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化瘀散外敷治疗皮下瘀血的疗效及护理

2017-02-27李燕芬陈见贵曾小红孙艳顾卫孙惠金

海南医学 2017年11期
关键词:化瘀瘀血皮下

李燕芬,陈见贵,曾小红,孙艳,顾卫,孙惠金

(惠州市中医医院护理部,广东惠州516001)

化瘀散外敷治疗皮下瘀血的疗效及护理

李燕芬,陈见贵,曾小红,孙艳,顾卫,孙惠金

(惠州市中医医院护理部,广东惠州516001)

目的探讨化瘀散外敷治疗皮下瘀血的疗效,总结其有效护理措施。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发生皮下瘀血的内科住院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50),对照组予硫酸镁湿敷治疗,观察组应用化瘀散外敷,两组患者疗程均为5 d。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瘀散外敷治疗皮下瘀血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作用,可以明显提高临床疗效;临床上应规范操作技术及做好穿刺处的按压等护理措施以防止皮下瘀血的发生。

化瘀散;硫酸镁;皮下瘀血;疗效;护理

皮下瘀血为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多为外伤或临床操作中各种原因导致穿刺过程的血管破裂、血液渗出血管外的皮下组织而发生瘀血[1]。皮下瘀血不仅在生理上给患者带来疼痛,而且心理上也易造成患者紧张和恐慌进而影响疾病的恢复。近年来,笔者利用本院制剂化瘀散所具有的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作用,采用外敷方法治疗皮下瘀血,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发生皮下瘀血的内科住院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59例,女性41例;年龄25~75岁,平均(61.4±15.7)岁;均为静脉抽血、静脉输液、皮下注射、肌肉注射等原因引起的皮下瘀血,面积在2 cm×2 cm以上,皮肤组织完整,无破损。排除凝血机制障碍的患者及对中药外敷过敏者。根据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皮下瘀血面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予硫酸镁湿敷,方法:采用两层无菌纱布在50%硫酸镁溶液10 mL中浸透,将其在皮下瘀血部位予以持续湿敷2 h。观察组患者采用化瘀散外敷,方法:将调至均匀的化瘀散敷在皮下瘀血处,敷药面积大于患处1 cm,厚度均匀约为1 cm,上覆盖透明的薄膜,敷药时间为2 h。其中化瘀散组成:大黄10 g,薄荷5 g,黄柏5 g,泽兰5 g,侧柏叶10 g,延胡索5 g。制法:将中药打磨成细粉状,加入凡士林5 g,白醋20 mL,调至均匀成糊状备用。两组患者疗程均为5 d。

1.3 疗效判断皮下瘀血消退,无疼痛为显效;瘀血面积减小,疼痛减轻为有效;皮下瘀血无减轻,疼痛无缓解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显效30例,有效17例,无效3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4.00%;对照组治疗后显效19例,有效22例,无效9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2.00%,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17,P˂0.05)。

3 讨论

3.1 化瘀散治疗皮下瘀血的疗效及机制皮下瘀血的发生与患者自身因素(如年龄、基础疾病、血管条件)以及护士操作技术(如穿刺成功率低、拔针方式及拔针后按压不当)等多方面因素有关[2-3]。皮下瘀血发生后不仅给患者造成疼痛等不适,而且可以影响患者进一步的治疗、康复,并增加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及静脉穿刺等治疗的难度。临床上常采用硫酸镁湿敷对静脉炎进行治疗,其主要机制在于利用硫酸镁的的高渗效应使水肿消退速度加快,以起到消肿、止痛的目的[4]。但是临床发现此种方法起效较慢,在缓解患者的疼痛方面疗效欠佳。敷药法是将药物研成细末,加适量赋形剂调成糊状后敷帖于患处的一种治疗方法,主要用于各种疮疡、跌打损伤等所引起的局部肿胀、红肿热痛及慢性哮喘、腹泻等。本研究对观察组患者采用化瘀散外敷治疗,方中大黄外用具有破血瘀及清热消肿的作用[5];薄荷清风热、消肿痛;泽兰行水消肿、活血化瘀;侧柏叶则可清热凉血、止血敛疮;黄柏清热燥湿、祛瘀散积;延胡索可活血化瘀行气止痛[6-7]。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4.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与硫酸镁湿敷比较,采用化瘀散外敷治疗皮下瘀血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作用,可以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3.2 皮下瘀血的护理干预措施首先进行针对性的预防,静脉输液、静脉抽血前评估患者的一般情况,尽量选择相对粗直、充盈、饱满的静脉;对于穿刺困难的患者,可以先对穿刺部位的血管外敷干预,以改善血液循环,使血管充盈扩张等;对于长期化疗或者合并凝血机制障碍的患者,可以应用深静脉置管或者外周中心静脉置管。第二,规范操作技术,加强护士穿刺技术的培训及练习,减少因操作不当造成的皮下瘀血;护士应该认真执行三查七对,减少或者避免因医疗器械本身引起的皮下瘀血。第三,做好穿刺处的按压,拔针前先用干棉签对穿刺处予以轻按压,快速将针拔出的同时另一手拇指顺着穿刺方向向上将棉球压住,压迫时间不少于5 min,以防止皮下瘀血。

综上所述,化瘀散外敷治疗皮下瘀血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作用,可以明显提高临床疗效;临床上应该采取针对性的预防、规范操作技术及做好穿刺处的按压等护理措施以防止皮下瘀血的发生。

[1]王娜丽,刘丽娜.静脉输液致皮下瘀血的原因分析及护理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4,9(7):205-206.

[2]陈耀英.静脉输液致皮下瘀血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6):812-813.

[3]谢鲁冰.静脉输液拔针后按压部位及按压时间对皮下瘀血发生率的影响[J].中国卫生产业,2012,9(1):113.

[4]瞿广素,甘春霞,罗维.喜辽妥与硫酸镁治疗PCI术后皮下血肿疗效观察[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17):2102-2103.

[5]许弄章,徐春巍,查海东,等.大黄祛伤膏与扶他林软膏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的临床对照研究[J].海南医学,2016,27(6):915-917.

[6]冯莉霞,王华庆,贺瑾.延胡索合剂预防和治疗肿瘤化疗性静脉炎的实验研究[J].中国肿瘤临床,2012,39(15):1073-1076.

[7]汪寨红.消淤散改善静脉穿刺后皮下瘀血的疗效观察[J].上海护理,2014,14(5):50-51.

[8]李强心.预防静脉穿刺拔针后皮下瘀血的体会[J].实用医技杂志, 2012,19(6):662-663.

R473.6

B

1003—6350(2017)11—1884—02

2016-12-16)

10.3969/j.issn.1003-6350.2017.11.059

广东省惠州市2014年科技计划项目(编号:20140807)

李燕芬。E-mail:39093436@qq.com

猜你喜欢

化瘀瘀血皮下
从“痹症有瘀血说”论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补虚解毒化瘀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随机对照试验
奥曲肽持续皮下泵入给药在恶性肠梗阻姑息性治疗中的作用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诸病源候论》导引系列之“卒被损瘀血候”导引法
基于药效学实验的化瘀骨合片提取工艺筛选
HPLC法同时测定化瘀祛斑胶囊中4种成分
有一种口渴和瘀血有关
皮下结节型结节病1例
锯齿状缝线皮下埋置面部提升术临床应用(附1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