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价值分析

2017-03-03张志英范春雨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6年24期
关键词:超敏C反应蛋白急性心肌梗死

张志英++范春雨

【摘要】目的 探析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疾病的诊断与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关系。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5月收治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针对患者入院时、以及入院治疗后第2、4、8天,检测患者肿瘤坏死因子和超敏C反应蛋白数值情况。结果 随着患者疾病治疗,在不同疗效的患者群体其肿瘤坏死因子和超敏C反应蛋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入院时肿瘤坏死因子和超敏C反应蛋白相比,在入院治疗后第2、4、8天患者情况均有明显变化,患者肿瘤坏死因子和超敏C反应蛋白情况在入院后第2天达到最高,后期慢慢下降。结论 血浆肿瘤坏死因子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检测,在针对老年心肌梗死疾病的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关键词】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超敏C反应蛋白;急性心肌梗死

【中图分类号】R542.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6.24.0.02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老年人群体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升高。急性心肌梗死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心肌供血、供氧不足而出现的急性临床症状,严重者可导致患者休克致死[1]。引起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早诊断和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是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必要手段[2]。临床部分医师针对急性心肌梗死疾病主要是采用肌酸激酶同工酶的水平进行诊断,但其在早期诊断心肌梗死及判断再灌注治疗成功方面意义重要,但其维持时间短,不能用于判断心肌梗死治疗后进一步病情变化,本文针对利用患者TNF-α与hs-CRP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疾病进行诊断,在研究中取得不错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5月收治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1例,女27例;年龄60~87岁,平均年龄(71.2±2.6)岁;合并高血压38例,糖尿病30例。纳入标准: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疾病诊断。排除标准:心肌梗死外存在严重其他内脏器官功能衰竭患者和严重慢性病患者;存在精神类疾病史和认知障碍患者。所有患者均对本实验知情同意,并签署同意书。

1.2 方法

针对本实验患者在入院时和入院后第2、4、8天清晨空腹下采取静脉血4 mL注入含有EDTA及抑肽酶的试管中,并采用超高速离心仪器离心20 min分离出其血浆,置于零下70℃的冰箱中保存,避免反復冻溶,并与低温保存2 h内实行TNF-α和hs-CRP水平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原理,检测时严格按照试剂盒才做方法检测,TNF-α和hs-CRP试剂盒为上海德赛诊断试剂公司生产。

1.3 观察指标及效果判定标准

针对本研究患者经入院治疗后判断其效果。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心电图ST段恢复正常,患者疾病缓解。有效:患者病情显著缓解,偶有存在心绞痛情况,但各项生命体征好转。无效:患者经针对性治疗后病情无变化,甚至有加重现象和并发症出现。针对患者在不同治愈效果及不同检测时间内的TNF-α和hs-CRP水平进行分析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TNF-α和hs-CRP水平对比

经过临床治疗后,显效33例(48.53%),其TNF-α和超hs-CRP水平分别为(20.35±7.51)pg/mL和(0.63±0.18)μg/mL;有效27例(39.71%),其中TNF-α和超hs-CRP水平分别为(23.08±8.42)pg/mL和(0.75±0.24)μg/mL;无效8例(11.76%),无效患者的TNF-α和超hs-CRP水平分别为(50.18±15.63)pg/mL和(1.22±0.35)μg/mL。显效患者以及有效和无效的患者在TNF-α和超hs-CRP水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不同治疗时间检测患者的TNF-α和超hs-CRP水平对比

针对本实验患者在不同治疗时间的TNF-α和超hs-CRP水平进行检测可知,在入院第二天患者TNF-α和超hs-CRP水平达到最高值,且各个不同时间患者TNF-α和超hs-CR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心血管疾病之一,其具有发病迅速、病情危重、致残率高、致死率高等特点,一旦出现急性心肌梗死疾病不及时采取有效治疗,将严重危害到患者生命健康[3]。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由于老年人群体血液流动和血管功能的特殊性,冠心病发病率在老年人群体中也日渐上升。有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与冠状动脉导致心肌供血不足或中断有关,心脏在出现缺血缺氧的情况下会造成心肌损伤,严重者形成心肌坏死,危害患者生命安全[4]。因此,在老年冠心患者群中,急性心肌梗死疾病是其严重并发症之一,针对急性心肌梗死疾病在发病前期采取及时有效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干预,才能帮助患者摆脱生命健康损伤的威胁,降低患者病死率。

在临床研究中可知,血清TNF-α在炎症反应中具有重要介质作用,其是由单核巨噬细胞等多种细胞经人体在特殊条件下分泌而来,在临床属于重要的评估因子之一。当TNF-α因子一旦被分泌释放,人体组织细胞的损伤将持续存在;而TNF-α因子在临床被证实参与冠心病的形成过程,TNF-α水平高低与冠心病炎症程度呈现正相关联系;因此,针对TNF-α水平检测对于冠心病疾病诊断有重要价值[5]。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中对于疾病的形成和转归具有重要意义的血清hs-CRP因子,是在人体受到病原微生物感染或组织损伤等炎性物质刺激而在肝细胞形成的急性相蛋白;由此可见hs-CR因子与心血管疾病也具有密切关系,尤其在急性心肌梗死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由本文研究可知,在经针对性治疗后检测患者的TNF-α和超hs-CRP水平,不同疗效之间患者TNF-α和超hs-CRP水平具有明显差异,即TNF-α和

超hs-CRP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疾病严重性呈正相关关系;针对患者入院后不同时间内检测患者TNF-α和超hs-CRP水平情况表明,在入院治疗后第2天患者TNF-α和超hs-CRP水平达到最高值,随着治疗的深入,患者TNF-α和超hs-CRP水平有明显下降趋势。

综上所述,早期针对TNF-α和超hs-CRP水平进行检测,能够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疾病诊断提供有效依据,是患者心肌梗死程度判断程度的重要指标,当TNF-α和超hs-CRP水平超过正常值或有上升趋势阶段,应当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避免心肌梗死程度的加重,造成对患者不可逆转的伤害。

参考文献

[1] 周 凡.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和超敏C反应蛋白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68-69,72.

[2] 吴 铮,李世英,柳景华,等.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肿瘤坏死因子及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的临床价值[J].中国基层医药,2014,(10):1453-1454,1455.

[3] 朱洁莹,刘丽军,信栓力,等.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和超敏C反应蛋白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综合临床,2014,30(10):1030-1032.

[4] 徐爱萍.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超敏C反应蛋白在老年慢性心衰患者中的临床意义[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20):4043-4044.

[5] 白 云,罗文浩,杨永青,等.DM2患者微血管病变时测定血浆E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的临床意义[J].放射免疫学杂志,2012,25(4):392-394.

本文编辑:孙春宇

猜你喜欢

超敏C反应蛋白急性心肌梗死
联合检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对脑梗死的临床价值
临床检验学中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及脂蛋白a联合检测变化研究
脂联素、同型半胱氨酸和超敏C—反应蛋白与高血压的关系
超敏C反应蛋白、血浆脂蛋白磷脂酶A2水平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相关分析
急性脑梗死辨证分型与ADC、Hcy及hs—CRP的相关性研究
强化阿托伐他汀干预对心肌梗死急性期患者pro—BNP、超敏C反应蛋白影响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中医辨证治疗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中实施临床护理路径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