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沁:昆曲里走出来的“治愈系女孩”

2017-02-26白玉成

初中生世界 2017年45期
关键词:昆曲红楼梦

◎白玉成

李沁:昆曲里走出来的“治愈系女孩”

◎白玉成

二〇一七年七月,随着《楚乔传》和《建军大业》的热播,演员李沁逐渐被大家熟知。作为一名﹃慢热﹄型演员,李沁靠着新版《红楼梦》里薛宝钗一角进入了大众视野。这个从昆曲舞台上走下来的姑娘,用坚持与沉稳,走出了一段﹃治愈系﹄人生。

冥冥之中,她誓将昆曲当作事业

1990年9月,李沁出生于江苏省昆山市巴城镇。巴城镇是昆曲的发源地,在公园一角,人们总能听到婉转的昆曲演唱。从小生活在这样一个富有古朴文化气息的小镇,李沁对昆曲充满了好奇。2001年,11岁的她跑回家,向母亲说要报名参加学校举办的昆曲培训班。母亲茫然地看着她说:“人家孩子都在学钢琴、学舞蹈,你怎么要学这个‘偏门’的艺术呢?”平常乖巧听话的李沁却异常坚持,母亲只得默许了她的选择。

进入昆曲培训班后,李沁将节假日都用在了学习上,练声、压腿、下腰、练身段……样样都是苦差事,但李沁都咬牙坚持了下来。

3年时间很快过去了,毕业前,老师建议李沁去专业学校学习,更有利于以后的成长和发展。于是,14岁的李沁遵从老师的建议,报考了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

入学后,李沁更加刻苦。为了能在一年级把身体柔软度练出来,她每天从早上5点半练到晚上9点半。经过努力,李沁很快脱颖而出。2007年6月,新人版《牡丹亭》在上海演出时,李沁被选中出演女主角杜丽娘。舞台上,李沁将杜丽娘演绎得淋漓尽致,不少观众惊叹“美满幽香不可言”。

李沁学的是昆曲中难度最大的角色——“闺门旦”。她所在的昆曲班20年才招一届,一届最多60人。而李沁是班里50多个学生中唯一的“闺门旦”,并有幸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昆剧继承人。

万般纠结,她最终爱上演戏

2007年,李沁考上了上海戏剧学院。恰好,新版《红楼梦》副导演来学院招人。副导演让李沁表演了一段昆曲《牡丹亭》并录了视频。导演李少红看了这段视频后,果断地说:“我想见这个人。”于是,这年冬天,李沁懵懂地跑到北京试装,而且一试便成。她身上那股古典淡雅的气质让李少红非常欣赏,决定让她演薛宝钗一角。

进入《红楼梦》剧组后,李沁接受了长达半年的封闭式培训。其间,李沁和小伙伴们每天早起跑步、练台词、学表演。正是这半年的时间,李沁反复提醒自己,要改掉之前昆曲表演的习惯。比如,昆曲对字音的要求非常严格,“平、上、去、入”逐一考究,每唱一个字,都要注意吐字、过腔和收音,以达到缠绵婉转、柔曼悠远的艺术效果。她在表演时,经常会不自觉地带出这些习惯。为完成从昆曲演员到影视演员的角色转换,李沁常利用休息间隙,在一旁默默地练习发音,哪怕小到一个眼神,她都要认真揣摩,仔细研究,直到与人物吻合。她愣是凭着这股较真的精神脱胎换骨。她感慨地说:“表演的启蒙很重要,李少红导演给我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2010年3月,李沁被电影《建党伟业》导演看中。为了能演好角色,开拍之前,李沁翻阅了很多资料,设想过多种情境。因有几个镜头没有演好,生性倔强的李沁,总爱到监视器前回看自己的表演,并不断向导演请教要领,最终靠着那股子韧劲顺利地完成了拍摄。凭借《建党伟业》中的出色表现,李沁获得了第31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新人奖。

工作之余,她将“治愈”带给周边人

李沁是一个性格内向,但偶尔会爆出“笑点”的女孩,她常常在工作之余带给剧组不少快乐,因此被称为“治愈系女孩”。

2016年9月,在拍摄《白鹿原》期间,剧组里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每当拍戏休息时,李沁都会为大家唱上一曲,用柔美婉转的歌声给大家带来一份宁静。一段余音袅袅的昆曲演唱过后,大家都拍手叫好,仿佛一天的疲惫都被瞬间“治愈”。

李沁除了把“治愈”带给剧组的同时,还带给了热爱她的粉丝。2017年元旦,李沁为了给粉丝一个惊喜,在微博玩起了直播。她不但豪爽地发红包,还直接在线演示如何泡脚,分享起平时的解压秘方,直播过程轻松活泼又接地气,让人见识到她坦诚可爱的一面。

都说“女大十八变”,一路走来,李沁从独立、强势,变为积极、明朗,总是能带给人欢乐和正能量。正像她所说:“现在的我依然简单,但多了一份成熟和质感,我很喜欢这种感觉。我其实经历的还很少,但是我现在爱上了经历,爱上了能让我成熟的机会。”

(选自2017年第9期《家庭百事通》,本刊有删改)

猜你喜欢

昆曲红楼梦
昆曲史中流脉问题的学术检讨——以北方昆曲的名实为例
也论昆曲的形成与梁辰鱼的贡献
“百戏之祖”:昆曲里的古典传承
《红楼梦》处处都是慈悲
《红楼梦》的当代昆曲改编与经典化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从《红楼梦》看养生
话中话:《红楼梦》直接引语中的元话语分析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大江东去浪千叠——百戏之祖“昆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