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人员密集公共场所安全风险防范

2017-03-03邵楠天津力生化工有限公司天津300270

化工管理 2017年35期
关键词:密集场所事故

邵楠(天津力生化工有限公司,天津 300270)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城市建设的现代化水平也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导致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为了保证城市人口的生活需要,城市管理者在重大节日,重要纪念日,都会举办各种大型的人口集会,一些公众人物也进入城市举办各种演唱会,见面会等等集会。这就造成了城市中的人口密集场所数量不断增加、聚集范围也逐步扩大,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国家城市人口集中,人口密度大,但是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没有跟上城市化进程的脚步,大多数城市缺乏突发性事故应急管理方案,相关部门安全管理手段和方法单一化,加之公众普遍缺少安全意识,安全意识淡漠,这些因素都不同程度上加剧了人员密集场所的事故风险。

虽然我国各级政府不断重视人员密集场所的安全工作,同时许多相关领域的学者也开展了一些研究,然而目前相关的文献研究都是基于消防安全管理的安全防范,对于人员密集场所较易出现的拥挤踩踏、恐慌性逃散、群体性事件等综合安全问题还鲜有学者进行深入的探讨。

以上这些问题在人员聚集程度较高的公共场所都极易形成突发性、群体性事件,属于重大安安全隐患。因此,面对新的安全管理形势,针对不同公共场所的实际特点,本文阐明了不同的人员密集场所的安全风险因素,并结合实际提出了如何预防和化解公共场所安全风险隐患,以及防范对策的现实意义。

1 人员密集场所定义和分类

目前,我国关于人员密集场的定义来普遍采用了2009年5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在该法则的第七十三条,明确列举了哪些场所属于人员密集场所。但由于该法以消防安全为主要调整对象,在人员密集场所的规定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法文中提到的酒店、宾馆、图书馆,以及人员多、劳动人员密集型车间和集体宿舍等,其人员具有很强的可控性和稳定性,即这些场所的人员在达到设计要求或生产需要时人口便不会增加。

所以,在实际的管理中,需要我们给予高度重视的人员密集场所常常是以下几个类别:

1.1 商业街区

在这类街区的特点是,街区内通常遍布众多的大型商场、饭店商业设施,往往成为城市居民经常光顾的重要购物区域,人员密集,其空间布置以狭长为主,双向人流会产生对冲,同时周边一般还设立了公交站、地铁站等城市交通设施,往往一个商业街区同时也是这个城市的交通节点。

1.2 交通枢纽

城市交通枢纽通常是采用了立体空间的设计方式,在一定的空间内聚集了来自于不同方向、乘坐不同种类交通工具的旅客。在平日的早晚乘车高峰,此类地域会出现大客流多向瞬时交叉的情景,一旦遇上春运、学生假期等特殊高峰时期,更有需要转机或转车的大客流涌入,就会导致人员高度集中,造成长时间的人员高度密集现象。

1.3 旅游景区

这类地区包括城市郊区的旅游景点和城市内的公园,此类场所全国各地均存在,不紧紧限于重要的旅游城市,在一些三四线城市也会不同程度的出现。特别是城市内的休闲公园,其本身就是市民在茶余饭后休闲娱乐的主要区域之一,在每天的饭后的下班时间都会迎来大量的休闲散步的市民。

对于一些处于城市郊区是著名旅游景点,在节假日期间则容易出现自驾车辆激增、游客爆发式增长的情景,极易引发踩踏,火灾和重大交通事故。

1.4 大型活动场馆

这类场所包括城市大型会展中心、举办大型赛事和演出的体育馆、影剧院,城市广场等,其多为空间封闭的单体建筑。这类场所的特点是对于出现大量人流、车流聚集的时间可以提前知晓,同时人员密集持续时间较短,往往都是在举办大型群众活动时才会发生,例如大型招聘会、比赛竞技、明星演唱会等等,但在活动完毕时的参与集会的人员集中离场,在这段时间较易发生安全事故。

2 人员密集场所安全事故发生原因

2.1 防控主体的安全风险意识薄弱

作为人员密集场所的管理和经营人员,对其本人所负责的相关区域必须密切关注,对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事故的危险性和事故危险等级一定要具备专业的预测和感知能力,先树立了防患于未然的思想意识,负责人才能在场所的管理和经营中,采取专业、合理和科学的方式方法规避风险,或者在某种程度上降低风险损害。

然而在实际工作时,一些人员密集场所的管理人员往往因为安全意识缺乏,安全意识薄弱,对于突发性事故的发生具有侥幸心理,不重视国家和企业制定的相关安全管理规章和制度,对安全保障工作疏忽大意,对于相关规定消极执行,落实不认真,或者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对安全工作只做表面文章,得过且过,存在违章操作,违规组织等现象。正是这种错误意识,使得安全风险几率增大,造成了安全事故。

2.2 安全管理工作存在隐患和漏洞

因为具体执行人员缺少安全意识,导致其所在的人口密集场所的日常管理中漏洞百出,对可能导致的安全隐患不闻不问,导致了群体性安全事故的发生。

问题主要集中在两方面:首先是人员密集场所的建筑设计不合理,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比如说,建筑物内部安全出口设计不合理,一是安全出口数量设置不足,二是安全出口的设置位置不合理,三是安全出口标识不清晰,四是安全出口导向不够清楚明确,五是安全疏散通道过长且过于狭窄。建筑设计作为保障安全的第一道关口,一旦设计存在先天缺陷,无论后续如何加强安全管理,都会使安全管理的效率大大降低。

其次是人员密集场所使用方式不当。一些场所在建筑设计上不存在安全隐患,然而在经营使用过程中,场所管理方为了过分追经济效益,在场馆设施长期超负荷运转的情况下疏于对场馆设施的日常维护保养,造成机械疲劳,形成了安全隐患;或任意在安全出口和安全通道堆放杂物,造成通道堵塞,一旦发生安全事故,无法逃生;或者私自改接相关电线线路,增加了安全隐患。

2.3 应急响应和应急处置相对滞后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与此同时也是各种社会矛盾不断凸显的时刻,各种重大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对各类突发做好应急预案,保证一旦发生群体事件,能够最快地采取果断措施,减小事故影响和经济损失。

但是当前的实际情况与安全工作的实际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缺少对于安全事故的及时有效的响应,事故预警机制不够完善,无法有效阻挡突发事件的发生。其次是相关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敷衍了事,没能合理制定各类事故的应急预案和安全疏散预案,对于预案中预测的安全事件也不进行日常演练,一旦发生事故,处置人员没有实际应对能力。最后,应急保障设施落后。由于缺少资金,一些重要的消防、逃生等器材年久失修、久不更换,没有针对易损零件维修保养,导致消防等安全保障系统形同虚设,关键时刻无法发挥应有的保障作用。

3 人员密集场所安全风险控制对策

3.1 提高民众的安全防范意识

想要实现减少和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不仅需要依靠管理者的先进管理,同时也需要场所管理者在内的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只有所有公众都树立安全意识,才能从本质上减少安全风险事故的发生。

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传播作用,采用公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安全风险意识宣传工作,通过寓教于乐的手段,进行舆论引导,呼吁全社会都来关注安全,保障安全,消除安全隐患,避免因自身的疏忽大意而发生安全事件。

3.2 强化安全管理,扼制风险来源

大量实际案例告诉我们,发生在人口密集场所的安全事故,同建筑物建筑质量、安全管理方法和安全管理等级紧密相关,所以在这类场馆的建筑设计时期,就必须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进行设计,还要科学组织施工,及时、认真、全面的进行安全检查,及时查缺补漏,清除安全隐患,杜绝安全漏洞,从源头上消除安全隐患。

各人口密集场所还要在实际操作中不断的细化突发事件的处置方案,这是在事故发生时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重要保证手段,在平时要进行反复演练,只有这样才会提高事故发生时的成功处理率。

3.3 增强科技防范手段

要将技防、人防、物防等手段相结合,在人员密集场所要安装视频监控系统,提高人口密度的识别度,在商业区,火车站、机场和大型展览馆等人员密集场所设置人群密度检测仪器,统计人员密集场所人流,运用只能分析技术对监控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科学分体,当的人口总数超过所在场所的最大承载力时,要采取果断措施,保证安全。

4 结语

城市人口密集场所的安全问题,是随着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脚步产生的,也必将随着城市现代化的不断进步而更加完善,本文根据笔者的工作实际分析了人员密集场所的特点,找出了影响人员密集场所安全原因,并提出了一些防范措施,只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要更深入的研究这类问题,还需要国内外同仁的共同努力。

[1]华晓晴.人员密集场所的安全风险与控制路径[J].辽宁警察学院学报2015年11月第2期(总第94期):38-42.

[2]吴康.变被动式为主动型实现安防监控的技术革新[J].中国公共安全,2013(14):66-70.

猜你喜欢

密集场所事故
耕地保护政策密集出台
学中文
密集恐惧症
听的场所
2020年5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废弃泄漏事故
远离不良场所
小恍惚 大事故
恋爱场所的变化
全球导航四大系统密集发射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