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教师成长中的“听”“说”“读”“写”

2017-02-25李鑫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7年1期
关键词:公开课专业教育

李鑫

新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提高新教师的专业素养,让新教师尽快适应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是学校要研究的重点课题。

站在新教师自身的角度,我认为专业成长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去努力。

一、“听”: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听课是新教师学习他人的课堂教学优点,提高自身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听课,特别是听骨干教师的示范课、公开课,非常有利于新教师的成长。

要想提高听课效率,要做到:

第一,听课前要精心准备。听课前,必须深入了解教材,通过分析教材,明确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要有自己的教案,以便在听课时和被听课的老师讲的课进行对比,取长补短。要提前和被听课的老师交流,了解本节课要讲的内容,有准备地去听课。

第二,听课时要关注细节。要关注授课教师的教学细节处理,如教态、板书、教学手段的采用、组织教学方法的选择、课堂偶发事件的处理、时间的安排等,在此基础上,还要注意授课教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处理方式。细节的学习非常有利于新教师的成长。

第三,听课后要及时反思。听课后,要及时和授课教师交流,了解授课教师教学方法选择、重点难点处理设计的依据。还可以边听边反思,在观摩授课教师课程的过程中,想想自己在遇到类似的情况时会怎么办,在对比反思中,发现别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

听课,还要认真记听课笔记,通过记录与反思,让听课者发现自己的不足,同时,学习别人的优点。一是记录教学细节。精彩的教学瞬间往往体现在一个个细节之处,这些细节的处理非常有研究价值,但细微之处总是容易被听课者忽视。二是记录有争议的教学设计。为了达成目标,授课者都会在教学流程的设计上下功夫,但是,再精巧的设计也难免有瑕疵。由于理念的差异,同样的内容,不同的听课者也会有不同的反应,在观摩教学设计时,还要思考:如果换作是我,我会如何设计?与授课教师的教学设计进行对比,学习别人好的经验。现在的公开教学,都会加入一些探究活动,每次听课大家的注意力也都会集中在探究活动上。实际上,教学即活动,何必拘泥于形式。课堂上,只要仔细观察,在一些“非探究”的活动中,也能发现亮点。教师听课的目的不是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记听课笔记也并不是一定要把板书抄一遍,也不需要跟着教师的节奏把学生应该回答的问题都回答一遍,而应该观察别人如何上课。在观察中,总会有一些思考、一些感悟,把这些感悟记下来,并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当中,才能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二、“说”:勇于承担,积极分享

上公开课是教师成长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新教师一定要抓住机会,多上公开课,在同事的评价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找到解决的方法,才能快速成长。

对新教师来说,看别人上公开课与自己亲自上公开课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体验。

第一,课前准备的淬炼。在准备公开课的过程中,新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做好教学设计,这有利于提升新教师的教材解读能力;其次,还要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学情,以学情定教学方法,这有利于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同时,要想上好公开课,新教师就要在不断地学习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使自己尽快成长起来。

第二,课后总结的提升。没有反思就没有提高。公开课后,新教师要对整体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理念等进行全方位的反思,并认真总结专家与同事提出的建议,发现自己的不足,便于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采取对策,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第三,课堂成功的价值。一堂成功的公开课有可能会对新教师今后的教学生涯产生重要的影响。成功的公开课会赢得同事和学校领导的认可,确立新教师在学校的地位,同时,也能够有效地激发新教师的工作热情,提升新教师的自信心。

“说”的另外一层含义是,新教师要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思维是语言的内核。教师要有良好的表达能力和溝通能力,要能把自己的观点准确地传递给他人,也要能够准确地理解别人的观点。师生关系、同事关系,都依赖于良好的沟通。新教师要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完成从大学到中小学的情境转换,就要在“说”上下功夫。一是要说得得体。学生用语与教师用语有所不同,学习语境与职业语境也有不同,表达要得体,符合身份。二是要说得到位。教育学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有理有据,以理服人。三是要说得恰当。古人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育要达到预期的效果,就要把握好时机,同样一句话,在不同的情境下说出来,效果也不一样。

三、“读”:读书读人,增强底蕴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对新教师来说,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十分有利于今后的发展。

第一,读中华经典文本。包括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等,读中华经典文本,就是在传承中华文明,涵养个人底蕴。

第二,读教育经典作品。向教育名家学习育人之道,如陶行知、叶圣陶、蔡元培等教育名家的著作,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宝贵的精神财富。还要广泛地阅读国外的教育经典,如苏格拉底、黑格尔、裴斯泰洛齐、第斯多惠、福禄培尔、杜威、怀特海、蒙台梭利、罗素、马卡连柯、苏霍姆林斯基、赞可夫、巴班斯基、雅斯贝尔斯、斯金纳、皮亚杰、布鲁纳、加涅、布卢姆等人的作品。

第三,读当下的名师名作。李希贵、朱永新、袁振国、张志勇、叶澜、肖川、刘良华、张文质、刘铁芳、卢勤、孙云晓海等名师的著作值得每一位教师去读。此外,如果你是语文老师,你还要读一读于漪、王栋生、李镇西、钱梦龙、窦桂梅、薛瑞萍等名师的作品;如果你是数学老师,你还要读一读邱学华、孙维刚、吴正宪、华应龙等人的作品。如果你是一名班主任,你就应该读一读王晓春、李镇西、魏书生、万玮、魏智渊、干国祥、马玲、孙明霞、郑立平等人的作品。

也许有人会说,我现在工作比较忙,没有时间读书。实际上,读书的时间都是挤出来的,关键在于你是否愿意读书。一个人一分钟平均可以读300字,15分钟就是4500字;一星期读3.15万字,一个月就可以读12.6万字。那么,一年下来,就可以读151.2字。如果一本书平均以7.5万字计算,一年下来至少可以读完20本书。

四、“写”:勤于写作,促进思考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成长=经验+反思”。写作就是最好的反思方式。

第一,写教育教学行为。教师成长,要行动,要思考,更要写作。近年来,“行动研究”“叙事研究”成了很热门的教育科研词汇。其实,这些“研究”都是反思自己的实践、以专业写作为载体的研究。从表上看,这只是教师对日常的所思、所想、所感的简单记录。其实这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反思。加拿大学者马克斯·范梅南说:“写作是某种自我制造或自我塑造。写作是为了检验事物的深度,也是为了了解自身的深度。”朱永新教授主持的新教育实验就提倡师生一起写随笔,他是把专业写作作为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最优路径来对待的。作为一名教师,除了教书、读书之外,专业写作更应该是一种常态,因为,写作不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积极的工作态度。很多大教育家之所以成就卓著,除了有丰富的实践、大量的阅读、深入的思考之外,更重要的是经年累月地写作。可以这样说,有了教育写作,教育实践才能转化为教育思想,个人的教育特色才能转化为教育风格。

第二,面对教育事实写作。上完一堂课,或看完一篇文章,或参加了一次教研活动,甚至听同行、专家、领导的某一句话,都应该随时把自己的思考用笔记录下来。否则,这些“活”的、“细小”的、或许有重大研究意义和价值的“思维火花”就会稍纵即逝,实在可惜。实际上,写作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只有勤于积累,才能越积越厚:勤于思考,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文章的寫作中去。教育家苏霍姆林斯三十多年如一日地坚持写教育日记,他的著作才被后人称为“活的教育学”“教育百科全书”。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位教师都要写教育日记。教育日记并不是什么对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献,而是一种个人的随笔记录,在工作中就可以记。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

第三,积极分享写作成果。与人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是一件快乐的事,分享的途径有很多,既可以通过报纸杂志发表,也可以通过博客微信推送。

纵观一些名师的成长历程,会发现第一次发表教育文章会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重要节点,其不仅能够提升教师的自信心,还能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导航,帮助教师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管建刚老师曾说:“如果没有发表带给人的刺激,恐怕会有很多人在第一阶段就坚持不下来,被淘汰,被淹没。”在教师写作中,还有一种非常专业的写作,就是撰写论文。论文的写作过程,就是提升教师理论素养的过程,也是锻炼教师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更是将教育理论内化为教师自身素养的过程。教育写作,让教师从传统的知识搬运工变成了知识的转化者、生产者,让教师从感性的实践者变成了理性的思考者。

新教师的成长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都要高度重视。但是,新教师的成长,关键还在于自己的选择。成功无捷径,教师成长亦然,所以,新教师要做好面对困难与挫折的思想准备。

最后引用屈原的一句话来与各位新教师们共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作者单位:甘肃岷县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公开课专业教育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部分专业介绍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专业修脚店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裸课,语文公开课的一次自发性嬗变
第一次公开课
公开课
公开课,希望不再是作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