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期刊的发展瓶颈及对策

2017-03-01杨雅琼

科技传播 2016年20期
关键词:发展瓶颈

摘 要 通过对《华北地震科学》期刊的现状进行分析,对其在地震行业期刊中的位置做出了分析判断,并进一步探讨了《华北地震科学》期刊的发展瓶颈现象,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期刊社會影响力设想。结果表明:《华北地震科学》的社会影响力虽然一直在不断提高,但期刊的发展瓶颈效应明显,只有坚持开门办刊的方针,利用一切机会宣传期刊,以作者为中心做好服务,才是不断提升《华北地震科学》社会认知程度和社会影响力的有效办法。

关键词 《华北地震科学》;期刊现状;社会影响力;发展瓶颈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73-0013-04

创刊于1983年的《华北地震科学》是国内创刊较早的地震专业类科技期刊,1966年邢台7.2级地震和1976年的唐山7.8级地震,催生了《华北地震科学》的诞生。《华北地震科学》长期被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收录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期刊经过30多年的努力,登载了大量地震科学、地球物理科学类的优秀论文,培养了一大批地震科技工作者,为防震减灾事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要办好期刊,需要我们不断分析研究期刊的内外办刊环境,找出办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1-8]。本文通过分析《华北地震科学》的现状,进一步分析探讨《华北地震科学》目前的发展瓶颈,期望对地震科学类期刊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文中有关《华北地震科学》杂志的相关统计数据来自中国知网[9]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的《2006—2015版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10-19]和《华北地震科学》编辑部。

1 《华北地震科学》在地震系统期刊中的位置

地震系统拥有25种正式出版的科技期刊(表1),这些期刊或者主要服务于地震科学的研究,或者已经拓宽服务领域,服务于国家的防灾减灾事业。从表1中可以看出,按照2014年总被引频次排序,《华北地震科学》排在25种期刊中的第16位;按照2014年影响因子排序,《华北地震科学》排在25种期刊中的第9位,综合而言在地震系统期刊中均处于中间位置,这基本客观反映了期刊现状及期刊对地震学科的影响力。

图1是《华北地震科学》2005—2014年的影响因子变化情况,图2是《华北地震科学》2005—2014年总被引频次变化情况。从图1和图2中可以看出,期刊这些年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呈现出一种震荡上升的趋势。对比表1中其他同行期刊的相关数据可以发现,大多数期刊的这2个重要指标也在逐年向上震荡攀升,所以,《华北地震科学》每一年在其中的这种居中的位置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2 《华北地震科学》存在的问题

《华北地震科学》编辑部围绕办好期刊这一目标,踏踏实实做了很多工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已经使《华北地震科学》进入发展的瓶颈期。

1)地震行业期刊多,刊均稿件少。由于《华北地震科学》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从事地震科学和地球物理科学研究的科技工作者,登载文章的领域较为狭窄。地震学科和地球物理学科在基础科学研究中属于较小众的群体,每年产出的科研论文相当有限,而地震行业有25种正式出版的科技期刊,属于人均拥有期刊最多的国内行业之一。所以,办刊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稿件来源狭窄,稿件数量不多,从中可供挑选的优秀论文更是少之又少。

2)受人才评价政策的影响较大。2016年以前,中国地震局评定研究员选定的核心期刊是大多是北京大学图书馆每三年遴选一次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又称“中文核心期刊”)收录的期刊,并不认可大多数研究型事业单位所认可的“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所以,地震系统内每年产生的优秀科研论文大多投给被SCI、EI所收录的期刊或者北大“中文核心期刊”收录的期刊,能投到《华北地震科学》这类被“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收录的期刊的文章,其内在科研价值大受影响。来自中国科学院和相关高校的地震、地球物理相关专业的研究论文也同样受这种职称评定机制的限制而不会投稿到《华北地震科学》这类期刊。

在读硕士、博士研究生毕业需要的相关研究论文,大多数的高校或研究机构又都是认可中国科学院科技信息研究所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和“中文核心期刊”所收录的期刊,所以,来自高校和科研单位的硕士、博士毕业论文,基本不会投给《华北地震科学》这类期刊。科学院系统地球物理科学和地震科学研究类的优秀论文很难投到《华北地震科学》。

目前期刊来稿主要集中在各省地震局初、中级科技人员,以为评工程师或高级工程师而撰写的论文为主。近些年还夹杂少量来自高校的硕士研究生论文。整体而言,文章质量相对水平不高,来稿数量有限。

3)人才培养问题。编辑部人员不足。随着《华北地震科学》整体社会影响力的不断增加,来稿量也在逐年增加,工作量大幅增加了,但编辑人员没有相应增加。编辑人员的业务素质亟待提高。要不断增加期刊的社会影响力,编辑部人员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华北地震科学》进一步发展的问题之一。

4)《华北地震科学》办刊工作基本上是要围绕社会的需求来进行,所以,提高编辑部的社会活动能力,获得专家、作者和读者的信任需要付出长期的努力。《华北地震科学》的日常工作除了和各类专家多联系外,还需要协调处理好期刊与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国地震局、河北省新闻出版局等期刊管理单位和部门的关系,处理好与印刷、出版、发行等单位的关系,处理好与期刊主管单位内部相关管理部门的关系,所以,市场化的工作要求与现有事业管理机制的矛盾需要解决。

3 讨论和结论

如何突破稿件来源狭窄、稿件数量少而质量普遍不高的难题,解决好《华北地震科学》发展的瓶颈问题,使《华北地震科学》不断提高其在地震科学研究领域的社会影响力,需要我们从如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1)努力培养期刊自己的作者队伍和读者队伍,为作者提供最好的服务,这是很多优秀期刊的办刊理念。通过建立作者QQ群,一是及时地将稿件处理的各个过程告知作者,让作者了解我们的各个工作环节,方便了解自己的文章所处的状态,方便和作者进行沟通,解决投稿到发表各个环节中作者可能碰到的问题;二是QQ群里既有作者也会有审稿的专家,这样就给作者提供了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一些年轻学者工作中碰到的难题在群里会得到专家的及时指导和帮助。

2)做好期刊的宣传工作。通过参加高水平的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地震学会、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组织的相关学术会议,不断宣传《华北地震科学》,让广大作者,特别是地震行业外高校和研究所的相关地震、地球物理专业的研究生——这些未来的专家们认识并逐步了解《华北地震科学》,吸引他们的毕业论文和研究团队里产出的一些有一定新思想的研究论文。同时,通过参加这些高水平的学术会议,了解国内外学科研究发展的最新动态,广交朋友,物色审稿专家,通过做好服务,来吸引这些专家的稿件。

经过这几年的工作努力,期刊已见成效,已经开始有不少地震行业外的高校年轻学者将文章投给《华北地震科学》,这些文章和以前期刊录用的文章相比,有思想新、不受传统观点约束的特点。

3)充分发挥期刊编委会的作用。《华北地震科学》编委会的编委大都兼任一些单位的领导工作,平时要利用一切机会多与编委们联系和沟通,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除了帮助期刊在文章质量上严格把关外,平时也能帮助期刊做好宣传工作,介绍他们所在单位的研究人员积极向《华北地震科学》投稿。

4)建立《华北地震科学》审稿专家库,通过专家队伍宣传期刊。要积极吸引年富力强、在行业内逐渐崭露头角的专家加入期刊的审稿专家队伍,通过建立审稿专家QQ群,和这些专家保持密切联系。建议编委会换届时,将那些积极为本刊审稿把关,有较高研究水平的专家吸收成为新编委。对审读专家本人的文章,也给予及时安排审读、优先发表、或者版面费优惠等激励措施,达到吸引优秀稿件、稳定审读专家队伍的目的。此外,让审稿专家们积极参与到办刊工作之中,也是提高期刊影响力的途径之一。

5)尝试与相关单位合作来承办高水平的学术会议,一是扩大期刊的知名度,二是可以从会议论文中选取优秀稿件,组织专刊刊发。

6)尝试专家约稿。积极联系国内高水平的科研团队,跟踪科研动态,向有影响力的科研人员约稿,给与一定的优惠措施,获得高质量稿源。

7)尝试与相关研究机构合作,围绕学科研究的前沿问题或突发性地震灾害等热点问题组织出版高质量的专刊。

8)逐步扩大期刊登载文章的学科外延,围绕地震这一主题,将目前登载文章集中在地震预报等相对狭窄的范围扩大到涵盖与地震相关的地震预测与预防、地震灾害(包括地震引起的次生灾害)的研究、地震应急救援与救助、地震灾后的恢复重建、地震的科学管理等防震减灾工作各环节所产生的研究论文。

9)做好相关编辑业务的学习与交流。积极与行业内兄弟期刊建立良好的联系,通过参加期刊相关学术研讨会,不断了解国家期刊改革的新动向,并提出应对的措施和方案。通过和兄弟期刊的广泛交流,不断学习新的先进的办刊经验和理念,不断改善期刊的工作,完善期刊的工作流程,使《华北地震科学》能够更好地为作者服务。

要进一步提高《华北地震科学》的学术水平,除了要继续保持《华北地震科学》自身的特色外,更要不断地开拓新视野、新思维。把握住地震科学研究领域的前沿和热点,着重于社会的关注力,来真正吸引读者、作者的目光。利用网络资源优势,加强与作者、读者、编委、审稿专家的联系与沟通,努力把社会的需求和现代的新的出版理念结合在一起,在我国地震科学研究领域发挥好传播、沟通平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袁志祥,徐世芳.《灾害学》的现状及前景分析[J].自然灾害学报,2007,16(S1):9-12.

[2]冯丽,杨琳琳,陈镱文 ,等.基于中国知网的《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传播历史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165-170.

[3]袁志祥.基于中国知网的《灾害学》网络传播统计分析[J].山西地震,2009(3):43-47.

[4]袁志祥.《灾害学》杂志影响力综合分析[J].华南地震,2010,30(2):112-118.

[5]袁志祥.基于中国知网的《灾害学》期刊影响力指标分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29(2):176-178.

[6]袁志祥.《灾害学》杂志的发展瓶颈浅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23):321-323.

[7]武晓芳,袁志祥.基于中国知网的《地震研究》网络传播统计分析[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3(S2):33-36.

[8]杨雅琼.基于中国知网的《华北地震科学》网络传播统计分析[J].高原地震,2016.

[9]中国知网[EB/OL].[2016-01-01].www.cnki.net.

[10]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版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

[11]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版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

[12]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版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

[13]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版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14]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版中國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

[15]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版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1.

[16]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版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2.

[17]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版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3.

[18]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版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4.

[19]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版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发展瓶颈
浅析方言在新闻节目中的使用瓶颈
我国成人教育呈现瓶颈滞胀状态的原因分析
对于我国房地产发展的几点思考
中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研究
我国农产品营销发展瓶颈与对策研究
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发展的瓶颈及对策研究
中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简析
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瓶颈与突破方法的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