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玉瑃针灸治疗高血压病经验总结

2017-03-04王晔博韩一栩李朋朋王艳君邢潇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7年2期
关键词:名医经验高血压病

王晔博 韩一栩 李朋朋 王艳君 邢潇

摘要:高玉瑃教授基于经络气血盛衰理论,从肝、脾、肾论治高血压病,调和气血阴阳;临证借鉴“逆针灸”的学术思想,审视气血,上病下取。辨证把握虚实,注重穴性不同,或针或灸。如此协调阴阳,调畅气血,达到“阴平阳秘”的治疗目的。

关键词:名医经验;高玉瑃;高血压病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7.02.026

中图分类号:R259.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7)02-0101-03

高玉瑃教授系原河北省中医院针灸科主任、河北中医学院针灸系主任、燕赵高氏针灸学术流派的主要继承人,行医60余载,学验俱丰,积累了治疗面瘫、头痛、中风等诸多宝贵经验,对高血压病更有自己独特的针灸诊治思路。笔者有幸随侍高师门诊,获益良多。现将高师辨治高血压病的经验总结如下。

1 辨治经验

1.1 脾肾论治,兼用疏肝

《素问·调经论篇》云:“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血压是气血运行时对脉管产生的压力,是人体气血阴阳运行的外在表现之一;当气血关系失调,可发展为气血逆乱,脏腑阴阳失调。高师结合历代医家论述,认为本病的病变脏腑与肝、脾、肾三脏相关,阴阳失调是其基本病理基础,气血逆乱是其基本病理改变,证属上实下

虚。据此,基于经络气血盛衰,确立从肾论治、协调阴阳,从脾论治、调和气血,辅以疏肝为其治疗理念。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升胃降,是气机升降之枢纽。血液流动随气机而变化,脾胃升降失司,可致气血逆乱。故临证当从脾论治,调畅气血,以改变高血压病气血逆乱的基本病理改变。对此,高师常选用脾经合穴——阴陵泉,《灵枢》有“合治内腑”的理论依据,故可刺之以健脾运中焦,化湿滯通水道;足太阴、少阴、厥阴经交会穴——三阴交,肝、脾、肾三经兼顾,刺之以健脾疏肝,滋肝肾之阴;脾经之特效穴——血海,脾经为多血之经,刺灸血海能益气统血,泻之可行血祛瘀、清热凉血;酌用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胃气之大会,补之则益气健脾、升阳止眩,泻之则能降浊阴、引气下行;胃经之募穴——中脘,六腑之所会,以健脾胃、助运化、调升降。上述诸穴配伍,通过调和脾胃以实现调和气血之功。

肾为先天之本,藏真阴、元阳,肾精所化之肾阴肾阳为五脏阴阳之本,肾阴肾阳具有调节五脏阴阳平衡的作用。从肾论治,协调阴阳,可从根本上改变高血压病阴阳失调的病理基础。临床常选肾经原穴——太溪,《灵枢·九针十二原》有“五脏有疾也,当取之十二原”,故刺之以益肾、滋阴、潜阳,与太冲、风池配合以平肝潜阳、滋阴降火;肾经井穴——涌泉,阴井木,肾属水,为水中之木,故刺之以引火归源、滋阴益肾。太溪、涌泉相伍,可调节肾阴肾阳,进而实现调整脏腑阴阳的目的。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高师常选用足厥阴肝经之原穴——太冲,以调畅气机、调和气血,泻之可泻肝阳而清利头目、降血压;同时酌用足少阳胆经的风池,以和调肝胆、潜阳熄风。肝胆互为表里,此组配伍,一上一下、一表一里,疏泻肝胆,疏木实土,实现调畅气机之功。

由于高血压病与肝、脾、肾三脏相关,故治当从脾肾论治,兼以疏肝。肝为木,肾为水,脾为土,肾脏亏虚,水不涵木,木旺则乘克脾土。故肝肾同治,使水能涵木,阴阳协调。健脾疏肝,使肝木不克脾土,疏运相合,统藏协调,气血调畅。

1.2 谨守气血,上病下取

因高血压病的发病机制是上实下虚,故高师治疗以调理气血为基础,确立以上病下取、引血下行为基本方法。现代医学通常将高血压病分为Ⅰ、Ⅱ、Ⅲ期分级治疗,而高师基于对气血运行规律的认识,融入“逆针灸”的学术思想,根据气血运行异常的不同病理阶段,予以不同的针刺选穴处方,审视气血,上病下取。

气血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动态平衡,运行遵循常道时属于“气血冲和”的生理状态。高师临证既注重症状变化,也关注血压值的波动。当临床症状不明显时,或血压值未超出正常范围(正常高值血压)时,表明气血冲和,未及脏腑。此时应用瘢痕灸足三里,可达到未病先防的目的,即《医说》所谓“若要安,三里莫要干”。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胃经多气多血,与足太阴脾经相表里,瘢痕灸足三里可以起到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作用。在气血初显不调阶段,可预先逆灸足三里,使体内气血阴阳回复至动态平衡的状态,从而实现对血压的良性调整,防止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因目前瘢痕灸临床推广应用受到限制,故高师强调要与患者进行良好沟通,以实现和谐的医患关系。

随着疾病的发展,若因内外因素的影响而使气血的动态平衡被破坏,则属于“气血失和”的病理状态。当出现肝气亢盛的症候群表现,如眩晕、头痛等,说明气血运行不畅,脏腑功能失调,以肝肾亏虚、脾胃不和为主。故治疗不仅选取风池调整头部气血,而且还要疏木实脾,重视疾病发展传变规律,即《难经·七十七难》所谓“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对此,高师重点选用下肢远端穴位,如脾经的阴陵泉、公孙,以健脾利湿、调冲脉气机,血海凉血活血,足三里培补脾土,三阴交健脾疏肝;肝经的太冲调畅气机,行间泻肝胆之热,平逆肝胆之亢阳;同时以风池等要穴泻肝阳降肝火,以止头晕、头痛。诸穴同用,既补益脾胃,防肝木乘土,又遂肝木疏泄条达之性,调畅气机。肝脾同治,调和气血。另外,重用远端腧穴引血下行,逆转了气血亢逆的病理状态,利于重建气血间的动态平衡,恢复“气血冲和”的生理状态。且重视病邪传变趋向,对可能危及到的部位做到早期预防,阻止传变。

当气血的运行不能维持一定程度上的平衡,严重者则可发展为“气血逆乱”。《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云:“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气盛血逆,血压过高,出现气血逆乱的危急重症时,高师主张慎用头部穴位,如百会等,只取下肢远端腧穴。因高血压病的主要危害是并发心脑血管事件。有研究表明,高血压病早期颅内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是以血流速度加快为主,高血压中、高危患者的颅内血流速度均高于高血压低危患者颅内血流速度[1]。而头为诸阳之会,百脉之宗,是各经脉气汇聚之处,若此时针灸头部腧穴引气血上行,加快血流速度,助推气血喷发之势,可能出现出血等危重症候。此时,高师为防止因血压过高而引起心、脑、肾等相关脏器的损伤,主张在辨证选穴基础上,还需根据病情需要,配合八脉交会穴。如伴有心悸、失眠、胸闷等,可加内关、公孙;伴头晕、头痛、耳鸣等,可加外关、足临泣;伴盗汗、腰酸、气短等,可加照海、列缺;出现头痛、项强、手足麻等,可加后溪、申脉。高师还特别指出,在使用八脉交会穴时,如能按照灵龟八法的开穴时间,预约患者按照相应时间前来治疗,则能显著提高疗效,并已得到相关研究的验证[2]。

1.3 石门涌泉,虚实有别

目前,高血压病的中医证候总体可分为虚实两端,具体包括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痰湿壅盛证、阴阳两虚证4型[3]。高师临证详辨虚实,施治时注重取穴的穴性不同。虚者温灸石门,温助肾阳,以期缓图功效;实者针刺涌泉,滋补肾阴,以达即时降压的目的。一阳一阴,一灸一针,调补肾之阴阳,从而起到调节全身阴阳的作用。

对于阴阳两虚证为主的虚性高血压病患者,若45岁以上且无生育要求,高师一般选择温灸石门,通过疏通三焦,助肾以调补阴阳,从而控制血压,对虚性高血压病能起到缓图功效的治疗目的。艾灸可以改善人体微循环,调节血液流变学指标[4]。《难经·六十六难》曰:“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而元气根于肾,通过三焦别入十二经脉而达于五脏六腑,石门为手少阳三焦经的募穴,故温灸石门,既可通利三焦气机,使气血津液运行通畅,脏腑得到肾阴的濡养及肾阳的温煦,行使其正常生理功能,避免痰、瘀等病理产物内生,又可以通为补,补肾固元,使诸气生化得其所,升降畅达至其位,协调脏腑,平衡阴阳[5]。且有观察发现,石门可调节血压,使之趋向正常,并发现血压偏高者能使之下降,血压偏低者能使之上升,正常者则无变化[6]。

对于肝火亢盛证型为主的实性高血压病尤其当血压高于160 mm Hg(1 mm Hg=0.133 kPa)时,可针刺涌泉,通过滋阴益肾、平肝熄风,使阴阳得以平和来降低血压,对于实性高血压病力求速效,能起到即时降压的治疗目的。涌泉为足少阴肾经的井穴,阴井木,肾属水,为水中之木,有引火归源、滋阴益肾之功。针刺涌泉可引火下行,火随气降与肾水相交,起到平肝熄风、滋阴益肾的功效,使阴阳平衡。有报道,刺激涌泉能调节植物神经和内分泌功能,改善外周血液循环系统,有利于血压的控制[7]。

2 典型病例

患者,女,40岁,2012年6月6日就诊。2 d前,患者因情绪激动出现头痛间歇发作、以头顶部最明显,左侧颞部亦有痛感,平时则头晕昏沉,自觉双下肢无力,面红目赤,口苦而干,失眠多梦,纳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二三日一行,舌黯红,苔薄黄,脉弦数。血压160/100 mm Hg。既往有高血压病史5年,口服降压药(卡托普利25 mg,3次/d)控制,无心脏病史。西医诊断:高血压病。中医诊断:眩晕(肝火亢盛证)。治以疏肝和胃、通络降逆为法。取穴:双侧风池、太阳、足三里、三阴交、太冲,均用捻转泻法,留针30 min。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第1个疗程后,诸症消失,血压140/100 mm Hg。第2个疗程后,血压130~120/90~80 mm Hg。遂停止针灸治疗,随访1年,患者血压平稳。

按:本案患者素有高血压病史多年,近因情绪波动而出现头痛、头晕。其头痛部位以巅顶为主,乃足厥阴肝经循行所过之处,参之舌脉,辨为肝火亢盛之证。故治取风池、太阳,以泻肝阳、降肝火,止头晕、头痛;太冲以调畅气机,平逆肝胆之亢阳;足三里培补脾土;三阴交以健脾疏肝。诸穴同用,既可补益脾胃,防肝木乘土,又遂肝木疏泄条达之性,调畅气机,乃“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意,起到肝脾同治,以疏肝和胃、通络降逆的作用;另外,重用远端腧穴,可引血下行,逆转气血亢逆的病理状态。

3 小结

阴阳气血调和是机体“阴平阳秘”的前提,失之则百病丛生。高师基于对经络气血盛衰理论的认识,确立了高血压病的治疗理念:从脾论治,调和气血。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之关键,通过健脾调脾以调整人体之气血;辅以疏肝,使肝木不克脾土,疏运相合,统藏协调。从肾论治,协调阴阳。详辨虚实,针涌泉、灸石门,调补肾阴肾阳,以调整人体之阴阳;或针或灸,以期达到即时降压或缓图降压的治疗目的;辅以疏肝,使水能涵木,阴液互养,精血同源。另外,高师临证融入“逆针灸”的学术思想,审视气血,区分气血运行异常的不同病理阶段,上病下取,引血下行,逆转了气血亢逆的病理状态。总之,健脾、疏肝、益肾,以平为期,重建气血间的动态平衡,恢复“气血冲和”的生理状态。如此则气血调和,阴阳平衡,使血压趋于平稳,以降低高血压对靶器官的损害。

参考文献:

[1] 张志辰,张允岭.高血压证候要素与颅内血流变化关系初探[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24(11):1509-1511.

[2] 罗本华,于建春,邓柏颖.灵龟八法对56例原发性高血压血压、NO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2011,38(5):969-971.

[3] 董昌武,董梅,邢齊树,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与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基因多态性相关性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33(9):636-640.

[4] 李丽娜,于敬达,曹建华.艾灸对血液流变性的影响[J].中国临床研究,2010,23(3):237-238.

[5] 李国民.论三焦气化失司衰老与肾虚衰老的关系[J].新中医,2010, 42(7):1-3.

[6] 裴廷辅,夏玉卿.针灸石门穴对血压影响的初步观察[J].中医杂志, 1959,5(9):48-50.

[7] 时彦,时璐.栀子双仁散涌泉穴外敷治疗高血压病32例[J].陕西中医, 2009,30(2):202-203.

猜你喜欢

名医经验高血压病
全真一气汤治疗中青年高血压病验案举隅
基于“脾为生痰之源”探讨高血压病痰瘀互结证
帅焘运用加味酸枣仁汤治疗失眠150例临床观察
新修珍珠囊药性赋
不同性别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诊疗经验与思考
孙跃农健脾补肾化痰方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经验
高血压肾病诊治经验采撷
中老年高血压病的预防及蒙医护理
高血压病中医规范化管理模式思考
高血压病中医病机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