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语》中所反映的儒家音乐思想及音乐史学线索

2017-02-27李坤

艺术评鉴 2016年20期
关键词:儒家思想论语

李坤

摘要:《论语》是儒家思想最为直观的言论集,承载着孔子及弟子对音乐思想的重要阐述,本文通过对《论语》中某些语句的解读,有时能用之以反映儒家音乐思想及音乐史学的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为古代音乐史学的印证提供了线索,所以在此陈述。

关键词:《论语》 儒家思想 音乐史学

一、《论语》中音乐相关语句选述

西周时期,礼乐一体,音乐的存在是为礼而服务的,极度强调音乐的社会教育作用。孔子是春秋时期的鲁国人,而鲁国是西周初制礼作乐的周公旦的后人所封的国家,在东周春秋战国时期这个“礼崩乐坏”的年代中,相对其他国家而言,鲁国的礼乐制度以及所用音乐保存最为完善,否则也不会有《左传》中孔子“周礼尽在鲁矣”的感叹,也不会有吴公子季札鲁国观风事“请观于周礼”的举动。在这样的背景下,孔子的音乐观念自然也受到了影响,基本保持着对西周礼乐制度的崇尚与继承,以及音乐上对于阶级性观念的强调。这样的音乐观念作为孔子对于音乐的最核心思想,贯穿于整个《论语》的始终,在各处均有所体现。

1.《论语》中孔子的音乐教育思想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篇》)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篇》)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篇》)

前两句话在许多学者探究孔子的音乐思想时被反复提及,这两句所体现的都是孔子音乐思想中对于音乐教育的思想内容以及观念,同时这两句的受众群体较之前也有所变化。之前的两句话其希望的受众群体自然是统治者,是表示对于统治者用乐“僭越”的反对态度;而这两句则是面对更加广大的社会大众,显然更加强调音乐的社会教育作用。

第一句《八佾篇》中提及了孔子所有思想的核心“仁”,并且认为如果一个人没有“仁”,那么他便谈不上“礼”,也谈不上“乐”。孔子认为,对音乐的学习和接触是有先决条件的,这个条件便是“仁”。《论语》思想中虽有“仁者爱人”,但即使仅仅是就《论语》来看对“仁”的定义却远远不是一句“爱人”能够概括的,囊括了忠、孝、信等各个方面。所以,“仁”在孔子说来,是一种社会基本道德的体现。对于孔子来说,想要学习接触音乐,必须以满足社会的基本道德为条件,这便是孔子的音乐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

《泰伯篇》中的这句话将孔子认为对于人的成长至关重要的三个要素列了出来,并且在其中提到“成于乐”。在下一句《宪问篇》中也提到,在有了“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之后,还特地强调了要“文之以礼乐”。这两处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将音乐与“成人”联系在一起,并且将音乐的教育和学习列为成长中决定性的一个步骤,由此可明显见得孔子音乐教育思想观念的明确和先进——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对人的培养。

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

在周朝,礼乐制度是统治者贵族阶级才能享有的,处于被统治阶级的人民是无法接触到礼乐制度、享受到音乐的,自然也谈不上“用乐”和学习音乐。但孔子却能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观念,将教育也包括音乐教育的重心下移,將音乐教育目标面向非贵族的平民阶级,广收学生,《论语》中也时常能够见到孔子与弟子关于音乐的讨论,可见孔子并不避讳于教授他们音乐,这种“有教无类”的音乐教育思想在当时是很先进的。

结合以上几点,我们可以发现孔子的音乐教育思想十分先进:音乐教育的对象涵盖普通平民阶级,提倡“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强调音乐的学习必须有着良好的社会道德为基础,在符合社会基本道德的同时学习音乐,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完成人的培养。

2.《论语》中孔子音乐审美思想中“尽善尽美”之“善”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篇》)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论语·述而篇》)

这两句中都提及了《韶》乐。《韶》乐又名《箫韶》,是古代舜时期的宫廷乐舞,之后朝代也都将《韶》乐作为国家典礼用乐。周代《韶》乐多见于齐国,同时在齐国有所发展,所以才有了“子在齐闻《韶》”。孔子对《韶》乐赞不绝口,听后“三月不知肉味”,还夸赞道“不图为乐至于斯也”,用“尽善尽美”作为对其评价,可见《韶》乐在并不止在“美”上符合孔子的审美标准,还在“善”上符合了孔子的评判标准。“美”比较好理解,自然是音乐作品本身的优美、动听,那么这里的“善”应当是指的哪些方面呢?

结合之前《阳货篇》中“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和《八佾篇》中的“人而不仁,如乐何?”两句可以看出,在除音乐本体之外,孔子还强调音乐对阶级性的表现作用以及音乐中不可缺少的“仁”的要素。而“尽善尽美”中的“善”显然也是在强调除了音乐本体之外的内容,可见孔子对音乐之“善”的看法中是存在对音乐阶级性的强调以及对音乐中“仁”的要求的,《韶》乐很显然是满足了这两点。

除此之外,《论语》中对于孔子音乐审美观的叙述还包括以下一句: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篇》)

《关雎》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所说也是音乐本体以外的内容,也是牵扯到判别音乐好坏的标准,应当也是“善”所涵盖的内容。这里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指的是“快乐而不过分,悲伤但不痛苦”,即音乐中的情绪情感不可过分,既不可过分快乐也不可过分悲伤,当秉承孔子所信奉的“中庸”之道,不可过,亦不可不及。这也当是“善”的标准之一。

以下两句也对孔子的音乐审美思想有所反应:

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论语·阳货篇》)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论语·卫灵公篇》)

两句话都提及“郑声”,都对“郑声”做出了评判,孔子表示“恶郑声之乱雅乐也”,认为应当“放郑声”。这里的“郑声”表意是指的郑国的音乐,实质应当与其他文献中所提到的“郑卫之音”是同样的音乐,都是泛指北方的民间歌曲。显然这些北方的民间歌曲有其不“善”的地方,不符合孔子的音乐审美思想,使得孔子对“郑声”持坚决否定的态度,斥诉郑声的存在扰乱了正规的雅乐的秩序,告诫弟子要远离郑声。至于郑声有什么地方与孔子“善”的标准相违背,句中也有所给出,即“郑声淫”。上文说《关雎》“乐而不淫”,符合孔子“尽善尽美”的审美标准,那么这郑声为孔子所恶,便是因为孔子认为郑声过分放纵了,超过了其作为音乐该有的界限。

同理,孔子之所以认为《武》乐只尽美而未尽善,应当也是由于《武》乐“淫”,超出了其应有的界限。《乐记·宾牟贾篇》对《武》乐的“不善”有所提及,说道《武》乐“声淫及商”。这里的“商”究竟是指商音还是指商调,或者又是指的商朝音乐,学者们一直争论不休。但是很明显,《武》乐之所以不“善”,又是由于这一个“淫”字。

综上所述,孔子“尽善尽美”的音乐审美思想中“善”的部分大致可观:首先音乐必须满足礼乐阶级性的体现,同时其中不能缺少“仁”的元素,即对音乐在道德层面有所要求;其次音乐在情感上不能“淫”,需要符合“中庸”之道,不能过,也不能不及。这样才能满足孔子的音乐审美思想中对“善”的要求。

3.《论语》中孔子音乐审美思想中“尽善尽美”之“美”

孔子对音乐的审美标准“尽善尽美”中,“善”所指为音乐本体以外的内容。而“美”所表示的便是对音乐本身的评价。音乐本身是否“美”,其评判标准我们也能从《论语》的语句中有所窥测。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论语·八佾篇》)

这句话中孔子对音乐应该如何发展、如何进行才符合孔子自己的音乐审美观念进行了叙述,说道“乐其可知也”。孔子所说音乐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音乐的开始,“翕如也”;音乐的进行,“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对这里几个字的解释,郑祖襄在《释“乐其可知也”》一文中是这样解释的:“音乐开始,声音合而和谐。继而,表现出一种纯的美;一种明亮的美;一种生命成长的美。这样音乐才算完成了。”可见孔子对于音乐开始时的要求是要“和谐”,而音乐之后要表现出各种变化,或纯净,或明亮,或有生命力,这样音乐才算是完成了。

关于音乐的结尾部分,下面这句有所体现。

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论语·泰伯篇》)

师挚是鲁国的乐师,就是上文的“鲁大师”。这里孔子说音乐“从师挚的演奏开始,到以‘关雎之乱结束”,是“洋洋乎盈耳哉”,即是说这段鲁大师所奏音乐十分动听,显然是比较符合孔子的音乐审美观的。这里特地强调了“关雎之乱”,古代的“乱”是指的尾声部分,同时也是整首乐曲的高潮所在。前文已知,孔子对于《关雎》的评价很高,这里特地强调“关雎之乱”,体现出了孔子对于乐曲这一部分的欣赏。由此可以推测,孔子审美思想中“美”的音乐应该大致是这样的:刚开始的时候音乐要和谐,继而音乐要有比较多样的变化,在乐曲的最后要设置有高潮所在,这样的音乐可能会比较符合孔子的审美观。

总而述之,孔子音乐审美思想的“尽善尽美”包括几个方面:首先要符合“善”,音乐要在满足礼乐阶级性的同时,对“仁”的核心思想有所体现,并且音乐要“中庸”“适度”,不能“淫”;其次要符合“美”,音乐在开始进入时要和谐,之后要有所变化,最后要设置有高潮所在。这样的“尽善尽美”,是为孔子音乐审美思想的一个标准。

二、结语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儒家思想的重要历史文献,其存在对于我们进行孔子及儒家学派各个方面的研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孔子作为中国古代无可争议的“圣人”,其思想引领着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对后世造成了无比巨大的影响。孔子的音乐思想内容包括了其对音乐政治功能的看重、音乐教育思想和音乐审美思想,这些思想内容的每个方面,作为自中国古代就有传承的中国传统文化,都值得我们去认真探究和学习。

参考文献:

[1][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梨青主.音樂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0.

[3]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4]刘再生.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

[5]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0.

猜你喜欢

儒家思想论语
儒家思想是否扭曲了人性
儒家礼文化对彝族道德建设的启示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点点读《论语》
点点读《论语》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点点读《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
Why Learn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