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南黄牛退化原因及优化复壮措施

2017-02-26梁正文

中国牛业科学 2017年5期
关键词:思南公牛黄牛

梁正文

(贵州省凤冈县农牧局,贵州 凤冈 564200)

思南黄牛主产于贵州思南、德江、务川、石阡、沿河、道真、正安等7县,分布于川、渝、湘接壤的黔北、黔东北高原地区即凤冈、湄潭、余庆、绥阳、遵义、瓮安、玉屏、铜仁、印江、江口、松桃及万山等20多个县(区),为该地区役肉兼用中小型地方黄牛良种,是贵州省地方优良品种之一。1982年,思南黄牛与湖北恩施黄牛、湖南湘西黄牛共同以“巫陵黄牛”命名,纳入《中国牛品种志》。1996年末统计,思南黄牛存栏达130万头,其中遵义思南黄牛存栏70万头。思南黄牛体质结实,肢蹄强健短小、行动灵活,以善于爬山、耐劳、耐旱、抗湿及耐粗饲等特性著称,是群众喜爱的一个地方牛种。头长中等。“倒八字角”为主要角型(占56%以上),角色有黑、灰黑、乳黄、乳白等十余种。公牛肩峰肥厚,高出背线6~8 cm。体躯粗短,胸较宽,结构紧凑。尻斜,后肢飞节间距离较狭。蹄形端正(木鱼蹄),黑色蹄为多,蹄质坚韧,蹄壳结实,耐磨、耐湿、再生力强,适于在石岩裸露和水土流失的山地放牧和耕作,为外来牛种所不及。毛色较杂,黄色毛为主占70%以上,次为黑色占13%,余为棕、黑褐、草白等色。5岁以上成年公牛体高113.84 cm,体斜长126.39 cm,胸围155.87 cm,管围16.1 cm,估算体重290.50 kg;成年母牛体高104.81 cm,体斜长118.09 cm,胸围145.62 cm,管围14.38 cm,估算体重233.65 kg。个别个体体重达500 kg。近20年来,由于外源品种的不断引进和经济杂交利用原因,目前纯种思南黄牛已经严重退化,种群数量急剧减少。2014年遵义和铜仁进行了畜禽品种资源统计,共存栏思南黄牛383 600头,其中能繁母牛156 500头(见《遵义市2014年畜禽资源调查报告》)。为了充分发挥思南黄牛种性的优点,打造黔北、黔东北地区特有肉牛品牌,笔者就思南黄牛退化的原因及复壮措施进行了归纳,以期为肉牛产业发展有所帮助。

1 思南黄牛退化的主要原因

1.1 近亲繁殖

黔北、黔东北地区养殖户大多采用半舍半牧和散养放牧等常规方法饲养,饲养方式粗放,无论公母大小混群放牧,野交滥配严重。使用的思南黄牛种公牛均采用自繁自育,有的公牛饲养年限较长,致使一定范围内思南黄牛的亲缘关系较近,出现因近交衰退而引起的退化。在调查中发现有个别村寨长期只有一头种公牛,存在多代回交的情况。

1.2 选种不良

由于近年来肉牛价格持续上涨,养殖户见到母牛就留种,见到公牛就育肥,而农户在选种留种时,一般只根据所选种牛的毛色、体形体貌等表观特性表现值来选择,有时在市场上竟然误将杂交牛选作种公牛,用这种种公牛繁殖的后代的种性将严重退化。

1.3 外种杂交

思南黄牛大多是在黔北、黔东北地区交通条件相对较差的农户中进行饲养、繁育和扩大,由于近30年来大量引进外源性其他品种种公牛或冻精输配,造成思南黄牛与外源种牛交配,由此杂交而繁殖的后代就会自行失去某些固有的优良基因,从而引起思南黄牛的严重退化。加之长期的冻精配种,生产的杂交牛成为养殖户育肥、屠宰的主要牛源,一是原种母牛在生产3—5胎后自然淘汰;二是所饲养的原种公牛失去种用的功能和意义而自然淘汰;三是新选留作种用的牛全是杂交牛。

1.4 环境改变

思南黄牛的种原特性是黔北居民长期以来在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下逐步培育形成的,其优良性状与生物学特性相适应的气候、饲料条件及饲养管理技术相配套。近10年以来由于农户修建了大量圈舍进行圈养,活动量减少、牧草饲料单一、饲养方法不当等原因造成其生长条件失调,容易发生脚蹄病、皮肤病、传染病危害等因素,导致思南黄牛的退化。

2 思南黄牛优化复壮措施

2.1 提纯复壮

对因混杂交配而引起的种性退化,可以对现在存栏的思南黄牛进行经济性状和生产力的考察及形态特征进行鉴定,将那些符合或比较接近思南黄牛种性标准的个体种畜个体进行选育,每一代都选留符合该种种性标准的牛只个体,依此方法连续培育繁殖2~3代后,即可基本恢复该区域范围内优良纯种的主要特征,达到提纯复壮的效果。

2.2 品种内杂交提纯复壮

如果某一区域内种群退化系因为近亲繁殖而引起,可采用本品种内(或本品系内)的杂交来复壮。方法是:每隔2~3年,从外地引进血缘关系较远的思南黄牛种公牛,与本区域内饲养的母牛进行优化杂交,使其血统更新,通过血统更新的牛群,可按择优选种的方法继续进行选择和繁育。2014年,凤冈县农牧局从铜仁市印江县选购引种思南黄牛种公牛62头,分别投放在土溪镇、绥阳镇、花坪镇等乡镇思南黄牛养殖比较集中的地方饲养,进行配种繁殖,效果较好。

2.3 优化饲养环境促进复壮

若因饲料、圈舍、气候等条件不适应,或饲养管理措施不当而引起的思南黄牛特性出现的“假性退化”(实际上种性并没有退化),可通过改变与该品种不相适应的饲料、圈舍、气候等条件或采用适合其生物学特性的饲养管理方法。主要是采取放养与圈养相结合,同时要加强管理,及时防治寄生虫病、脚蹄病、皮肤病等,从而使该群体的优良性状得以快速有效的恢复与还原。

3 思南黄牛的性能与利用情况

3.1 繁殖性能

思南黄牛性成熟较早。一般条件下,母牛1岁后性成熟,出现初次发情,初配年龄18~24月龄;母牛一年四季均有发情,但以秋季为多;发情周期多为18~22 d,发情高峰期持续6~36 h,平均18 h。妊娠期285~300 d,犊牛出生重公15.2 kg,母12.6 kg;繁殖率较低,约为46.2%,主要原因是使役过重,饲养条件较差,种公牛偏少,公母比例失调(1:21),农户居住分散;犊牛存活率92.06%;哺乳期8~10个月;断奶时犊牛体重公72 kg,母63 kg;母牛的种用年限一般为8~10y,有的长达15 y。公牛10月龄前后就有爬胯行为,农户多选用3岁以上,体重300 kg左右的优秀公牛用于配种。

3.2 生产性能

体重418 kg的阉牛,5 m距离牛拉重的最大挽力为270 kg,其功率为1.86匹马力,最大冲力为394 kg,体温、脉搏、呼吸、心跳等各项生理指标,役后7 min完全恢复正常。在农村饲养条件下,4岁公牛屠宰率、净肉率、胴体产肉率分别为50.13%、40.9%和80%。典型特点是“骨骼细、瘦肉多、脂肪偏少”。骨肉比1∶4.82,眼肌面积51.8 cm2。

3.3 育肥性能

3.3.1 生长性能 黔北、黔东北地区的饲养农户常采用“关养半天放牧半天”和“圈养为主,杂草为主,有啥喂啥”等传统的养殖育肥方法,以青粗饲料为主,仅在后期催肥时用一些红薯、土豆、南瓜、玉米、米糠、豆渣、酒糟等饲料。犊牛在8个月断奶后单独饲养,经1年的架子期,然后催肥约1年即喂养到“商品牛”后可销售出栏屠宰,一般毛重可达270~330 kg。

3.3.2 胴体品质 根据杨正德老师2009年12月对思南黄牛的屠宰测定和肉质营养特性研究:思南黄牛肉在鲜肉状态下,水分含量为71.03%,蛋白质含量为22.95%,脂肪为4.94%,能量为7404 kJ/kg;在无脂干物质状态下,蛋白质含量为95.52%,粗灰分含量为4.09%,钙为0.25%,磷为0.87%。脂肪酸种类多,由油酸、棕榈酸、硬脂酸、豆蔻酸、花生酸、亚油酸、16-1烯酸、17碳酸、α一亚油酸等组成。脂肪酸中不饱和脂肪酸(UFA)含量略低于饱和脂肪酸(SFA),占总脂肪酸(TFA)的比例为46.30%,较杨明等(2008)报道的宣汉黄牛(42.60%)、峨边黄牛(40.13%)、川南黄牛(40.33%)高,与黎平黄牛(46%)结果相近。也说明思南黄牛肥育不足,与实际生产中,油酸含量为23.40%(最高),亚油酸含量为相符。表明,思南黄牛肉是一种高蛋白、脂肪含量适宜、氨基酸与脂肪酸组成比例合理、鲜嫩多汁、营养价值高、容易消化的膳食肉品,符合现代人们对肉类食品消费的 理念。其产区属黔北、黔东北高原地区,原生态环境保护好,天然牧草丰富且污染小,是开发绿色乃至有机肉食品宝贵的地方黄牛品种资源。

3.3 适应性

思南黄牛对产区的气温和粗放的饲养条件有很好的适应性。其胃肠发达,具有能大量利用野生饲草和农副产品,将低浓度营养水平的饲料转变为优良肉脂的能力,饲养经济,适应发展节粮型、生态肉牛产业。从我县养牛户多年的经验来看,其抗病率强,自觉觅食能力强。

3.4 杂交利用情况

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凤冈县畜禽品种改良站以思南黄牛为母本,采用利木赞、西门塔尔冻精进行杂交改良并进行测定,在中等饲养水平下,杂种一代牛平均日增重600~1000克,比思南黄牛提高30%以上;2011年以后我们进行对比试验,用思南黄牛作为母本生产的利本二元杂交母牛,再用配种西门塔尔冻精进行配种繁殖,其生长性能与繁殖性能均比二元杂交母牛要好;2013年以思南黄牛为母本,用弗莱维赫牛冻精输配进行杂交并进行测定,在中等饲养水平下,杂种一代牛平均日增重1056g,比思南黄牛提高51% ;2016年10月,按照《贵州省优质专用肉牛品种选育》课题方案,用思南黄牛母本,采用红安格斯冻精输配,希望能够得到理想的效果。

4 思南黄牛评价与展望

思南黄牛在黔北、黔东北地区深受广大养殖户的喜爱,在全省大力发展山地生态畜牧业的背景下,各级政府和相关科研院校特别重视该品种的保护与发展,贵州大学动物科学学院从2009年开始,在思南、

印江、沿河、凤冈、务川等县进行了思南黄牛产业化发展指导,形成了思南黄牛“产、学、研”的合作机制和运作模式,开展了具体的指导工作,计划建设思南黄牛保种扩群基地,最终形成产业化发展,生产高端牛肉。2010年11月,贵州省思南黄牛通过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注册,这意味着思南黄牛拿到“国际护照”,得到WTO各成员国的知识产权保护。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曹兵海老师一直关注思南黄牛的发展,思南黄牛是产区群众长期选育形成的,群体体型外貌一致,分布广、体型适中、生产性能较好,繁殖率高,母性强。且具有耐粗饲、适应性强、易育肥、屠宰率高、肉品质好等优点,认为是一个开发前景非常好的牛种资源,并建议各级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加强保种力度,扩大保种规模;突出肉质优势,提高市场竞争力;注重思南黄牛的研究、选育、开发与利用。

[1] 中国牛品种志编写组.中国牛品种志[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6:99-102..

[2] 贵州省遵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遵义畜牧渔业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1):38-39.

[3] 万发春;张幸开;张丽萍.牛肉品质评定的主要指标[J].中国畜牧兽医,2004.31(12):17-23.

[4] 喻强;贵州思南黄牛[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8,(1):20.

[5] 金睿;潘周雄;杨正德.贵州思南黄牛杂交改良效果调查[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9,(6):21.

[6] 刘青;李家国;杨正德.思南黄牛肉质营养特性研究[J].饲料工业,2010,31(5):32-34.

[7] 周廉让;刘和;冷玉霞.提高思南黄牛繁殖力的措施[J].湖北畜牧兽医,2014,(4):28.

中国牛业科学2017,43(5):56-57ChinaCattleScience专 论

猜你喜欢

思南公牛黄牛
贵州省种公牛站
思南公馆购物节期间消防安全管理工作
一间市民书房,一座全民阅读灯塔
制作泥巴黄牛
公牛赞
公牛历险记
公牛变形记
车101:给黄牛做中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