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泛在学习生态的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

2017-03-02邱婷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6年22期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能力泛在学习高校教师

摘 要 针对新技术应用与教师专业发展的互动作用,基于生态学视角,提出泛在学习范式革新中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新思路,探索泛在学习生态特性其及意涵的技术丰富环境下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有效策略,以期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绩效改进。

关键词 泛在学习;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2-0034-03

E-teaching Development of College Teachers based on Ubiqui-tous Learning Ecology//QIU Ting

Abstract This paper focuses on Interaction between new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nd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puts forward

a new idea of the E-teaching development of college teachers based on ubiquitous learning ecology, and explores effective strategies under

the support of ubiquitous learning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ech-

nology rich environment, in the hope of improving the performance of E-teaching development of college teachers.

Key words ubiquitous learning; college teachers; e-teaching

1 问题提出

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不断改变着人们的学习,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技术等新技术的应用,使人们对硬件支持的概念逐渐淡化,互联网的学习资源直接装入人们的口袋,社会化媒介的进步为学习者提供大量的社会性交互和个体参与的机会,随时随地的学习成为可能。从数字化学习(E-learning)到随时随地的泛在学习(U-learning),学习范式及其价值取向不断经历革新与转变,基于技术的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Development of E-teaching)日渐成为这场变革中的焦点[1]。

作为“教师应用技术优化教育教学、促进学生学习和支持终身学习与教师专业共同体发展的能力(包括物化技术应用能力和智能技术应用能力)”[2],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已成为我国高校教育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然而,目前大部分信息化教学培训的实际效果与期望水平仍有相当距离,培训效果的迁移和应用效能都不尽如人意。对此,认清新技术变革下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新需求,应用技术促进能力发展的绩效改进,从整体的、情境的、关联的视角制定发展策略,以提高实践情境的有效迁移,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效能,是当前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与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2 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创新思路

教师专业发展与技术革新之间的相互作用,不断推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内涵更新 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相关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作为“一种以提高教师教学实践水平、促进学生学习为目的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3],成为当前教师教育改革的主要议题。随着人们对技术整合于教學的重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备受关注。

在国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ICT能力标准、美国ISTE《国家教育技术标准(教师版)》、澳大利亚《教师专业标准》、英国《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标准》等相关标准的出台,都对国外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明确的指引。2005年,美国学者Koehler和Mishra提出TPACK(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

2010年,我国教育部、财政部开始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开始从政策层面成为师资培训的重要组成。

作为基于“技术”应用的教师专业发展,它与技术发展之间的互动(即教师如何使用技术促进教学和通过技术手段促进教师能力发展),使其在当前技术丰富的高校教学情境与组织情境中不断被赋予新的研究内涵。

生态取向的引入,使尝试改进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绩效的研究与实践找到新的思路 生态是指特定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关系集合,随着“生态”内涵的不断转移和扩大,当前生态学已不仅仅是一门学科,也是一种思想、一种观点、一种特殊的研究方法[4]。生态取向的引入,使尝试改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绩效的研究与实践找到新的思路。不可否认,在当前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实践中尚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干预时间短且方法单一,只关注教师个体,没有建立合作的教师文化;工具性价值取向明显;与教师的教学和学校日常生活脱节,迁移效果不佳,无法真正指导教学实践;等等。其原因在于更多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措施是在“知识传递”视野中进行的,单一的视野往往使研究囿于教师知识结构方面,忽视了其作为一种典型的人与人、人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过程的基本特征[5]。

在生态隐喻中,学习是诸多共同体的交织的集合体,并且不断地进行着演化与自组织的过程,是由学习社群及其物理的和虚拟的学习环境构成的自成一体的实体[6]。因此,生态语境下的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应将教师的学习与发展置于整体、动态、开放、多向的生态化系统中进行探讨。

泛在学习的生态特性与技术丰富性,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提供了策略支持 云计算技术和手持终端技术迅速发展,让终身学习步入泛在学习(Ubiquitous Learning)

时代,即学习的发生无处不在、学习需求无所不在、学习资源无所不在。泛在学习作为一种理想的学习状态,具备持续性、可获取性、及时性、交互性、主动性和教学行为场景性,体现个性化目标学习生活本源回归,即是泛在学习生态语境的根本特性。基于这些特性,泛在学习在带来学习秩序重构、教师角色重新定位的同时,更为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提供基于技术的策略支持。

在高校教学实践中,教师信息化教学的相关知识具有情境性和内隐性,这两种特性使得这些知识的掌握、运用、提高和增值必须在反思、实践和交流共享进行。利用基于泛在学习的技术丰富环境,可在高校实践情境中实现基于技术中介的诸多学习生活子系统的无缝连接,增进教师之间的团队合作与智慧共享,改进一次性的、集中的、短期的培训,使其成为持续性的、终身的、系统性的综合发展方案;改进培训目标明确、培训模式稳定的信息化能力发展策略,使其成为充分关注信息化教学能力在新的实践情境中的迁移和生成性的教学智慧。

可见,基于泛在学习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颠覆了传统教师培训的范式和价值取向,如何进行基于泛在学习的校本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环境设计、课程资源开发、教师共同体构建、组织文化营造等,都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综上所述,针对当前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存在的问题和特殊需求,迎合新技术所带来的学习范式革新,生态取向及基于泛在学习干预措施的引入,为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研究提供了创新思路。

3 基于泛在学习生态的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路径

利用泛在学习生态语境根本特性及其蕴含的技术丰富环境,构建一套校本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有效策略(如图1所示),有助于促进校本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绩效改进,提高信息技术在高校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效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依托绩效技术的发展框架 绩效导向的理念与方法为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提供了技术框架。通过绩效期望分析,对学校教育发展愿景、发展使命、价值追求、发展战略等要素进行识别,进一步明确这种目标与战略对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要求;通过目标人群的绩效水平分析,确定绩效期望与绩效现状之间的差距。通过对目标人群及其所处的工作系统做进一步分析,即技能应用环境、教师个体行为和群体特征分析,明确绩效差距存在的原因,制定能力发展的支持策略。其中,环境因素应作为首要考察对象,充分分析工作系统中信息、资源与相关制度等方面对于绩效的影响。

生态取向的系统性整合方案 影响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促进能力发展的相关干预措施及其作用范围也十分广泛,而非单一的培训干预。具体可以包括学习方面的干预,如提高知识与技能、转变观念与态度等;也包括工作环境方面的干预,如制定政策、提供绩效支持等。因此,笔者认为,从综合性、系统性的角度对教师能力发展策略加以设计与管理至关重要。即运用系统方法论,对教师能力发展的相关干预措施的相关元素进行设计、开发与整合,使这些元素协同作用,共同满足具体的需求。将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有机结合,改革培训措施与培训手段,实施改进能力发展绩效的系统性整合方案,通过专家引领的信息化教学研修活动、体验式的学习与观摩、衔接配套的支持服务体系,实现泛在学习环境下教师教学信息化培训中的能力迁移。

基于泛在学习的环境构建 搭建基于泛在学习环境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数字化课程体系,利用新型学习技术(慕课、微课、移动APP等)设计与开发培训资源。融合移动学习平台与网络学习平台,无缝连接已建数字化学习资源,整合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集合跨平台的呈现技术、自适应技术、学习工具、交互工具,使教师能通过各类智能终端随时随地访问学习资源、进行教学互动,快捷地发布与获取教务教学信息,获得个性化的教学支持服务。

基于信息化教研共同体的实践承载 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走向深化,需要在相互依存的共同体中提高对技术价值的认识,改变技术应用的现状,创新技术融合的模式。能够孕育信息化教研共同体的是支撑其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制度的创生,而能够维系信息化教研共同体运行的是共同的目标愿景,即是解决现实中技术融入的教學实践问题。真实的教学问题解决其实践承载是教学信息化研究课题,通过项目驱动,完善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机制,发挥教师在信息化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协助教师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4 实践与思考

近年来,广东财经大学建设“教学信息化队伍培育工程”,根据学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需求,已在Black-

board平台上建设教师社区与培训课程14门。引入Black-board Mobile Learn移动学习应用,使学校的各类网络资源与基于Blackboard的虚拟社区都可以通过手持智能终端随时随地访问与应用。通过项目带动、专家讲座、个别辅导等多种形式开展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在专题培训和集中交流中解决普遍问题,在项目检查指导中解决个性化问题,在项目建设应用中解决实际问题,在全校形成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良好氛围。

为此,笔者认为,遵循基于泛在学习生态的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思路与策略,改变静态的、封闭的,与教师的教学和学校日常生活相脱节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模式,利用泛在学习的理念、技术与方法,实现真实情境中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迁移和教学智慧的创造,对于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参考文献

[1]顾小清.技术丰富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研究[J].教育信息技术,2014(z1):4-8.

[2]杨宁.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目标层次、影响因素与培养策略[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5):16.

[3]Guskey T R. Staff development and the process of teacher change[J].Educational Researcher,1986,15(5):5-12.

[4]尹恩山,邱婷.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生态重构及教师角色嬗变[J].中国电化教育,2010(2):104-106.

[5]张琪.试论生态学习观取向下的教师专业发展[J].教学与管理,2011(6):33-34.

[6]陈琦,张建伟.信息时代的整合性学习模型: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的生态观诠释[J].北京大学教学评论2003(3):

90-96.

猜你喜欢

信息化教学能力泛在学习高校教师
基于微信公众号的区域历史文化泛在学习内容设计研究
泛在学习环境下的大学英语互动反馈教学模式研究
“互联网+”环境下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研究
小学语文运用微课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探讨
泛在学习资源的类型与应用研究
中美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比较研究
泛在学习中学习评价网络效用模型的构建与实践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校级标准的研究与实践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