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丰碑的建造

2017-03-03陈宝国刘晓鸿朱笛

北京档案 2017年1期
关键词:科学考察登山队中国地质大学

陈宝国+刘晓鸿+朱笛

在中国地质大学档案馆里有几张老照片格外引人注目、发人深省。由于时间已久,照片已经泛黄,但它带给人的震撼依然强烈。让我们循着这些老照片定格的瞬间,探寻历史留给我们的记忆和启示。

一、中国登山队首次登顶珠峰

第一张照片是定格在特定历史瞬间的照片。照片中人物喜悦、兴奋地心情透过他们每一个人的眉梢、嘴角尽情流露,这些满怀着胜利与喜悦之情的人们把归来的英雄高高抬起,显得那样忘情而高亢。

照片记录了1960年5月25日,中国登山队首次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攀登珠峰成功的历史瞬间。那次空前的登山壮举,证明我国登山运动发展迅速、成绩赫然,也打破了珠穆朗玛峰无法从北坡登顶的神话。早在20世纪初叶,1921年至1938年期间,英国登山者曾七次尝试从珠穆朗玛峰北坡登顶珠峰,然而,珠峰女神并没眷顾他们,所有尝试最终都以失败告终。直到1953年,两名英国登山者在尼泊尔境内从南坡登顶成功,实现了人类征服珠穆朗玛峰的愿望。中国登山队的成功,结束了无法从北坡登顶珠峰的历史,同时也折射出中国地质大学(时称北京地质学院)为我国的登山运动和登山科考活动所做的杰出贡献。而且在这次登山活动中,中国地质大学的运动员也参与其中,照片中第一位被高高抬起的英雄就是世界首位从北坡登顶珠峰的人,也是中国首位登上珠峰的人,他就是中国地质大学1958年的毕业生王富洲。其他参与这次登山活动的还有石竞、袁杨(女)、丛珍(女)、彭淑力、李玉柱、刘东鲁、纪克诚,共七位中国地质大学的师生。

据王富洲回忆,“登顶结束后,登山队全体人员由专机送回北京,而后在北京工人体育场召开了九万人的庆祝大会。大会的盛况我是在拉萨听说的,由于我在那里养伤,所以错过了这次万人集会的场面。主持会议的是贺龙同志,代表中央讲话的是陈毅同志。出席这次大会的还有很多中央领导。当时看台上下坐满了人,气氛十分热烈。”这次庆祝大会后,中共中央为此发出号召,向中国登山队学习无峰不可攀的大无畏精神。而后,在全国广泛宣传登山队的事迹,并要求各行各业都要以登山的精神为榜样,勇攀本行业的高峰。那时,中国登山队的精神俨然成为那个时代的精神坐标。

二、积极参与新中国的登山运动

第二张照片记录的场面恢弘大气。它反映的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地质大学开展登山教学,数百人背负全部地质装备进行登山训练的场面。

我国登山运动开展得较晚。第一支登山队成立于1956年。这支登山队由当时的中华全国总工会负责组建,共召集了32名队员,他们在两名前苏联运动员的指导下登上了陕西省海拔4118米的秦岭山脉主峰——太白山。由此,拉开了新中国登山运动的帷幕。

1957年6月,中国登山队成功登上了位于四川省境内,海拔7590米的贡嘎山顶峰,北京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也派人参加了这次登山科考活动。这次活动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新中国的气象、地质、地貌等领域的科学工作者也参与其中,他们与登山运动员们合作为登山运动和高山科考的结合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1958年4月,国家体委在北京香山举办“全国登山营”培训班,来自全国各条战线,包括解放军在内的100多名学员参加了学习。中国地质大学和北京大学也各自选派了12名师生参加培训。这次培训,为北京各高校登山运动的开展培养了骨干,也为全国开展登山运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说到新中国的登山运动,它有一个鲜明的特点——登山运动与科学考察相结合。据登山前辈介绍,这种模式是时任体委主任的贺龙同志倡导的。王富洲曾回忆到,“对于登山运动,贺老总首先想到的就是科学考察问题。在建立登山队之前,贺老总就对登山运动就有了系统而成熟的想法。从挑选队员、配置装备到登山之后要做什么,他都想到了,并对我们说,‘你们登完一个山以后,一定要给这个山作出结论,这个山是怎么形成的,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山上到底蕴藏着什么东西,动物植物呀、冰川情况呀,要写出报告,得出结论。现在回想,贺老总的思想就是要求把登山运动和科学考察结合起来。”这种结合既凸显了登山运动作为一项体育运动的专业性,又扩展了登山运动的科学内涵,把登山作为一种运动形式和技术手段,为高山科学考察提供必要的支撑平台。正因如此,在新中国的登山运动开展之初,北京各高校便参与其中,如中国地质大学(时称北京地质学院)、北京大学、中国矿业大學(时称北京矿业学院)等。中国地质大学基于地质专业的优势,在登山科考活动中的特色鲜明、成就卓然。原中国地质大学体育教研室的白进效同志在回忆中国地质大学登山科考的历史时写道:“回忆当年在北京地质学院开展登山运动和科考活动,心情极不平静,感到无比自豪。”中国地质大学的登山科考活动从1958年开始至今已有50多年历史。在这半个多世纪里,中国地质大学为我国的登山运动、科研活动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58年9月,中国地质大学党委决定在全校开展登山运动,并将其列入体育教学大纲之中,对在校的1200多名学生普遍进行登山训练,以正规授课的方式开展教学和训练工作。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这1200多名学生全部学会了登山基本理论知识并基本掌握了登山技术。从此,开展登山教学成为中国地质大学的传统。1960年,中国地质大学新增了“高山地质专门化”专业,成为全国高校中首个设置该专业的院校。据统计,从1958年至1966年,中国地质大学有近8000名学生和教师掌握了登山技术,5000多名学生获得了国家等级运动员称号。1958年,中国地质大学组建了全国高校第一支登山队。

据中国地质大学校史记载,1958年至1965年的七年间,中国地质大学登山运动员先后攀登了祁连山主峰七一冰川(1958年)、新疆慕士塔格峰(1959年)、珠穆朗玛峰(1960年,校友王富洲登上珠峰)、新疆贡格尔久别峰(1961年)、云南玉龙山(1964年)和四川雀儿山(1965年)。

三、中国地质大学登山科考研究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中国地质大学的教师在青藏高原进行科学考察时,他们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在青藏高原进行登山科考研究,并取得了大量成果。著名地质学家王鸿祯院士对中国地质大学几十年的登山科考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时历四纪,科考柱石,地推一极,登山前驱。”这种评价是客观公允的,是中国地质大学50多年来登山科考历史的真实写照。

自1958年至今,登山科考一直贯穿在中国地质大学的体育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中。1958年,中国地质大学登山队的46名男女运动员登上了秦岭主峰——太白山。此前的1956年,刚组建的中国登山队曾以32名运动员登太白山成功,开启了新中国登山运动的历史,而中国地质大学1958年的登顶成功,从人数上超过了1956年那次。同时,中国地质大学的师生还在登山期间对秦岭地区做了一些地质普查工作,完成了1: 25000的路线地质图的绘制和矿点检查工作。1960年,中国地质大学登山队成功地登上了青海境内的阿尼玛卿山。这支队伍由地质、地貌、冰川、测绘、气象等方面的专业人员组成,他们登上主峰后对冰川、地貌、地质等进行了科学考察,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此外,有关中国地质大学开展登山运动和高山科学考察的情况多次被报导,如:《北京日报》1960年2月28日报道了“地质学院大搞登山运动,近6000名学生获‘登山运动员称号。”《北京晚报》1964年5月23日报道,“北京地质学院4名男女师生登上云南玉龙山主峰进行科学考察。采集了大量海相珊瑚化石,经鉴定对这座雪山的地层年代的确定获得了新论证;对玉龙雪山地质构造进行考察,为研究横断山脉的地质构造及演化规律提供了科学依据。”50余年来,登山科考在中国地质大学不断传承,不乏后继之人,成为中国地质大学宝贵的财富和鲜明的特色。

猜你喜欢

科学考察登山队中国地质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利用与生态修复课题组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珠宝学院2020届本科生毕业作品展
视界
不寻常的“石头”——探访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
罗云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支登山队的覆没
问道长白山之科学考察
华耐登山队成功登顶珠峰凯旋盛典在京举办
井冈山市大鲵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及其驯养保护工作探讨
Because It?s T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