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美军束手无策的马良山坑道战

2017-03-01李玉林

文史博览·文史 2017年2期
关键词:开城战壕坑道

李玉林

抗美援朝时期,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凭借强大的火力优势,对志愿军狂轰滥炸。志愿军炮兵发射几百发炮弹,敌人便打来几千发炮弹报复;志愿军开展运动战,敌机就密密麻麻地低空轰炸,每日平均有100多个志愿军牺牲。为了战胜敌人,志愿军在横贯朝鲜半岛250公里的整个正面防线上,挖了大量的坑道,用零敲牛皮糖的方式,积小胜为大胜,大量地杀伤敌人。

当时,比较著名的坑道战有马良山战役和上甘岭战役,但同样是坑道战,两场战役的作战效果却相差悬殊。上甘岭战役惨烈而悲壮,仅10月19日至20日黄继光牺牲那次战斗就伤亡3000多人。在43天内(1952.10.14-11.25),虽然杀伤了25498个敌人,但是我方(志愿军15军、12军)也损失惨重,共伤亡了11529人,这也是朝鲜战场伤亡人数最多的一次战役。反观马良山战役(1951.10.3-10.8),我方(志愿军64军191师)以伤亡1600多人的代价,打死打伤并俘虏英美联军4340人,击落14架飞机,击毁6辆坦克,稳定了西线战局。

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原来马良山的坑道是战斗坑道,其特征为:坑道口面对敌人,并配备了步兵、火炮,各个坑道互相观察、策应、支援,坑道口距离战壕40多米;坑道和战壕之间有深挖的交通壕(上有掩盖)相通,便于在坑道内养精蓄锐的战士迅速由坑道冲出,进入战壕,保存有生力量,坚持持久战,杀伤敌人。

当时志愿军在马良山构筑了地道式据点,然后再把它们连接起来,扩大为坑道工事,坑道口对着敌人。1个排守1个坑道,每个坑道都配置机枪、狙击步枪、迫击炮,若干个坑道配置1门山炮,坑道之间的距离为300多米,坑道呈六边形,若干个六边形联成网。敌人攻击我1个坑道,最少有十几个坑道立即进行火力支援。马良山的战斗坑道达到了“七防”:防空、防炮、防毒疫、防雨、防潮、防火、防寒。

志愿军防守马良山216.8高地的1个连,依托马蹄形坑道(U形坑道),曾在一天内打退敌人21次进攻,打死打伤700多个敌人,而志愿军仅伤亡26人。

美国人这样叙述马良山坑道战:“中国人会定期从山洞中拉出一门炮,把20多发炮弹十分精准地发射到我方阵地,然后立即把炮拉回山洞。等我方炮兵确定其方位的时候,其大炮已经撤退到山洞深处了,炮兵也躲在深洞里吃饭了。他们的战壕就挖掘在地道的周围,沿着地道可以回到战壕的后方20公里的地下屯兵洞中。所以我方的大炮、炸弹、低空轰炸对其无影响,甚至是毫发无损。”

马良山是朝鲜开城的南大门,在三八线北侧,共有5个山头,如果敌人控制了马良山就可轻易地攻占开城,而开城以北都是平原,敌人可凭借制空权向北进攻,把战争拖下去。

马良山战役后,志愿军控制了马良山的5个山头,威胁着汉城(首尔),双方战线成胶着状态,敌人再难打下去了,最后只好通过谈判解决战事。

而上甘嶺只挖了储备坑道,未挖战斗坑道。储备坑道与战斗坑道的差别在于:储备坑道口面向我方,只能提供屯兵、储藏弹药和给养。一旦丢失了地表主阵地,就会像被敌人彻底掐住咽喉一样,根本无法保证后勤物资——军火、粮食、水、医药等物资的供给。所以,15军丢失上甘岭地表主阵地之后,全线防御体系基本瓦解,对坑道的后勤保障几乎断绝,从而导致整个战役伤亡惨重。

猜你喜欢

开城战壕坑道
战壕
王耀南少将赴朝鲜开展坑道战
战壕大揭秘
战时指挥所
开城工业园
遍地战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