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室性早搏患病率与年龄的关系

2017-02-26沈定荣姜大明王敬华谭小莉李湘蕾

海南医学 2017年3期
关键词:早搏样本量体表

沈定荣,姜大明,王敬华,谭小莉,李湘蕾

(深圳市儿童医院心外科,广东 深圳 518000)

儿童室性早搏患病率与年龄的关系

沈定荣,姜大明,王敬华,谭小莉,李湘蕾

(深圳市儿童医院心外科,广东 深圳 518000)

目的 探讨儿童室性早搏患病率与年龄的关系。方法2014年10月至2015年5月,对3 005名3~14岁在校儿童进行全面体检,排除先天性心脏病等不适宜入组的疾病,描记体表15导联心电图。按年龄分组,记录各组室性早搏患病率。结果发现室性早搏的儿童7例,均无自觉症状,查心肌酶、动态心电图、心脏彩超,未发现心肌炎、心肌损伤及其他结构性心脏病,所有室性早搏的儿童均诊断为良性室性早搏。3~14岁在校儿童总体患病率为0.23%(7/3 005);3岁组室性早搏患病率为0.96%(2/209),4~11岁组未见室性早搏患儿(0/1 564),12~14岁组室性早搏患病率为0.41%(5/1 232)。各年龄组儿童的患病率比较,3岁组与12~14岁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岁组较4~11岁组高,4~11岁组较12~14岁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岁及12~14岁儿童室性早搏患病率明显高于4~11岁儿童。因此,对中小学及幼儿园学生常规体检中加入体表心电图项目,将有助于发现无自觉症状的儿童室性早搏。

室性早搏;儿童;患病率;年龄;15导联心电图

室性早搏是儿科常见的心律失常,其患病率为1%~2%[1]。室性早搏常发生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患儿,但在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健康儿童中也不少见。本研究采集3 005名学校及托幼机构儿童心电图,旨在调查健康儿童室性早搏的现状,探讨儿童室性早搏与年龄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4年10月至2015年5月,在深圳市福田区调查了3所幼儿园、1所小学、1所中学共3005名儿童。入组条件:经发放知情同意书,询问病史,体格检查,除外患有心肌炎、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和长QT综合征等疾病,1周内有呼吸道感染病史的患儿亦在排除之列。该项目经医院伦理委员会讨论通过,并经监护人知情同意。

1.2 主要仪器与设置 项目使用的心电图机型号全部为iE 15数字式十五道心电图机,由深圳邦健生物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心电图机采样率8 000 Hz,输入阻抗>50 MΩ,频率响应0.05~250 Hz。按照美国心脏病协会心电图及心律失常委员会、美国心脏节律协会、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共同发布的2007版心电图标准化和解析的建议[2],在描记成人、青少年及儿童心电图时将滤波设置为≥150 Hz;而描记婴儿心电图时最好是250 Hz。因此在本次研究中,低通滤波器设置为250 Hz,基线漂流滤波器设置为0.35 Hz。

1.3 方法

1.3.1 心电图记录 由经过统一培训的人员负责记录体表15导联心电图,即常规12导联与V3R、V4R、V5R导联。

1.3.2 数据后期处理 由同一位心电图医生负责结果判定。按年龄分为3岁组、4~11岁组和12~14岁组,记录各组室性早搏患病率。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12~14岁组与其他两组室性早搏患病率比较采用χ2检验,3岁组与4~11岁组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三组儿童的性别比较 3岁组男孩110人,女孩99人;4~11岁组男孩810人,女孩754人;12~14岁组男孩658人,女孩574人。各组性别比例无统计学差异(χ2=0.73,P>0.05)。

2.2 三组儿童的室性早搏患病率比较 发现室性早搏的儿童7例,均无自觉症状,查心肌酶、动态心电图、心脏彩超,未发现心肌炎、心肌损伤及其他结构性心脏病,所有室性早搏儿童均诊断为良性室性早搏。3~14岁总体患病率为0.23%(7/3 005);3岁组室性早搏患病率为0.96%(2/209),4~11岁组未见室性早搏患儿(0/1 564),12~14岁组室性早搏患病率为0.41% (5/1 232)。各年龄组儿童的患病率比较,3岁组与12~14岁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72,P>0.05),3岁组较4~11岁组高(累计概率P=0.014),4~11岁组较12~14岁组低(χ2=4.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室性早搏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按其临床意义可分为功能性及器质性。功能性室性早搏多由心外因素所致。现今多数研究认为,功能性室性早搏多由于神经-精神因素、心内结构发育缺陷、电解质紊乱或环境因素所致。

室性早搏在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健康成年人中并不少见。一项描记122 043名16~50岁健康男性体表心电图的研究从中,共发现952例室性早搏,总体患病率为0.78%,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病率逐渐升高[3]。在另一项用24 h动态心电图检测的研究中,早搏患病率新生儿为18%,1岁以内为6%,4~6岁为8%,9~12岁为14%,13~15岁为27%[4]。由于体表心电图描记时间不超过1 min,对于偶发的室性早搏易出现假阴性结果。动态心电图敏感性高,但由于成本高,采集、分析与审阅时间长,不适合大规模体检。因此常规体表心电图仍是健康体检的首选项目。

本次研究的数据特点如下:(1)受检儿童男女人数基本相同,室性早搏患病率无明显性别差异。(2)由于本研究并非以社区为单位涵盖婴幼儿,因此3岁年龄组发现的室性早搏病例,可能在3岁以前就已经出现室性早搏,并持续发作到3岁。因此推测3岁以前室性早搏患病率可能会高于4~11岁组儿童。(3)12~14岁病例由于处于青春期,室性早搏可能与生长发育、体内激素变化有关。这一点符合以往的调查结果。(4)本次研究年龄跨度大,若平均到每岁,样本量不是非常多。如果增加样本量,或许最终结果会有变化。由于缺乏国内现阶段相同规模的室性早搏患病率的调查,本研究尚无法与同类研究进行比较。(5)4~11岁组儿童无发病,可能与本研究样本量不够多或心电记录时间不长有关。增加样本量或者使用24 h动态心电图或许能发现该年龄段未被发现的室性早搏患儿。另一方面,也可能此年龄段真实的室性早搏患病率不高。如果为这种情况,那么该结果与以往的调查研究结果均不同,值得进一步探究。

本次研究中,各年龄组室性早搏患病率均低于1%,总体患病率仅0.23%,较《儿科学》推荐的数据低[1]。可能原因:(1)人口结构有所不同。本次研究父母原籍地遍布全国,与以往的地区性调查相比,人口来源更广泛。(2)受检者营养状况良好,无营养不良病例出现;(3)社会生活环境较以往研究有所不同。因此,本研究结果更接近于现阶段儿童室性早搏的真实患病率。本次研究室性早搏患病率接近于以往湖南的调查资料[5](7/3 005 vs 1/471)。由于本次研究的样本量显著增多,因此本次数据可信度更高。

儿童室性早搏绝大多数都是良性早搏。患儿无自觉症状,也不影响日常活动,因此不易被发现。对于无器质性心脏病或电解质紊乱、心脏大小和心功能正常、不伴有其他心电图改变、运动试验阴性,即使室性早搏频发,都可以诊断良性室性早搏,可给予随访观察。数月或数年后室性早搏大部分可自行消失,即使早搏不消失,也极少发生危险性心律失常。周爱卿等[6]随访139例功能性早搏的消失时间最长达9年,平均4.5年。有的早搏用药可消失,停药后易复发,而最终消失的时间与用药无明显关系。但部分研究者认为长期室性早搏可能导致室性早搏诱发性心肌病[7],因此室性早搏在起病之初就不应被忽视。

在中小学及幼儿园学生常规体检中加入体表心电图项目,有助于提早发现无自觉症状的室性早搏病例,针对患者可及时完善进一步检查以全面评估心脏功能情况。对于少数将来可能发展成为病理性早搏的儿童,提早发现有助于提醒患儿家庭重视,在今后的随访动态观察室早变化,预防病情恶化。

[1]薛辛东.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07.

[2] Kligfield P,Gettes LS,Bailey JJ,et al.Recommendations for the Standardiz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Electrocardiogram [J]. Circulation,2007;115:1306-1324.

[3] Hiss RG,Lamb LE.Electrocardiographic Findings in 122043 Individuals[J].Circulation.25(6):947-961.

[4]Nagashima M,Matsushima M,Ogawa A,et al.Cardiac arrhythmias in healthy children revealed by 24-hour ambulatory ECG monitoring [J].Pediatric Cardiology,1987,8(2):103-108.

[5]湖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儿科教研组.健康婴儿及儿童心电图研究[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7-8.

[6]周爱卿,王荣发,严锦兰.小儿室性早搏的远期随访:附139例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1997,15(3):150-152.

[7]Niwano S,Wakisaka Y,Niwano H,et al.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frequent 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s originating from the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in patients with normal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J].Heart,2009,95(15):1230-1237.

R726.1

B

1003—6350(2017)03—0490—02

10.3969/j.issn.1003-6350.2017.03.049

2016-08-16)

广东省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知识创新计划(编号:JCYJ20130401114111448)

沈定荣。E-mail:1399492@qq.com

猜你喜欢

早搏样本量体表
降低体表孢子含量对僵蚕总灰分的影响
医学研究中样本量的选择
查出早搏,不等于得了心脏病
求解空间几何体表面积问题的方法剖析
样本量估计及其在nQuery和SAS软件上的实现*——均数比较(十一)
查出早搏,不等于得了心脏病
查出早搏,不等于得了心脏病
磁共振病灶体表定位贴及临床应用研究
脂肪抽吸术在体表脂肪瘤治疗中的应用
样本量估计及其在nQuery和SAS软件上的实现——均数比较(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