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程度副词“绝”的产生和发展

2017-02-25何小院

关键词:中古补语副词

何小院

(湖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程度副词“绝”的产生和发展

何小院

(湖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通过对程度副词 “绝”产生和发展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发现“到了极点的”形容词义是其产生的语义基础,联合结构是其产生的句法环境,两者共同促进了程度副词“绝”的产生。程度副词“绝”始见于西汉,中古时期进一步发展,近古进入发展的兴盛期,现代汉语时期进入衰退期。在现代汉语时期,程度副词“绝”由于受到另一程度副词“极”的冲击,补语功能衰退,基本上被“极”取代。

程度副词;绝;历时演变

程度副词是汉语副词的一个重要的次类,它是表示性质状态或某些动作行为所达到的各种程度的副词。这类词是副词中一个相对封闭的类,它们的词汇意义已经虚化,主要用来表示语法意义,汉语中多用来表达程度量。程度副词虽然数量不多,但使用频率较高,其内部成员在语义和功能上有很大差别,正如朱德熙所说:“不同的程度副词除了语义上表示的程度有差别之外,语法功能也不完全一样。”[1]本文以程度副词“绝”为例,探讨其来源及产生,并从语法功能和组合能力两方面考察其发展演变。

一、程度副词“绝”的来源及产生

“绝”最早用作动词,本义为“把丝弄断”。《说文·糸部》:“绝,断丝也。”[2]《史记·滑稽列传》:“淳于髡仰天大笑,冠缨索绝。”由具体事物的断绝引申为一般的断绝。《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天未绝晋,必将有主。”由把东西从中间弄断的意义,引申为横渡、横穿,[3]《荀子·劝学》:“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后引申为“超越”,《史记·魏豹彭越列传》:“彼无异故,智略绝人,度患无身耳。”

动词义“超越”又引申为形容词“到了极点的”,例如:

①因前使绝国功,封骞博望侯。《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②愿从谷吉,效命绝域。《汉书·班超传》

“绝”引申为形容词后经常在名词前作定语,如“绝国、绝域、绝壁”等,后来逐渐与其他同义或者近义的形容词一起组成联合结构,例如:

③天子为其绝远,非人所乐往。《史记·大宛列传》

④去诸公子绝远,臣无所疑矣。《史记·蒙恬列传》

例③、例④中的“绝远”一词我们认为“绝远”一词是同义连用。理由如下:据《汉语大词典》,“绝”有一个义项“辽远、远隔,[4]又根据“绝域”一词中的“绝”译为“极远的”,因此“绝远”两词构成联合结构。在发展过程中联合结构中的前一词逐渐虚化,从而凸显“绝”的极性意义,其结构关系也就由联合结构转为状中结构,程度副词“绝”最终得以形成。例如:

⑤从容言子楚质于赵者绝贤,来往着皆称客之。《史记·吕不韦列传》

⑥秦女绝美,王可自取,而更为太子取妇。《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例⑤、例⑥中的“绝贤”“绝美”不是联合结构而是状中结构,“绝”只是作为修饰成分表示“贤”“美”所达到的程度。

因此,我们认为程度副词“绝”是由形容词“绝”虚化而来的,“绝”的形容词义“到了极点的”具备了转变为“程度达到最高级”义副词语义的演变条件,形容词语义是其演变的基础。当形容词“绝”与同义形容词构成联合结构时,“绝”位于形容词前,处于状语的结构位置,起到了作为副词修饰形容词的语法作用,这就为其演变为副词提供了环境动因,构造了虚化为副词的主要句法环境。

综上所述,程度副词“绝”的形成是语义基础和句法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程度副词“绝”产生的时间

关于程度副词“绝”的产生时间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产生于先秦时期。如社科院主编的《古代汉语虚词词典》、易孟醇的《先秦语法》、王金芳《<诗经>中的程度副词》等。这些研究成果都引用了《诗经·小雅·正月》:“终逾绝险,曾是不易”,认为句中的“绝”是程度副词,但所举例子都只有这一例。另一种观点认为产生于西汉时期,早期的虚词专著刘淇的《助字辨略》中说:“绝,极也,甚也”。[5]《助字辨略》中首举《史记》文中的例子,如《史记·梁孝王世家》:“平王大母李太后曰:‘先王有命,无得以罍樽与人,他物虽百巨万,犹自恣也。’任王后绝欲得之。”杨树达在《词诠》中说:“绝,表态副词”,[6]也首举《史记》文中例。另外,吕雅贤认为程度副词“绝”先秦未有,《史记》新出现;[7]李杰群认为是西汉以后才转变为程度副词的。[8]

关于程度副词“绝”产生时间的分歧点在于对《诗经》例句中“绝险”一词的判定。我们认为《诗经》中的“绝险”一例因是孤证,所以难以让人信服,因此程度副词“绝”产生于先秦缺乏足够的证据。我们赞同此例中的“绝”是形容词,表示“险恶的”。[9]

我们对先秦《诗经》《论语》《孟子》《左传》《墨子》《荀子》《庄子》《韩非子》8种文献进行了调查、分析后,发现“绝”共出现144次,其中作动词142次,形容词2次。因此,我们认为先秦时期“绝”还未出现程度副词的用法,动词是“绝”在先秦时期的主要用法。经调查分析,程度副词“绝”最早出现在《史记》中,共8例,因此西汉时期是其产生和发展的初期。

三、程度副词“绝”的发展与演变

1.上古时期

两汉是程度副词“绝”产生与发展的初期,我们选取了《史记》《论衡》两书中的语料,程度副词“绝”在《史记》中共出现8次,《论衡》中无此用法。数据统计见表1。

由表1可知,在程度副词“绝”产生的初期,其使用频率很低。从语法功能来看,这一时期“绝”都作状语,具体用法如下。

(1)修饰形容词,表示事物性质或状态达到了极点,例如:

⑦秦女绝美,王可自取,而更为太子取妇。《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⑧吕不韦取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与居,知有身。(《史记·吕不韦列传》)

⑨华阳夫人以为然,承太子闲,从容言子楚质于赵者绝贤,来往者皆称誉之。(《史记·吕不韦列传》)

⑩又灸其少阴脉,是坏肝绝深,如是重损病者气,以故加寒热。(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从上述例子可知,“绝”所修饰的形容词“美”“好”“贤”“深”“悖逆”都是性质形容词。从修饰的音节来看,都是修饰单音节词。例中的“悖逆”是两个近义形容词,而非一个双音节形容词。[10]从所修饰词的语义色彩来看,既有积极意义的,也有消极意义的。修饰消极意义的词,可能与动词“绝”的“断绝”义有关,“断绝”这一动作能导致一种“终止、穷尽”的结果,含有较强的否定意义,因此程度副词“绝”也可修饰表消极意义的词,用以加强一种否定的语气。

(2)修饰动宾短语,表示程度高,例如:

通过对两汉时期程度副词“绝”使用情况的考察和分析,我们得出的结论是:两汉时期程度副词“绝”可以修饰形容词和动宾短语。其中修饰形容词是其主要用法,全为单音节形容词,其修饰的形容词语义色彩既有积极意义的,也有消极意义的,以积极意义词为主。而所修饰的动宾短语中的动词都是心理动词。

2.中古时期

中古时期是程度副词“绝”的发展期,其用例有所增加,但使用频率不是很高,在中古8部文献中共出现21次,数据统计见表2。

通过对表2的分析,我们发现虽然这一时期程度副词“绝”使用频率不算多,但组合能力增强,除了位于形容词之前作状语的功能之外,还增加了程度副词“绝”位于形容词之后作补语的功能。具体用法如下。

(1)位于形容词后,作补语。随着程度副词“绝”句法位置的改变,“绝”位于V/AD后面获得了补语功能。表程度的“绝”作补语始见于中古,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所举《水经注》:“四面险绝,无由升陟”。[11]在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将“绝险”一词看成是同义连用,“绝”表示形容词,因此,这里的“险绝”中的“绝”也不是程度副词,而是形容词。中古时期“绝”作补语主要出现在《水经注》《洛阳伽蓝记》中,其中见于《水经注》有“稀绝”1例;见于《洛阳伽蓝记》有“超绝”1例。程度副词“绝”这一时期作补语用例少,中古时期是这一语法功能产生和发展的初期。

(2)作状语功能继续发展,组合能力增强。这一时期继续沿用上古的用法,并且出现了一些新的用法,具体如下。

A.修饰形容词用法灵活,出现了位置不固定的现象。所修饰的形容词见于《世说新语的》有“丑、妙”,见于《齐民要术》有“美、大、强、净、精细、冷、白”,见于《六度集经》有“妙”。例如:

B.修饰动宾短语。这种用法继承了上古时期的用法,主要见于《世说新语》中“绝重褚公”“绝重其姊”,共2例,《齐民要术》中“绝有力”2例。动宾短语中的动词多是心理动词。

C.修饰动词。中古时期新产生的用法。所选语料中,只见于《世说新语》1例,如“一时绝叹,以为明通。”

D.修饰状中短语。中古时期新产生的用法,主要见于《世说新语》中,共3例,例如:

通过对中古时期程度副词“绝”使用情况的考察和分析,其用法归纳如下:1.程度副词“绝”在这一时期可作补语,一般位于形容词之后。2.修饰形容词作状语仍是“绝”最主要的用法,出现了位置不固定的灵活用法,从音节形式上始终以修饰单音节为主,虽然“绝令精致”中“绝”在语义上修饰双音节形容词“精致”,但在形式上并不直接修饰。从语义色彩来看,积极义的形容词多于消极义的形容词。3.修饰动宾短语,短语中的动词以心理动词为主。4.出现了一些新的用法,如修饰单音节动词、修饰状中短语,但用例都很少。

3.近古时期

近古时期是程度副词“绝”发展兴盛期,不但出现频率较高,而且用法灵活。在近古8部文献中程度副词“绝”共出现133例,其使用频率远远高于中古时期。数据统计见表3。

由表3可知,在近古时期,“绝”的组合能力强。其在继承中古时期用法的同时,产生了一些新的用法。具体如下。

(1)修饰形容词。在修饰形容词时,既可以位于形容词后,作补语;也可以位于形容词前,作状语。程度副词“绝”在中古时期已有补语动能,其主要位于形容词后,这一用法在近古时期得到了发展。《朱子语类》“高绝”1例;《三言二拍》“陡绝、奇绝、妙绝、高绝、胜绝、超绝”,共14例;《水浒传》“胜绝”1例;《醒世姻缘传》“奇绝、妙绝、羞绝”,共3例;《红楼梦》“妙绝、奇绝、简绝”,共4例;《儒林外史》“高绝”1例。《新校刊元杂剧》《儿女英雄传》无作补语的用法。程度副词“绝”位于形容词后作补语,数量不多,表达一种主观的感受。

近古时期程度副词“绝”修饰形容词作状语的频率很高,所修饰的形容词见于《朱子语类》的主要有相近、少、寡、细、胜、相似、似、好,共9例。见于《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的有“早”1例。见于《三言二拍》的主要有早、大、妙、奇、美、小、巧、相似、幼小、富,共37例。见于《水浒传》的有早、细、高、新鲜,共6例。见于《醒世姻缘传》的主要有美、早、少、大、细、好、齐整、歪、低,共16例。见于《红楼梦》的有好、风流、艳,共有5例。见于《儒林外史》的有早、好、妙,共7例。见于《儿女英雄传》的有好、小、高、精致,共12例。近古时期语料中程度副词“绝”作状语修饰形容词共93例,搭配能力强,修饰的形容词虽仍以单音节为主,但出现了程度副词“绝”直接修饰双音节形容词语的现象,修饰的词语共8例,这可能与汉语词汇双音节化有关。

“绝”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修饰“是……”这样的表示判断的动词短语,这一用法只出现在《三言二拍》,仅此1例,例如:

在这一结构中表达的是一种评价义,是对该结构中的名词所指对象的评价,上例是对媵婢所生两个儿子年龄的评价。我们认为在这种结构中“绝”的语义仍然指向形容词“幼小”,因此把这种结构看成修饰后面的形容词。这种结构并不是程度副词“绝”所特有的,与其同类的程度副词“最”“极”都有此用法,如:“过饭下酒,极是珍美。”《齐民要术》,但这种用法没有“最”“极”两词丰富。

(2)修饰动词。修饰动词,既可以位于动词前作状语,又可以位于动词后作补语,中古时期补语用法主要是位于形容词后,近古时期其用法得到发展,能位于动词后。位于动词后作补语见于《三言二拍》的有“惊绝”1例。见于《红楼梦》的有“恶绝”1例。见于《醒世姻缘传》的有“痛绝”1例。从以上调查可以看出,“绝”位于动词后作补语使用频率是很少的,“恶绝”“痛绝”对现代汉语有影响,这两词还存在现代汉语中。

位于单音节动词前作状语,在中古时期就有用例,这一时期出现了修饰双音节动词的新现象,但只见于《红楼梦》中。所修饰的动词见于《朱子语类》的有“似”1例。见于《红楼梦》的有“喧哗”1例。

(3)修饰动宾短语。这种用法在程度副词“绝”产生之初就有了,使用频率都不高,这一时期出现8次,见于《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中有“绝饿杀”1例;见于《三言二拍》有“绝胜襄王紫玉君”“绝似麝兰香”“绝爱之”,共6例;见于《水浒传》有“绝胜桂宫仙姊”1例。从修饰的动宾短语中的动词“饿”“胜”“爱”来看,基本上都是心理动词,

(4)修饰状中短语。修饰状中短语在中古时期就有用法,用例不多,近古时期用例仍然不多,共2例,例如:

(5)修饰名词。这一用法在近古才出现,但用例很少,仅2例,只见于《三言二拍》《水浒传》。例如:

从所修饰的名词“后”“清早”来看,都是时间名词。

通过对近古时期程度副词“绝”使用情况的考察和分析,其用法归纳如下:1.这一时期补语功能得到发展,但从使用频率来看,远不如状语功能。从做补语修饰的词性来看,形容词居多。2.修饰形容词是“绝”最主要的用法,从音节形式上看以单音节为主,出现了修饰双音节形容词的现象。从语义色彩来看,含有积极色彩义的形容词多于含有消极色彩义的形容词。3.这一时期“绝”用法丰富,不仅继承了中古时期的用法,而且出现了修饰名词的特殊用法,修饰的名词都是时间名词。

4.现代汉语时期

程度副词“绝”在近古经历了发展的高峰期后,现代汉语时期进入了衰退期。这一时期的程度副词“绝”不仅使用频率不高,而且用法没有近古时期丰富。在现代汉语8部文献中,程度副词“绝”共出现26例,使用频率远远低于近古时期。数据统计见表4。

由表4可知,现代汉语时期程度副词“绝”的用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修饰形容词。所修饰的词主要是:大、早、妙、大部分、大多数、美、少、密,共19例。这一时期修饰的形容词都是做状语,无补语的情况。从音节形式上看,大多修饰单音节形容词,但出现了修饰单音节形容词开头的名词性短语的现象,如:大部分、大多数。

(2)修饰状中短语。如:“绝不相称”“绝不想”“绝难派遣”,共3例。修饰状中短语使用频率一直很低,现代汉语时期也一样,从构成状中短语的词来看,由否定词“不”构成相对多一点。

(3)修饰动词。这一时期修饰动词,都位于动词后面,在句中做补语。例如:

“痛绝”“恶绝”在近古《醒世姻缘传》《红楼梦》中就有此用法,可以说这是沿用近古用法。这种用法使用频率不高,仅3例。

我们对现代汉语中的八种语料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分析,虽然不能完全反映整个面貌,但我们能反映出这一时期程度副词“绝”的语法特点:1.状语功能居主导地位,补语功能衰退,做补语修饰的词语集中在个别动词。2.修饰形容词仍然是程度副词“绝”的主要用法,这一时期出现了修饰单音节形容词开头的名词性短语的现象。

四、程度副词“绝”语法功能衰退的原因

进入现代汉语时期,程度副词“绝”使用频率降低,作状语功能虽然居于主导地位,但用例仍然不多,用法也相对单调;而做补语,只限于修饰个别动词。这两种语法功能的衰退有着共同的原因,分析如下。

1.同义副词大量产生。近代汉语时期新产生了大量与“绝”语义类似的程度副词,如“很”“相当”“十分”“怪”“异常”等,这些新产生的程度副词在意义和用法上与“绝”基本上没有什么差别。同义副词大量存在与语言经济原则不太相符,因此某些组合能力较弱的副词会被淘汰。程度副词“绝”在新生副词的竞争中相对处于劣势。

2.使用频率本身不高。程度副词“绝”在古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本来就不高,使用频率不高就难以产生新的用法,难以得到持续发展。另外“绝”进入现代以来其语气副词的用法得到发展,因而对程度副词“绝”造成一定的冲击。

3.补语用法处于劣势。程度副词“绝”作补语的地位逐渐被程度副词“极”所取代。在近代汉语末期,程度副词“极”语法功能发生变化,朱文静指出:“近代汉语后期,‘极’作状语呈现衰退之势,作补语逐渐成为其主要句法功能”,[12]在现代汉语中,由于“极”补语用法的迅速发展,使得作补语使用频率很低的“绝”遭受巨大冲击,在竞争中逐渐处于劣势。如“妙绝”一词中的“绝”位于形容词后作补语,在中古、近古时期比较常用,而在现代汉语中只能说“绝妙”“妙极了”。因此程度副词“绝”作补语的用法就基本上已经被程度副词“极”所代替。

我们认为,程度副词“绝”作补语能被程度副词“极”替代,与两者作补语的特点不同有关。程度副词“绝”作补语的形式为: A+绝;程度副词“极”作补语的形式为:A+极+了。相比较而言,“极”作补语在后面多了语气词“了”,语气词“了”的存在加强了表达语气,同时更符合口语化的表达。

结论

我们通过对程度副词“绝”的产生及其发展、衰退轨迹的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从来源来看,程度副词“绝”经历了由实到虚的演变过程,“绝”最初是动词,引申出形容词用法,其形容词词义“到了极点的”是其产生的语义基础,联合结构是其产生的句法环境,两者共同促进了程度副词“绝”的产生。

2.从发展过程看,程度副词“绝”始见于西汉,中古时期进一步发展,近古时期达到发展的高峰,现代汉语时期开始衰退。

3.从语法功能上看,各个时期做状语居于主导地位,作状语是其主要的语法功能。中古时期产生补语用法,近古得到发展,现代汉语时期衰退,逐渐被“极”所取代。

4.从用法上看,程度副词“绝”以修饰形容词为主,各个时期的比例都占到一半以上,修饰形容词以积极色彩类居多。很少直接修饰动词,一般修饰的动词后面都要带宾语,动词以心理动词为主。

5.从修饰词的音节角度看,修饰单音节词为主,近古时期出现修饰双音节词的现象,但用例不多。

[1]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3]郭锡良,唐作藩.古代汉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4]罗竹风.汉语大词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

[5]刘琪.助字辨略[M].北京:中华书局,1954.

[6]杨树达.词诠[M].北京.中华书局,1954.

[7][10]吕雅贤.从先秦到西汉程度副词的发展[J].北京大学学报,1992(5).

[8]李杰群.上古汉语程度副词考辨[A].纪念王力先生九十诞辰文集[C].山东教育出版社,1991.

[9]林雪.说《诗经》“终逾绝险”中的“绝”[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0(2).

[11]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

[12]朱文静.程度副词“极”句法功能的发展演变[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8(4).

Class No.:H13 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蔡雪岚)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Adverb of Degree Jue in Chinese

He Xiaoyuan

(School of Literature,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81,China)

Based on investigation, we analyzed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adverb of degree Jue in Chinese.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semantic basis and the syntactic environment work together to produce the adverb of degree "jue". Adverb of degree "jue" first appeared in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further development and flourished in the Middle Ages. In modern times , the adverb of degree "jue" is impacted by another adverb of degree "ji", its functions declined, basically being instead by the Chinese word Ji.

adverbs of degree;Jue in Chinese;diachronic change

何小院,硕士,湖南师范大学。研究方向:古代汉语。

1672-6758(2017)03-0138-7

H13

A

猜你喜欢

中古补语副词
“Atelier Ting亭”中古家居体验空间改造设计
副词“好容易”及其词汇化成因
韩国语副词“더”与汉语副词“更”“再”的对应
论中古时期佛教类书的编纂
汉语补语小议
新出文献与中古文学史的书写和建构
“NP V累了NP”动结式的补语趋向解读
副词和副词词组
汉英补语对比研究
上古、中古与三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