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成教的智慧 收获学的乐趣

2017-03-01王远庸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7年1期
关键词:课例智慧教学

王远庸

[摘 要]教学本质上是一种状态,它需要师生的共同融入。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情况下,展开智慧的教学活动,使得课堂充满生气与活力,教学富有变化与情趣,学生的思维更灵活,学习兴趣更持久。

[关键词]课例;教学;智慧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2-004

在上完一节数学课后,许多学生围过来问我下一节课是什么课,我笑着逗他们说是“数学课”。“耶!”学生欢呼起来。我有点奇怪:按理来说,上了一节数学课,再上数学课学生应该是“腻”了,怎么会高兴地欢呼呢?不用说,他们一定是想“讨”好老师。我笑着问他们为什么高兴,“因为好玩,上数学课就像在家玩一样。”一个学生大声地说。“对!很好玩。”“上数学课有意思。”学生都抢着说。“你们没有骗老师吧?”“没有!”学生一起喊道。看着学生真诚的笑脸,我若有所悟。

“上数学课就像在家玩一样。”是啊,家是温馨的,安全的,和谐的,在家是不受约束的。玩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最感兴趣的事。学生在家中玩一定是最开心和最轻松的,数学课堂如果具备了这两点,那一定是学生感兴趣的课堂,有效率的课堂。这样的课堂也是我努力追求的理想课堂。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认为学生不肯学习,不愿学习,对学习没有兴趣,恨铁不成钢。有一段话是这么说的:“教师教育学生,犹如农民培育庄稼。庄稼长得不好,农民从来不会去责怪庄稼,而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播种是否及时,施肥是否适量,有没有及时地去除草。我们教师是否也该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呢?”是的,我们应该思考:我们的教学设计是否合理、精巧,我们的语言表达是否清楚、明了,我们的讲解是否生动、有趣,我们的课堂对学生是否有吸引力,我们是否关注了学生的学习状态,我们的教学是否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我们教学的终点是否到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等等。带着这样的思考与认识走进课堂,每节数学课对我们来说都是一次挑战,一个新的起点,一份美好的期待。它将促使教师全身心融入教学,用教师智慧的“教”来获得学生“学”的精彩。学生永远有颗好奇的心,教学的智慧就在于以何种方式引领他们去接纳知识。

【案例1——展示数学知识魅力】

教学完统计知识后,给出题目:

下面是四年级二班第一小组同学立定跳远的成绩(单位:厘米)。请分别求出男生和女生立定跳远的平均成绩。

男生:157 154 161 155 149 160

女生:142 138 147 136 142 145 144

求平均数对绝大部分学生来说比较容易,缺乏挑战性,加之这是一节练习课,没有新的内容,所以面对这么复杂的计算,学生的积极性明显不高。很多学生紧锁眉头,慢腾腾地计算着,还有些学生干脆悠闲地坐着,只在本子上列出长长的算式,显然他们是怕麻烦,只等着现成的答案出现。有个男生连算式都没列,似乎在口算。这个男生挺聪明的,但就是“懒”,于是我问他:“你能口算出来吗?”他点点头。“你是怎样算的?”他认真地说:“用157加上154,然后再加上161……”我笑了笑,走上讲台,故弄玄虚地说:“我看到有个别同学通过眼睛看就能看出结果,你们知道他是怎么看出结果的吗?自己算出结果,与他比一比,看谁的正确。”对于这样的“神技”,学生当然感兴趣,精神抖擞地投入计算中,已经算出来的学生则思考我所说的“看”的方法。最后,学生基本采用的是“先相加,再除以个数”的方法,个别有“小聪明”的学生打乱运算顺序,将能凑成整百的两个数先相加。我笑说:“你们这样的本领,我可不会。难道你们‘看不出来吗?”马上有学生打断我:“你骗人,你真能看出来?”“你们想知道我是怎么看出来的吗?”“想!”学生一起喊道,全班学生都将小脸扬起来,看向我,充满了期待。此时,我不再卖关子了。我说:“看了男生这组数,你们觉得它的平均数应该是多少呢?”“155。”学生说。我说:“好,就以155为标准,将这些数与155作比较,记录下多的或少的部分,分别记作:2 -1 6 0 -6 5,将这些数相加,其中-6与6相抵消,最后得到6,用6除以6,得到1后再加155,结果就是整组数的平均数156。”对于这种算法,学生感到非常惊讶,全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这种特别的算法带给他们学习的动力,他们一致要求亲自试一下。于是,学生用这种方法轻松地算出女生立定跳远的平均成绩。凭借兴趣与成功的动力,学生圆满地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数学知识有其自身的魅力,需要教师适时地展示它。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可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题,展示数学解题方法的多样性与巧妙性;学习新知时,要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发掘新的增长点,展示数学知识的生长性和连续性;复习巩固时,要加强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善于构建数学知识网络,展示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要在教学中加入学生感兴趣的因子,例如介绍数学历史、名人故事、名题巧解等,展示数学文化,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神奇与博大精深,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从而引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案例2——变换课堂小结方式】

在结课环节,“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谁来说说看?”老套的话从我口中自然地流出,我用期待的目光扫视全班。回应我的这几个学生都是发言比较积极的,绝大多数学生似乎没有听到我说的话,他们表情淡然,从他们或仰或歪或斜的坐姿上,我能感觉到他们的学习热情正像潮水一样退去,毕竟课已进入尾声,学生对接下来的“节目”已了如指掌,没有一点点“参演”的愿望与热情。面对学生的不“配合”,一股怒气从我的心底升起,我忍不住想训斥学生一番,将他们“拉”回课堂上,可是转念一想:这又有什么用呢?学生学习并不像容器纳物,如能强行“灌注”,那就无需再谈什么教学技术了。

我思考着应对的方法,同时再次将目光从全班学生身上慢慢扫过。还是那两三个学生举着手,没有人注意到我情绪的变化,一个男生甚至自顾自地做起了小动作。这个男生聪明、机灵,但常常发呆,还常常在课堂上与别人讲小话。看到他玩得正欢,我忍不住点了他的名字。他愣了一下,不知道我要让他干什么。我笑着对他说:“请你到前面来。”这下他有点儿发懵了,茫然地四下观望,希望能从同学们那获得一点“帮助”,可是没有人知道“答案”,他只得慢腾腾地站起来,走向讲台,其他学生也都停止了所有“动作”,看着他,这似乎不是他们所熟悉的“节目”。我说:“这位同学对这节课的内容自我感觉学得很好,我请他到前面来,是想让大家考考他。下面由同学们向他提问,问题就是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看谁提的问题最有水平。注意,相同的问题不要重复!谁来当第一位小老师?”话音刚落,全班就沸腾了,所有的学生都举起手来,每个人都想发问。我首先请的是一位大个子男生,他自控能力较差,课堂上基本处于半听半玩状态,凭着小聪明常有一些与众不同的想法,让他第一个来提问,一是给他提个醒,二是想借此机会测试他在本节课掌握了多少内容。“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大个子男生大声提问。 “主要是认识了梯形。”之前的男生答道。下面小手成林,“梯形有多少条高?”“说一说梯形的各部分名称。”“什么是梯形的上底和下底?”“什么是等腰梯形?”“什么是直角梯形?”“梯形是四边形吗?”“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作梯形。这句话对吗?”问题接踵而至,男生眉头紧锁,紧张地作答。有些学生似乎想难住他,还有的学生怕漏了知识点,索性将数学书打开一边看一边设计题目。“老师,让我来提问,我的问题他一定不会。”一个女生喊道。这个女生数学成绩一般,但今天竟也有这样的自信与热情 。“梯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她站起来大声提问。“不是。”“梯形一定不是轴对称图形吗?”男生迟疑了一会儿,支支吾吾道:“不是。”“什么样的梯形是轴对称图形呢?”好家伙,一口气提了三个问题。看着这位男生无法作答,她得意地笑着说:“他回答不出来啦!”“十、九、八、七……”不知是谁起的头,回答问题时常用的倒计时又开始了。“让我们一起告诉他。”“等腰梯形。”全班学生一起答道。至此,在全体学生的热烈参与下,本节课的课堂小结精彩紛呈。

李嘉誠先生有个著名的“鸡蛋论”: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人生亦是如此,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在本节课的小结中,学生首先有兴趣参与,从心底愿意去提出问题(想难住别人,展现自我),而要提出问题就必须对全课所学内容进行思考、梳理,在提出问题去考别人的同时,自己心中一定要知道问题的答案,这样的主动思考对学生来说能起到很好的复习效果。“相同的问题就不能重复。”这要求学生在思考并提出问题的同时要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保证提出的问题没有重复,从而培养学生学会倾听的好习惯。

课堂小结还是原来的小结,小结的内容还是本节课学习的内容,与原来不同的只是换了一种形式,就引得所有学生充满兴趣地参与到其中来。这让我深深体会到“教无定法、教亦有法、贵在得法”的科学性与深刻性,得法的核心就在于教者智慧的教学能激起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充满兴趣地加入课堂学习中。

【案例3——增加课堂教学情趣】

我在课堂上常和学生玩的一个游戏是“寻找不听者”。课堂上,总有少数学生不能及时融入课堂,或是做小动作,或与同学小声讲话,或独自发呆。对此,我常会提出一个与教学有关的问题,要求学生回答,以提醒学生注意听讲。当然,这个问题只要学生认真听讲,都能回答出来。回答不出来的学生将被要求去寻找下一位有可能回答不出来的人,因此这名学生就会根据同学们平时的表现,在班级中仔细地“搜寻”。这一游戏能促使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思考教师的问题,并积极举手发言。经常被搜寻中的学生则会反思自己被寻中的原因,并努力养成认真听讲的好习惯,因为他们不希望自己丢面子。相反,被寻中且能准确回答问题的学生会显得异常兴奋,还能得到全班同学的热烈掌声,从活动中获得自信。搜寻活动也可以是寻找会的“小老师”,向这些小老师当堂请教,这些小老师会尽可能地将所学的知识在课堂上阐述得有理有据。

常规的课堂讲解、做习题是学生每节课都要经历的事,教师需要给课堂增加一点情趣,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课堂富有变化,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操作方法。也许今天的教学活动还是讲解,但讲解可以根据需要换成由一位“小老师”来完成;也许原来都是分组读题或分男女读题,但可以换成分学号读题;也许提问是直呼学生姓名,但改用猜谜语的形式或许更有意思:我想请的这位同学是——姓张,女生,短头发,红衣服……这些变化会带给学生不一样的感受,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常常因为这样一个个小把戏,思维被牢牢地“吸”在课堂上,且在数学的海洋中流连忘返。

【案例4——活化课堂教学形式】

“平行”这个知识点,学生学习起来难度不大,也正因为内容简单,对学生来说缺乏吸引力,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熟练掌握画平行线的方法,是我课前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课始,我将课本中的三幅图用多媒体进行展示,并要求学生说出它们不一样的地方。很快,学生就说出了平行和不平行。我一直没有要求他们强调“在同一平面内”,因为没有生活实际经验,学生很难理解。接下来,我让学生画一组平行线并观察,说明两条直线不相交就是平行的。起初学生对这句话不理解,我就让学生尝试画一组既不相交又不平行的线。学生都说能画出来,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学生的思维此时进入了“愤悱”状态。这时一个学生笑着对我说:“老师,你能吗?”这正是我想要的效果。我笑着说:“将‘吗字去掉,如果我能,你们怎么奖励我?”学生一起说“用掌声奖励我”。这是我奖励学生常用的方法。我说:“好,我来试试看。”学生看到我胸有成竹的样子,都全神贯注地盯着我,就像盯着一个魔术师,想从魔术师的表演中找出破绽一样。我找来两把尺子,在黑板上放置好,当然,它们不在一个平面上。我说:“这两条线不相交,也不平行。”学生惊诧之后欢呼起来,随之报以热烈的掌声。数学科代表站起来说:“你能在黑板上画出来吗?”他可能已经注意到两条线不在同一个平面上了。我说:“坦率地说,老师不能在黑板上画出来,谁知道这是为什么?”立即有几位学生说道:“这两条直线不在同一个平面上。”我说:“对啊!当两条直线不在同一个平面上的时候,就有可能既不平行,也不相交,就像老师手中的两条直尺所在直线。所以我们以后说两条直线不相交就平行时,一定要强调在‘同一平面内。”就这样,一个很棘手的问题顺利地被解决了。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课堂教学活动化,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知识,通过活动理解了知识。让学生画平行线和相交线,去找生活中的平行线,接着再画既不相交也不平行的线,通过操作“创造”出一组既不平行也不相交的线。活动能引发学生对学习内容持续的兴趣,活动更能让抽象的数学知识“立”起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现代教育思想认为:数学教学应该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事实也证明: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课堂学习方式,学生并不感兴趣。儿童的性格特征决定了他们喜欢各种各样的活动,智慧的教师应努力将数学知识融入课堂活动,让数学课堂活动化,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使得学生的思维更灵活,学习兴趣更持久。

教师只有融入课堂,才会关注到学生的学习状态与需要,才会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与调整,才会有及时的教学捕捉与生成;学生只有融入课堂,才会对课堂教学充满期待与激情,才会对学习活动进行思考与互动,才会获得思维的不断发展与创新。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应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情况下,展开智慧的教学活动,使课堂充满生气与活力,让教学富有变化与情趣。

(责编 金 铃)

猜你喜欢

课例智慧教学
花开烂漫——彩墨画瓶花课例
课例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只是“看起来很美”——由课例《蒹葭》引发的反思
智慧派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
课例.篮球体前变向换手运球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