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拒绝鄙视链教育不是为了赢

2017-02-19古得瓦夫来源微信公众号妈妈笈编辑春苗设计侯宇

妈妈宝宝 2017年8期
关键词:家长孩子教育

文/古得瓦夫 来源/微信公众号“妈妈笈” 编辑/春苗 设计/侯宇

不知道最近怎么了,鄙视链这个词被频繁用到教育上,买学区房的家长有鄙视链,小学有鄙视链,幼儿园都要有鄙视链。

虽然,这可能是部分现实,但当“鄙视链”和“教育”如此明目张胆地勾连在一起,它就像一个笑话,彰示着教育最大的失败。

幻觉 HALLUCINATION

就像那篇爆款文章《中产教育鄙视链:绝不让娃和没英文名、看喜羊羊的孩子同读没外教的幼儿园》里描述,当女儿明确地拒绝一个没有英文名字的男孩加入游戏,一旁的家长虽尴尬却窃喜满足,自己的英语培养费没白花。

我是真心没明白家长高兴的点在哪,小朋友扭头跑开的那一刻,她今后无论英语多么流利,都已然为自己关闭了一扇门,一份体会生命更多样态的可能。

或许,这个家长的窃喜正来自于此,我要的就是关上这扇门。就像最近弥漫网络的所谓中产焦虑一样,“上升的通道固然狭窄,但下滑的通道始终是敞开的呀。”家长最想做的,就是通过教育,把这个下滑的通道狠狠锁死。

不得不说,这只能是一场幻觉。

变化 CHANGE

首先得说下这个关于阶层的设定,无论有产无产、中产小资,这些人为的区隔都是成人社会的游戏规则。小朋友当然也有分别心,只不过他们的规则更接近生命本质,你长得好不好看,力量够不够大,是不是能说会道,至少要看能否愉快地玩泥巴。

我曾在小区楼下见到两个小男孩互掷石子,一胖一瘦,起初只是嬉戏,玩着玩着就动了胜负心,小瘦子明显落了下风,败逃,一边跑一边说,“我是中关村三小的,我读的是全北京最好的小学。”

实话说,到现在,我都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形容当时的感觉,只能说,我非常感慨。

弱肉强食、攀上踩下,这应该是动物生存的一种本能,人类的高级则在于我们有了生命的自觉,产生了同理心。我们意识到强弱是相对的,你想别人怎么对待你,你就要怎样对待别人。于是,有了教育,有了文明。

而在这些所谓的鄙视链上,教育成了什么呢?只是一种工具,是通达另一个目标的管道。若管道真能畅通,也可作罢,可惜很多时候这也只能是家长们的一厢情愿。

不久前,柯洁输给了阿尔法狗,他摘镜拭泪让许多人动容。人类输了,很多媒体用上了这样的标题。得承认,在智能领域,那些未知的可能都要交给机器了,只有情感依然是人类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互联网的预言之父凯文·凯利曾描述,未来,变化将更加迅速,从改变进入流变。他举例,工业社会的成就,如同山在那里,你只需要去攀登。而互联网社会,稳固的地基不复存在,脚下随时会涌起一座高峰,也可能从顶峰迅速陷落。

当变成为唯一的不变,你确定让孩子会英语、会马术,能奥数、能编程,他就稳操胜券吗?往前说几十年,石油工人多荣耀,能进厂接班是要挤破头的,鄙视链存在于国营铁饭碗鄙视大集体,有工作的鄙视无业小贩。

曾经的十年一变、五年一变都进阶到一年一变了,是怎样自信的家长,才能说出,我正在用自己狭隘的视野为孩子博得一份更高阶层居留权呢?

心态 MENTALITY

当然了,屁股决定脑袋。每个人的经济基础、人生阅历、知识结构不同,教育选择自然不同。你的交际圈五大洲四大洋,孩子自然要发展出第二、第三语言,你天天高尔夫,孩子的冰球可能就得在日程表上。父母就是孩子的命运,你在哪,孩子就会在哪,这里没有什么该不该,教育选择的对与错。我们要探讨的也不是该学什么,而是动机,教育的动机。

除了极个别家长,教育的原动力在攀比,在满足自己的不甘落后、虚荣浮夸。正常家长的初心都是爱。无论未来艰难险阻,都想自己的孩子能一生顺遂。所以,我们想孩子更优秀点,能力更强点,在跟别人的竞争中,别落了后,受了欺负。

这是一个家长最真诚的发愿,却未见是一个孩子最有效的保障。

所谓优秀,到底指什么?如果仅仅是技能有多强、素质有多高、成就有多大,你总会遇到那个更牛的人,遇到成长的天花板。毕竟,人生不是一场体育赛事,不能用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来指导生活。而且,冠军只有一个,最大多数的人连赛道都进不了,当你只能路旁鼓掌,该如何定义观赛的乐趣和自己生命的意义。

况且说了,生活哪有落幕,纵使登顶闪耀,也要继续去写句号后面的文章。作为父母,我们越来越体会到人生的局限和无奈。当面对永远打不完的僵尸,宝刀利剑很重要,一身本事很重要,可怎么能活得热气腾腾、生机勃勃、自得其乐,更重要。

我希望自己的孩子披荆斩棘,更希望她在兜头盖脸的泥泞中,不嫌弃自己,不怀疑人生,依然能撒泼打滚、嬉笑怒骂。

是的,比起让孩子更优秀,我更希望长大后的她,学会接纳自己,接受自己的不够优秀。当然,接纳不是放纵,不是懒惰,只是将目光更多地指向自己,知道长处,也了解短板。作为有无限可能的孩子,我们该教她挑战极限,超越自我,也该帮她懂得抗争后能与自己和解。

听上去这可真辩证,所以才不会有什么一招鲜、一准过的万能灵药呢,说到底,都是一种心态,是我们父母一生的修行。

那些挂在嘴边的“孩子快乐最重要”,是最正确的真理,也是最没用的鸡汤。父母给不了快乐,它无法馈赠,只能从内心生长。当孩子接纳自己,认清自己的优势与欠缺,才能更明晰欲望,找准目标。有喜爱的事,尽自己所能,追逐努力,得偿所愿,那可真是莫大的福气。

不过,当父母们都在谈论焦虑,我会想,到底是我们真的焦虑了,还是,这不过是一场来自互联网的操纵。朋友圈定格了别人最光彩的一瞬,移动互联又让我们和全世界相连,还有最重要的,总有那么一些人时时刻刻在兜售焦虑,他们盯紧了成人们小心包裹的无力感,翻动起内心最隐匿的黑暗,毕竟,这些可都能转换成流量和学费啊!

猜你喜欢

家长孩子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家长请吃药Ⅱ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