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的几个概念的思考

2017-02-20谭旭东

语文教学之友 2017年2期
关键词:改变语文课思考

摘要:现在有四种语文阅读课很流行,即读写结合课、主题阅读课、群文阅读课和全学科阅读课,这样的阅读课忽视了语文本身的价值与意义。语文课就是语文课,其目标要简单、清晰。

关键词:语文课;思考;改变

最近参加了一个语文教研活动,发现现在有四种语文阅读课很流行,甚至有些地方是在语文教研员的硬性推动下而全面推广。这四种语文阅读课分别是读写结合课、主题阅读课、群文阅读课和全学科阅读课。根据我的了解,这四种语文课都是以阅读为核心的,从动机上看,可以肯定。

语文课以阅读为核心,是有道理的。因为目前的人教版、北师大版、苏教版等几种语文教材的课文虽然大部分是改编的文本,对没有经历过亲子阅读和课外阅读的农村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但对城市学生来说,尤其是家庭条件比较好、父母素质高、且幼儿期就经历过很好的家庭阅读文化熏陶的学生来说,就显得很简单,甚至是没有多少趣味。因此,现在很多城市学生开展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是符合学生语文学习需要的。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怎么结合呢?课内阅读,就是在上完现有课文的基础之上,再补充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文本资料,让学生在课堂里学到更多的美文,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课外阅读,就是在语文课之外,推荐和补充阅读一些文章或一些课外书籍供学生学习。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时,我发现有一些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只是补充一些心灵鸡汤式的短文,课外阅读也是增加一些强化阅读训练,且部分老师片面地认为补充一些短文,甚至一些所谓名篇的片段,就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阅读能力。

读写结合课。我参加了北京、西安和广州等地几次语文教研活动,发现好几堂公开课都是“读写结合课”。语文课的教学目标当然是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即学生要能读善写。因此,读写结合课可以说是紧扣了语文教学目标的,但一堂语文课真的能够把语文教学的目标都完成吗?这是必须思考的。一堂课,一般是40分钟。在40分钟以内,既要让学生读文章,还要让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在时间分配上来说,是很难把握的。我听过几堂读写结合课,一般语文教师是这样的:要么是语文教师准备几首短诗,先给学生讲读,然后留出时间,让学生仿写;要么是语文教师准备一篇或两篇散文或童话,先给学生讲读,然后留出时间,让学生仿写。读写结合课,如果变成一个常态课,那么,很容易让学生觉得语文课负担太重,几十分钟,要读、要理解、还要写,目标任务太重,模式化很强,特别是仿写部分,做多了,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感。

主题阅读课。主题阅读课一般是语文教师把相同主题的文章放在一起,来做一堂阅读课。有些语文教师也会把与课文主题相同的文字罗列到课堂里,与课文一起讲读,让学生围绕一个主题来感受课文,也达到深化课文学习与理解的目的。但主题阅读课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只看重主题,只在意文章的思想内涵,而忽视对文章形式的感受与理解,语文课也会变样。因为主题阅读课只能强化学生对思想内涵的理解与记忆,却无法让学生感受文字之美,甚至可能让学生忽视形式的价值。主题阅读课看似是新的语文课形式,其实还是传统的语文课。因为语文教材大都是按照主题来编排的。主题阅读课是一节课里学好几篇文章,主题阅读课重思想教育,与传统的语文课依然没有实质区别。

群文阅读课。群文阅读课的实质与主题阅读课是一样的,比如说,语文教师讲鲁迅的《故乡》,就会把与之相关的散文与故事都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文本群,这其实也是另一种主题教学。因为通常语文教师组织文本群时是依据特定的主题的。比如,讲鲁迅的《故乡》时,有些语文教师会把几篇故乡主题的散文收集在一起,也有的语文教师会把与鲁迅有关的散文组织在一起,其实主要依据是按照内容的相关性。也听过几堂群文阅读课,教师是把与课文相关的文章罗列在一起,有些“乱炖”的感觉。假如群文阅读课上教师依照形式的特点来组织群文阅读,可能效果就不一样了。

全学科阅读课。所谓全学科阅读课,就是把语文课变成一个可以涵盖历史、地理、生物,甚至数学、物理和化学等各学科知识的阅读课。全学科阅读课,一看就是以知识学习为目标的。而以知识学习为目标恰恰追求的是功利性的目的。真正意义上的阅读课是无功利的,或者说,知识学习是最后自然形成的,而不是第一目标。实质上,全学科阅读课是反阅读的,因为阅读的第一要义不是学知识,而是感悟文字之美,享受文字阅读的快乐,张扬想象力和创造力。

从以上四种主要的语文阅读课来看,语文教师还是把功利性放在了第一位,忽视了语文本身的价值与意义。无论是读写结合课、主题阅读课、群文阅读课还是全学科阅读课要么是让思想教育僭越语文教育,要么是以功利目标取代语文目标。个人觉得,真正的语文课不是所谓的“大语文课”,不是所谓的“主题挖掘”,更不是全学科的学习。语文课不可能承担起全学科学习的重任,没有必要也取代不了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语文课就是语文课,语文课的目标要简单、清晰,而不是故弄玄虚。

要上好语文课,语文教师需要形成以下几点共识:

第一,语文课要回到文本。兒歌、现代诗、古诗词、散文、小说、童话、寓言、小品文、名人故事与英雄故事等等,它们是不同文体,就得讲出不同文体的特点,让学生了解不同文体,从而感悟不同文学形式。同时,教师要把美的课文之美讲出来,把不美的课文为何不美也讲出来,这样一来,学生心中才有一个美的文体的概念。至于,语文课本里的所谓的思想内涵,其实并不需要语文教师讲很多,对大部分学生来说,那些被语文老师絮絮叨叨讲了很多的思想内涵,他们一看就知道。

第二,让语文课的目标更为准确。每一个阶段的语文目标都有侧重。比如,小学低年级识字、拼音、写话等是重要内容。到了中年级,组词、造句和写简单作文,写100字日记、故事,就是一个重要目标。到了高年级,就要锻炼他们整本书的阅读能力,也要培养学生写400字以上的日记、故事等。而到了初中,阅读名著就是一个重要目标。现在,语文目标太多了,又来了一个核心素养的多种解读,很多语文老师无所适从,什么都想抓住,结果呢?什么都没抓住。忙来忙去的,把语文最基本的东西丢掉了。

第三,语文课一定是母语学习课。语文课应该回到“国语”的位置。不提倡国语,不让学生形成国语的概念,就会把母语意识丢了。但提国语课,就意味着课本要修订,而且要大量修订。比如,语文课应该从古今经典里选文选诗,外国文学作品只能作为补充的课外诵读材料。同时,语文课要以学习母语为内容,而培养对母语的感受力、创造力就是一个主要目标了。

总之,语文课要改变,但变的不是一些皮毛,要解决实效问题。语文课不生动活泼,不具有审美召唤力,也就很难达到精神召唤力的效果。在语文学习中,知识学习是在审美召唤与情感熏陶之后,自然发生的。

作者简介:谭旭东(1968—),男,北京北方工业大学中文系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北师大国内合作办学部中国儿童阅读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儿童阅读提升计划项目首席专家。

猜你喜欢

改变语文课思考
语文课文
最快乐的一堂语文课
实现“四个”改变 提高阅读质量
奥迪品牌峰会见证“改变”发生
浅谈基于智慧教室环境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应用与实施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
语文课代表的病假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