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再论冯子振籍贯
——兼与张昌红先生再商榷

2017-02-26易小斌乔治彦诚

关键词:氏族谱罗浮山张文

易小斌,乔治彦诚

(湖南工业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7)

再论冯子振籍贯
——兼与张昌红先生再商榷

易小斌,乔治彦诚

(湖南工业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7)

关于冯子振的籍贯,自古争论不休,其中争论最多的当是攸县说和湘乡说。《冯子振籍贯与生平新证》一文据史料记载及冯子振自己的作品认为其为攸县人。《冯子振籍贯考——兼与易小斌先生商榷》对上文的观点进行了反驳,认为其为湘乡人。细致分析两篇文章的观点和论据,佐以冯子振相关诗文及相关族谱,冯子振为攸县人的证据更为充分。

冯子振;籍贯;攸县;湘乡县

冯子振,字海粟,自号怪怪道人,又号瀛州客,是元代湘籍最负盛名的文学家之一。自元至今冯子振的籍贯有五种说法,即东海说、攸县说、湘乡说、宁乡说、双峰说,其中争论最多的当是攸县说和湘乡说。《冯子振籍贯与生平新证》[1](下简称《新证》)认为冯子振籍贯当属攸县,而张昌红先生在《冯子振籍贯考——兼与易小斌先生商榷》[2](下简称张文)中,对《新证》的攸县说进行了驳斥。笔者认为张文对《新证》的驳斥大多缺乏事实依据。

我们先来分析二者的主要观点及论据。关于冯子振的籍贯,首先《新证》据明初宋濂主修的《元史·儒学列传》陈孚名下有冯子振百余字小传的最原始材料,认为其为攸县人。《新元史》《元史类编》《元书》《宏简录》《大明一统志》《万历湖广总志》《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宋元学案·补遗》《元诗选》《沅湘耆旧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书均承《元史》称其为攸州人。《新证》又据王行《半轩集》(明弘治刻本) 卷九《沈荣甫墓志铭》载,冯为攸县人。同时《新证》据嘉庆、同治《攸县志》载海粟传,也认定其为攸县人。《新证》认为宋濂、王行均为明代人,距元代之亡时间较近。尤其宋濂(1301-1381)为冯子振晚辈,且亲自写过《<居庸赋>跋》,足见其对冯极为推崇。故宋濂主修之《元史》对冯子振籍贯的记载,不但是最原始的,也应是最可靠的。最后,《新证》据冯子振返乡后,写的《谷雨杂咏》,[3]诗中有云:“白发流年真去国,青春逐客更还乡。湘东门外园堪赏,荷锸相从学种瓜。”认为冯于《谷雨杂咏》中已明示自己故乡为“湘东”。

张文对于《新证》有以下几点不同的看法,首先,关于清修《山田冯氏续修族谱》可信度的论证。张文认为《新证》引马积高《海粟集辑存序》[4]判断族谱可靠程度的标准未将马先生的话引完,而且误解了马先生的意思,认为《新证》犯了“断章取义”的错误。其次,张文还认为《新证》所谓“大谬”之处的《冯氏族谱》载元大德二年冯子振进士及第与元朝科举实际情况不合,实则马积高先生和王毅先生均有“合理”解释。第三,认为《新证》引《冯氏族谱》所载冯氏二十七代嗣孙冯运忠撰《墓志铭》中之“碑字亦多模糊”[5]数字,以证明刻于清光绪十年的冯子振墓碑“不足为据”,甚是牵强。第四,张文指出“湘东”并非专指攸县。认为此处“湘东”乃指长沙城之湘水以东,决非如《新证》所说专指“三国至南朝”攸县所属之“湘东郡”。张文最后指出,《新证》以成书时间晚为由而轻易否定《嘉靖湖广通志》对冯子振籍贯的记载,一味偏信宋濂所修《元史》的做法也是不恰当的。认为方志往往是正史材料的来源,其记载多数情况下是相当可靠的,而正史也并非不会出现失误。宋濂生活时代虽距冯氏为近,但修《元史》他只是挂名,并未亲自撰写,加之《冯子振传》又附于《陈孚传》之后,位置甚微,修史者仓促之间因资料取舍不当或其它原因,导致误载其籍贯是完全有可能的。

关于张文对《新证》的攸县说进行的驳斥,笔者认为多有可商榷之处。首先,关于马积高先生的标准问题,张文认为《新证》犯了“断章取义”的错误,笔者认为《新证》选取的只是马积高先生的判断标准。既为标准,应经得起推敲,马先生作序,并未有详细考证,只是引用了王毅先生的结论,马先生自己并未作出任何结论,而王毅先生的结论是否可以依据马先生的标准去认真考证?即使马先生有自己的结论,试问,可以去做新的考证吗?尽信书不如无书。再说,《新证》引马先生的判断标准,难道没引全,何来“断章取义”之说?马积高先生提出鉴别族谱可靠程度的标准有二:“一是考查其所记世系是否清楚,凡世系不清的部分,一般说是不可靠的;二是以史实和其它资料(包括谱中人物的著作、诗文)与谱中的记载相参证,看其是否相合,如有不合,原因是什幺?如其不合的情况很严重且难以找出致误的原因,则一般是不可靠的。” 《新证》根据马积高先生提出的标准对《冯氏族谱》进行鉴别,发现《冯氏族谱》其文字明显因袭《元史》,却故意省略“攸州冯子振”五字。而张文辩说,之所以会省略“攸州冯子振”五字,其原因不言自明。族谱照搬了《元史》对于冯的记载,而故意省略“攸州冯子振”五字,其原因当然“不言自明”,如果引全,岂非露了马脚。其他谱载关于冯之生卒年、冯之作品等资料与史实相差甚远,《新证》已有论述。

第二,张文认为,“湘东”并非专指攸县,应为长沙城湘水以东。并引清人陈运溶《湘城访古录》卷六《门名类》,认为“湘东”为长沙一门名,“亦作一说”。先姑且不论《新证》对“湘东”的考证有理有据,冯诗为还乡之作应无异议。湘乡地处湘江以西,冯诗表明冯之家乡至少应在湘水以东,不知张先生该作何解释。至于“湘东门”一说,清人陈运溶《湘城访古录》卷六《门名类》载:“湘东门,见元冯子振诗,有‘湘东门外园堪赏’之句”,[6]仅一孤证。古人云“孤证不为据”,何况张先生又以《门名类》来证明湘东为长沙一门名,备作一说,明显犯了循环论证的错误。

第三,张文认为《元史》修史者仓促之间因资料取舍不当或其它原因,可能导致误载冯子振的籍贯。而笔者认为,《元史》是系统记载元朝兴亡过程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洪武元年(1368)十二月朱元璋诏纂元史,次年二月开局,至洪武三年七月完成。冯子振卒于1348年左右,与《元史》编修时间指相距20年。《元史》由宋濂、王祎主编。遵照朱元璋的意图,强调“文词勿致于艰深,事迹务令于明白”,史料来源一是实录,二是《经世大典》,三是文集碑传,四是采访。这次修史,以徐达从元大都缴获的元十三朝实录和元代修的典章制度史《经世大典》为基础,因此《元史》虽仓促成书,并尚欠润饰,但还是称得上是一部较好的正史,其收录的史料原始可靠。其次主编宋濂为元代遗民,是冯子振的晚辈,冯子振卒年,宋濂已届不惑,且宋濂对冯子振极为敬重,理应不会犯下这种籍贯弄错的错误,所以有关冯子振籍贯的记载应是真实可靠的。

第四,张文提到的五个证据,其一《同治湘乡县志》,其三《寰宇通志》,其四《山田冯氏续修族谱》,其五王夫之《和梅花百咏》,在《新证》中早已论证不足为据,笔者不敷赘言。张文证据其二,朱德润挽词中提到的江城,张文认为其为湘乡县七都“城江”区。笔者认为这甚为牵强。稍有文学常识的人,都不会认为朱德润会在这样一种正式的文体中,写到冯子振逝于某个村镇的某个区。历史上有数个城市称之“江城”,如武汉、吉林、芜湖,还有云南的江城县。朱德润挽词中有“故乡遥兮亲戚惊”[7]句。冯晚年曾游历安徽、江苏等地,或最终客死异乡,故江城或为芜湖的别称,现在尚无法具体考证。朱德润挽词并未言及冯子振仙逝故乡。故以朱德润挽词提到“江城”作为一证,认为其为湘乡七都山田街“成江”村,其牵强附会,可见一斑。

笔者认为冯子振是攸县人,至少还有如下数证:考证一名古代文学家籍贯,必定要从其文学作品中入手。在冯子振的作品中,有大量与家乡攸县的风土人情有关的文字存在。冯诗《梅花百咏》[8]中有6首表达冯对故乡罗浮山的思念及乡愁,罗浮山在攸县东北的柏市古镇,柏市与江西萍乡、莲花为界,罗浮山下有罗浮江,为攸水源头之一。《罗浮梅》中写到:“忆昔山前花满村,月明曾扣酒家门。青禽一去无消息,冷落三生石上魂。”冯回忆起昔日在罗浮山前的村里开满了花,曾在月明之夜去敲开酒家的门,年轻时的我离开家乡后杳无音讯,对不起家乡祖上的先人。罗浮山曾作为攸县的地标,而在湘中、湘东其余各县市,都没有罗浮山地名。广东省博罗县亦有“罗浮山”,为道教名山,但考察冯子振游历足迹,尚未发现其游历广东,故诗中应指攸县罗浮山。《罗浮梅》一诗不仅证明了冯子振籍贯为攸县,而且是祖居攸县。此外《问梅》中有“一别罗浮几度春”句;《梦梅》中有“罗浮山下赴春期”句;《远梅》中有“罗浮山下度春风”句;《竹梅》中有“乘鸾姑射下罗浮”句;《僧舍梅》中有“分明勘破罗浮梦”句,都可以说明冯子振把罗浮山当做故乡,表达对故乡攸县的思念之情。

冯子振曾作《题金水井》:“一泓秋水锁秋烟,传是仙家导引泉,脉脉琼浆经劫老,散为珠玉洒江天”。在《攸县志·古迹》有“金水井”,称:在距县80里的北江乡相传有杨仙在乡民张氏家求水,老妪从三里外汲水而供,杨仙甚为老妪精神所感动,于是在其屋前钻石成窟,泉水涌出,世人以其水贵如金而名“金水井”。清嘉庆攸籍贡生陈圭有《金水井》诗。冯子振正是被这故事所感动而留下前面诗句,而金水井这一古迹是湘乡所没有的,可以说明冯子振对于故乡攸县人和事的思念和赞颂。

攸县尚有三部族谱提及冯子振。一为《攸县东门陈氏九修族谱》(下简称《陈氏族谱》);二为《攸县蔡氏九修族谱》(下简称《蔡氏族谱》);三为攸县钟家桥平分田《湖溪欧阳氏七修族谱》(下简称《欧阳氏族谱》)。

《陈氏族谱》卷八艺文中,有两篇冯子振撰写的文章,一为《爱云逸叟记》,是冯子振写给陈允恭的;二为《宋攸令始祖暘泰公二世祖文轩公合沟记》,是冯子振应陈允恭之请,为陈允恭的祖先合沟之事而作的一篇记。还有御史贺守贞为陈允恭写的一篇传,他说:“体貌魁梧,寡言笑酬酢,时与同邑冯子振、清江周自强、茶陵刘畊孙辈相赓唱,谓逍遥塘坡之上,吟咏郁郁之下。”同治版《攸县志》卷四十一“隐逸”栏中也有同样的记载:“陈允恭,字彦敬,体貌魁梧,寡言笑,工韵语。与同邑冯子振,云阳刘畊孙,清江周自强,相友善”。

《蔡氏族谱》有明万历年间蔡而伟所写的《次冯子振海粟先生梅花百咏小序》,其载有:“先生(指冯子振)为予邑中人,元时献制华清宫,赐状元,官集贤院学士,所著诗文甚多。……海粟先生元时为楚南文人,明翰林学士宋景濂先生有题冯子振《居庸赋》之句……余观斯题始知冯先生出自攸邑,为元时大学士。”文中的邑中、楚南、攸邑,三处写明冯子振为攸县人。

《欧阳氏族谱》记载:“欧阳仕龙,字应运,生元延佑庚申(1320)。好学深谋,勇略拔萃,推授百宰,倾义兵守醴陵白关铺,保障一邑,民恋不忘。明洪武丙子(1396)卒,葬潭头壬丙向。配冯,系银坑冯朝卿第四女,乃元集贤院侍制冯子振字海粟之孙女,生元泰定丙寅(1326)九月十三寅时,明永乐己丑(1409)七月初十子时卒,葬方木冲菱角塘巽乾向,生子时安。”冯朝卿系冯子振之四子,迁居银坑。湖溪欧阳氏族谱所载史料可印证冯子振为攸县人。

《新证》提及“世人之修族谱,假托始祖、捏造谱牒、附之贵显、言过其实者屡见不鲜”,但作为族谱中提及的族外人,不至于假托和捏造,故陈氏、蔡氏和欧阳氏三氏族谱的相关记载,应更为可靠。

综上所述,张文对《新证》驳斥,说冯子振籍贯为湘乡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关于冯子振的籍贯,冯子振本人作品所及以及与其同时代的宋濂主编的《元史》的记载更有说服力。

[1] 易小斌.冯子振籍贯与生平新证[J].北方论丛,2006(5):78-81.

[2] 张昌红.冯子振籍贯考:兼与易小斌先生商榷[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234-238.

[3] 王 毅.海粟集辑存[M].长沙:岳麓书社,1990:40.

[4] 马积高.海粟集辑存序[M]//王 毅.海粟集辑存[M].长沙:岳麓书社,1990:4.

[5] 冯运忠.墓志铭[M]//王 毅.海粟集辑存.岳麓书社,1990:126.

[6] 陈运溶.湘城访古录[M].岳麓书社出版社,2009:74-75.

[7] 朱德润.存复斋文集[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73:85.

[8] 王 毅.海粟集辑存[M].长沙:岳麓书社,1990:3-30.

责任编辑:黄声波

Concerning the Birth Place of Feng Zizhen Again:Rediscussion with Mr Zhang Changhong

YI Xiaobin1, QIAO Zhiyancheng2

(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uzhou ,Hunan 412007 China)

The debate over the birth place of Feng Zizhen has never stopped since the ancient times, among which Youxian and Xiangxiang represent the two most popular statements. According to theNewEvidencesofFengZizhen’sBirthPlaceandBiography, there are historical materials and Feng’s works indicating that Feng comes from Youxian county. However, an article titledObservationontheBirthPlaceofFengZizhen:ADiscussionwithMr.YiXiaobinhas proposed arguments against the opinion above, regarding Xiangxiang county as his birth plac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views and evidences in the two articles while considering relevant poems, essays and genealogical information, it is more convincing that Feng is from Youxian county.

Feng Zizhen; birth place; Youxian county; Xiangxiang county

10.3969/j.issn.1674-117X.2017.01.011

2016-12-02

易小斌(1971-)男,湖南攸县人,湖南工业大学教授,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乔治彦诚(1991-)男,湖南株洲人,湖南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戏剧与影视学。

K825

A

1674-117X(2017)01-0048-03

猜你喜欢

氏族谱罗浮山张文
说说“三不腐”
苏州大学藏《吴中叶氏族谱》考述
COARSE ISOMETRIES BETWEEN FINITE DIMENSIONAL BANACH SPACES∗
论葛洪对罗浮山旅游文化发展的意义1
罗浮山与岭南道教
苗家小阿妹
博罗·罗浮山
敦煌姓望氏族谱研究综述
张文:铁流巾帼的红色之旅
>> 聊城市东昌府区档案馆举行清代李氏族谱捐赠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