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八法薪传 一门风流
——和州乌江张氏家族书法摭谈

2017-03-04文_高

书画世界 2017年1期
关键词:张籍乌江书法

文_高 静 王 俊

高静 安徽省马鞍山画院画师/中国书协会员

王俊 安徽省和县和州书画院院长/中国书协会员

八法薪传 一门风流
——和州乌江张氏家族书法摭谈

文_高 静 王 俊

高静 安徽省马鞍山画院画师/中国书协会员

王俊 安徽省和县和州书画院院长/中国书协会员

和州乌江张氏家族,即唐代诗人张籍及其后人张孝祥、张即之等人,诗书风流,宋、唐两朝走过了四百年的辉煌。本文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整理,简要介绍乌江张氏家族的书法成就和地位。

乌江;张籍;张孝祥;张即之;书法

唐宋时期的和州,文化发展进入到了一个鼎盛时期,相继出现了许多在中国文化史上享有一定声誉的文化名人,甚至出现了一些文人世家和名门望族。乌江张氏家族即是其中重要的一支。

乌江张氏家族,即唐代诗人张籍及其后人。张氏为和州乌江县(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历史上的乌江,地杰而人灵,曾经诞生并养育了许多名人,朝廷显宦、林泉高士,不胜枚举。张氏家族便是在这样一个文化环境中发育起来的。张氏一门,诗书传家,占尽风流,尤以张籍、张孝祥和张即之诸人成就卓越。全祖望《甬上族望表》载有“隐学张氏”一节:“自总得居士祁始居鄞,其兄待制邵晚自金归,亦居焉……终当列为一望;总得第二;其子于湖第三;参政卫公第四;樗寮第五。凡五望。”[1]张祁在明州(今浙江宁波一带)做官,张家一度居住于此,也让甬上谢山先生颇为骄傲。

乌江张氏,祖籍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唐初落籍乌江。张籍先人中,以所见资料仅略知其祖张践及叔张休等人做过官,未发现有以文名见载史籍者。另,张籍有《奉和舍人叔直省时思琴》诗,据人考订,此诗是张籍奉和族叔张弘靖所作。张弘靖《旧唐书》列传第七十九有传,工书法,喜藏书画,文献记其“家聚书画侔秘府”。子文规,亦工书法,少耽墨妙,备尽楷模。孙彦远,唐末著名书画家,撰有《历代名画记》。但此说未见旁证,不足为断。

从唐代中期的张籍开始,乌江张氏家族逐渐显赫。

张籍(767?—830?)出身低微,屈居下僚,而以诗名世,新、旧《唐书》皆指其能诗。他是中唐时期“新乐府”文学改革运动的积极倡导者,以乐府诗成就为最高。他与王建、白居易、元稹等人一道,在创作形式上模仿汉魏乐府歌行体,以语言质朴、风格清新、反映现实为特色。

张籍书法未见流传,仅有零星的有关其书法的著录和评论。虽然简短,但传达了许多信息。我们通过这些资料可以了解到,张籍在书法上是有一定造诣的。

宋代苏颂在其《魏公题跋》中,有“题张籍墨迹”一段文字:“张籍书世罕传者。予顷游历阳,见僧寺有收得其墨迹与诗刻。今览此帖,疑昔所见者。唐人大率能书,籍虽非以书名,然其用笔皆有法,尤可佳也。”[2]可以看出,张籍书法在宋代已经很罕见,以致有了赝品。苏颂游历和州,在寺庙里见到其真迹,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认为,张籍虽然不以书法名世,但其书能“用笔皆有法”,就显得弥足珍贵了。

《宣和书谱》卷九中有关于张籍书法的一段评论:“张籍……善书翰,行草为最。性狷直不容物。是时韩愈以文衡轻重天下士,而籍为愈客,且荐于朝。自尔名播人口,一时贤士争与之游。其作诗,善乐府,句法出诸客右。观夫字画凛然,其典雅斡旋处,当自与文章相表里,不必以书专得名也。且后世欲见韩门弟子之风采者,当于此求其仿佛。今御府所藏行书一:《希深帖》。”[3]《宣和书谱》为北宋徽宗宣和年间官方主持编撰的书法著录典籍。所录为当时御府所藏汉魏至赵宋的法书墨迹,凡二十卷,资料丰富,品鉴精审。谈到张籍书法“自与文章相表里”,是值得关注的。

南宋 张孝祥 行书 泾川帖纸本 26.6cm×43.3cm 上海博物馆藏

张籍“善乐府”,乐府诗以不事藻饰、通俗浅近为特色。张籍诗多用素描手法,语言凝练而自然,细致流畅,不假雕琢,但又能于通俗之中见委婉,于平易之中寓含蓄,有意在言外的效果。王安石题其诗曰“看似寻常最奇崛”,诚为的评。同时,张籍是有着“文起八代之衰”美誉的韩愈的学生。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语言,破骈为散,张籍是应该受到影响的。其文章不多见,从现存的《上韩昌黎书》两札看,张籍文章的风格,谨严朴素,真率夷旷。这当然与他的“性狷直不容物”有必然的关联。张籍的诗文成就这里不赘,之所以要谈他的诗文风格,是便于我们认识他的书法。《宣和书谱》称其书“与文章相表里”,如果这个说法言之有据,张籍诗风文风如此,那么,他的书风应该是本色平实、质朴自然的。对照唐代中期书法整体风尚来看,我们可以想见,张籍书法应该是一副沉着端庄、平正醇和的神态。

张籍的叔伯弟兄很多(籍排行十八)。其中弟张萧远,有诗名,《全唐诗》录存其诗三首;从弟张彻,为韩愈门人,愈嘉许其才,以侄女妻之。张籍后人中其他重要人物还有:张几,张孝祥祖父,才尤高;张邵,孝祥伯父,著有《张才彦文集》《轩唱和集》,《宋史》卷三七三有传;张祁,孝祥父,著《张晋彦文集》《总得翁集》;张郯,孝祥叔父。上列诸人,惜均未见有书迹存世。

张籍后人中,最著名的莫过于七世孙张孝祥。

张孝祥(1132—1169),字安国,别号于湖居士。绍兴二十四年(1154)廷试,高宗亲擢为进士第一。乾道六年(1170)夏于芜湖病逝,归葬乌江老山(今属南京浦口),年仅三十八岁。孝祥虽早逝,却有大量诗词传世。因其生活在宋南渡初期,词作充满忧国情怀,故以“爱国词人”名世。

张孝祥的书法曾经是饮誉一时的,只是后来渐为词名所掩。

《宋史》本传称:“(孝祥)词翰俱美”,“孝祥俊逸,文章过人,尤工翰墨,尝亲书奏札,高宗见之,曰‘必将名世’”。宋高宗是一位精熟书艺的皇帝,许以此言,可见孝祥书法的高妙。

南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杂叙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轶事,颇有史料价值。关于张孝祥书法,其中记载了两个故事:“高宗酷嗜翰墨,于湖张氏孝祥廷对,顷,宿醒犹未解,濡毫答圣问,立就万言,未尝加点。上讶一卷纸高轴大,试取阅之,读其卷首,大加称奖,而又字画遒劲,卓然颜鲁,上疑其为谪仙,亲擢首选。……(秦)桧语之曰:上不惟喜状元策,又且喜状元诗与字,可谓三绝。叩以诗何所本,字何所法。张正色以对:本杜诗,法颜字。桧笑曰:天下好事,君家都占断。”“刘婕妤寺……上揭‘凤凰泉’三字,乃于湖张紫微孝祥书。夏执中为后兄,俗呼为夏国舅,偶至寺中,谓于湖所书未工,遂以己奉刊自书易之。孝宗已尝幸寺中,识孝祥所书矣,心实敬之。及驾再幸,见于湖之匾已去,所易乃夏执中所书,上不复他语,但诏左右以斧劈为薪。幸寺僧藏于湖字故在,诏仍用孝祥书。”[4]高宗、孝宗两朝皇帝都如此看重孝祥的书法,我们可以揣想其书在当时是享有怎样的隆誉了。

南宋朝诸多文人名士,都对孝祥的书法推崇有加。陆游谓:“紫微张舍人书帖为当时所贵重,锦囊玉轴,无家无之。”[5]可见孝祥书法名重一时而受追捧的程度。朱熹赞赏曰:“安国天资敏妙……其作字皆得古人用笔意。使其老寿,更加学力,当益奇伟。”[6]对孝祥书法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并对其早逝深表惋惜,以为假以高寿,其书当是更加精妙瑰丽。杨万里称:“张安国书甚真而放,然学之者未尝见公之足于户下者也。”[7]把孝祥书法提高到至高的地位。此外还有陈槱、曹勋、王十朋、岳珂、谷中等人,都对张孝祥书法表达了欣赏之意。

孝祥当时留下书迹很多,只是现在已大多亡佚。其传世书迹凡十余种,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墨迹,多为书札,有《临存帖》《泾川帖》《台眷帖》《关彻帖》《适闻帖》《柴沟帖》等;一是石刻,多为诗文,桂林市文管会所编《桂林石刻》一书,辑有孝祥乾道初年知静江府、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期间,留题的《朝阳岩记》《朝阳亭诗》摩崖石刻等七种。西山摩崖石刻中有张孝祥书李曾伯刻“千山观”一处,知平江府任上有《卢坦传语》碑刻、《疏广传语》碑刻等。

南宋 张即之 敛襟谈老氏诗册(局部)纸本 26.5cm×13.6cm 私人收藏

南宋 张即之 致殿元学士尺牍

张孝祥学书,不专一家,虽自称“法颜字”,论者也称其书“卓然有颜书之风”,但从其传世作品看,显非出自某一家,在颜书之外,还学过二王、苏、米等。孝祥初刻意学米,多有米书欹侧腾挪之态,后则在米字的基础上追求疏朗。其书有颜真卿的遒劲雄伟的面目,也有苏轼、米芾的清朗秀挺的风韵。他的书法盛行于南宋前期,在两宋书坛上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其独特的用笔与体势,对张即之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张孝祥诸兄弟中,孝才、孝章、孝曾等人,皆以文章著,然均未见有工书的记载。张邵子孝忠,字王臣,《御定佩文斋书画谱》卷三十五有“张孝忠”条:“《湘山甲亭记》,庆元丙辰历阳张孝忠王臣书。”但书迹已不得见。张孝伯(1137—?),字伯子,号笃素居士。有文名,杨万里有赠诗:“周家天球祗一只,张家今有双白璧。前称紫微后文昌,衙官二陆仆两唐……”其书亦是一时称能,传世书迹有《伏辱翰札帖》《辇下帖》等札,呈现出严谨宽厚的结体与敦实遒劲的运笔。其书明显受张孝祥影响,与宋人所论张孝祥书法“字画遒劲,卓然颜鲁”面貌相合。

张孝祥长子张同之(1147—1196),字野夫。1971年在江苏浦口发现张同之夫妇墓,出土墓志两方及印、砚、墨、纸镇、笔架、水盂等文房用具和大量随葬品。同之富诗才,与陆游等人为诗友,时有唱和之作;亦善书法,在舒州为官期间,在天柱山、浮山等处留有多处摩崖石刻。

中国古代文官制度,使得官僚多为文人,见载于史籍的人物大多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皆能诗善书。真正以书法家身份载于史册的并不多。而张即之则完全是以其书法艺术成就,受到后世的关注。

张即之(1186—1263),字温夫,号樗寮,为孝伯之子,孝祥之侄。史称其博学,喜校书,经史皆手定善本。尤推其有义行,《宋史》本传记其恤孤倡义,光绪《直隶和州志》置其于“人物志·义行”,盛赞其义举。

《宋史》提及张即之书法,仅记“即之以能书闻天下,金人尤宝其翰墨”一句,但其书却是风光一时的。与南宋相敌的金人,对张即之的书法,往往不惜重金购求片缣尺素。南宋晚期,日本“曹洞宗”道元禅师将张即之书法介绍到日本。宋元之际,日本人来中国,常携其书归。此后,镰仓五山、京都五山禅僧文化,崇拜宋人书风,称张即之和苏东坡为“禅宗书风”之“双绝”,顶礼致敬,从而使“禅宗书风”久盛于日本。

关于张即之书法的渊源,与张即之同时的董史说过:“安国之后,甚能传其家学。”[8]这一说法为后世认同。文徵明在《跋张即之汪氏报本庵记》中对其学书情况作过分析:“ (张孝祥书)师颜鲁公,尝为高宗所称。即之稍变而刻急,遂自名家。……此书无岁月可考,老笔健劲,大类安国所书《庐坦河南尉碑》,实所谓传其家学者耶,诚不易得也。”[9]另外,我们在上文介绍过,张即之的父亲孝伯亦能书,比较之下,张即之字形结构与其父颇似,深得其法乳,可以看出张即之书是在张孝祥、孝伯中汲取营养变化形成。他的书法也流露出学米的痕迹,丰坊在《书诀》中谓其:“书学米元章而变以奇劲,有春花秋水之势。”[10]但王文治提出相左的观点:“人知张师海岳,而不知其出入欧、褚。”[11]梁闻山也是持同样的看法,认为张即之书:“原自欧出,参有褚法,结体尚紧。”[12]王澍则指出,“樗寮书出河南,参用可大而能自出新意,不受两公规绳,故卓然克自立家,是为黄、米诸公后劲。”又发现到张即之与钟绍京一路晋唐写经的关系。[13]何绍基有一段评论说:“(张即之)楷书严整峭削,不似有宋诸名家全以行草法破楷法也。”[14]这个说法,其实很有深意,宋人书“尚意”,不拘法度,追求潇洒痛快、天真烂漫。张即之书法既学宋人,又能出入欧、褚,回归唐人的“尚法”,行走在唐、宋之间。结合张即之传世书法墨迹看,我们可以认为,他受宋人书风影响,师米芾,并“传其家学”,对张孝祥、孝伯书法有所继承;同时也学唐人欧阳询、褚遂良、钟绍京等。张即之学古,不是亦步亦趋规模古人,他善于变法,在广泛汲取前人精华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创造了独有的书风,形成自家体系。

南宋 张即之 致殿元学士尺牍

南宋 张即之 致殿元学士尺牍

历来对张即之评价褒贬不一。最典型的是王世贞《艺苑卮言》:“张即之非不遒劲,而粗丑俗恶,种种可恨,是颜柳之疏裔辱家风者。”[15]但我们客观地从书法发展史的角度看,南宋偏安一隅,书法缺乏唐和北宋的生气,显得比较保守,模仿之风较盛,是中国书法的衰落期,书坛人物寥若晨星,能扬名海外者更是凤毛麟角。张即之则能力挽狂澜,振兴衰落书风,是当之无愧的南宋大家,“宋书殿军”此誉不虚。他的创作,有许多独到的地方。如运笔或取侧锋方笔,点画风骨奇峭;结构追求险劲清绝。当然,我们也应该承认,他的书法,稍纵之则流于刻露,显得蓄势不足。他曾自云:不知匀圆可喜,不知尖峭可骇。正因为如此,后世有人讥其书有意为怪,不合规矩。明安世凤《墨林快事》所言值得我们思考:“樗寮书,昔人斥为恶札。今评其笔意,亦非有心为怪,唯象其胸怀,原与俗情违逆,不知有匀圆之可喜,峭拔之可骇耳。自开天以下,千奇万异,何独字法不得任情哉。”[16]从“笔意”“象其胸怀”“任情”谈其书,比较地进入到了高一级的审美层次。明董其昌跋张即之书谓:“观其运笔结字,无沿袭前人,一一独创,此为禅家所言自己胸中流出,盖天盖地者也。”[17]所谓“自己胸中流出”,乃晚明文艺思潮中对批评对象的极高评价。

张即之楷书成就最高,其楷书简洁凝练,清劲俊秀,又略参行书笔意,点画顾盼生情,结体伸缩舒展随机而作,独具匠心。他的大楷,雍容豪迈,峻健遒劲。南宋蒋渊子《跋张即之书金刚经》中评说:“樗寮巨笔,当世独步。”[18]明张宁云:“温夫特善大书,匾额字如作小楷,不烦布置,而清劲绝人。”[19]他又多以翰墨为佛事,一生写佛经甚多。其写经中楷小楷,运笔流畅劲健,姿态生动,极其圆熟,较大楷略呈秀逸。陈鎏的评价“大字古雅遒劲,细书尤俊健不凡”[20],誉之不妄。

张即之传世作品有《汪氏报本庵记》《杜甫诗卷》《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华严经》《佛遗教经》《李伯嘉墓志》《待漏院记卷》《致殿元学士尺牍》《台慈帖》《溪庄帖》《度人经帖》等。

从张籍到张即之,乌江张氏家族走过了四百年的辉煌。南宋之后,张氏家族开始移居江南甚至西南边远地区,逐渐分散于各地。本文仅就笔者所掌握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简要介绍乌江张氏家族的书法成就和影响,以期为专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提供基础材料。

约稿、责编:金前文、史春霖

[1]全祖望.全祖望集汇校集注[M].朱铸禹,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2]苏颂.魏公题跋[G]//毛晋.津逮秘书.台北:艺文印书馆,1969.

[3]宋内院.宣和书谱[M]//潘运告.中国书画论丛书.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

[4]叶绍翁.四朝闻见录[M].沈锡麟, 冯惠民,点校//历代史料笔记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89.

[5]陆游.放翁题跋[M]//曹宝麟.中国书法史:宋辽金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6]朱熹.晦庵题跋[M]//曹宝麟.中国书法史:宋辽金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7]董史.皇宋书录[M]//卢辅圣.中国书画全书: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

[8]董史.皇宋书录[M]//卢辅圣.中国书画全书: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

[9]上海书画出版社.张即之汪氏报本庵记.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注:“实所谓传其家学者耶”句,原迹“实”为“岂”。“岂”字不合文义,有专家提出为“实”字笔误,今从之。

[10]丰坊.书诀[M]//四库全书.文津阁本.台北:文津书房,2013.

[11]王文治.快雨堂题跋[M]//祝嘉.书学史.成都:成都古籍书店,1984.

[13]王澍.虚斋题跋[G]//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

[14]凌竞欧.拔戟苏黄米蔡外 写经规矱接唐人:南宋书法家张即之[J].东南文化, 1995(2).

[15]王世贞.艺苑卮言[G]//崔尔平.明清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店,1994.

[16]安世凤.墨林快事[M]//祝嘉.书学史.成都:成都古籍书店,1984.

[17]董其昌.容台集:书论 [G].崔尔平.明清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店,1994.

[18]西泠印社.张即之书金刚经[M].杭州:西泠印社,2014.

[19]马宗霍.书林藻鉴·书林记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20]马宗霍.书林藻鉴·书林记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猜你喜欢

张籍乌江书法
又见乌江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秋思
秋 思
书法欣赏
自刎乌江(二)
自刎乌江(一)
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