的春秋季综合实践活动师生乐于参与。对学生来说,有自主设计权,有具体的实践任务驱动,有值得期待的成果展评,学生参与热情高涨,自主活动。开展班主任管理更加省心。开展这样的春秋季社会实践活动,实现了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成果展评中回望实践精彩,品尝实践成果,激发再实践的欲望,走出了一条春秋季综合实践活动由整合到整体的师生共赢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法]皮埃尔·布尔迪厄,著.刘晖,译.区分——判断力的社会批判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2]冯天瑜.中华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3]杜建群.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论与实践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方洲小学 215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