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劳动力供给亮起红灯

2017-02-18李晓春

人民论坛 2017年1期
关键词:劳动力

李晓春

【摘要】日本经济的根本问题在于劳动力不足,而劳动力不足是日本社会、经济结构性矛盾的反映,是日本经济高度发展的必然结果。如果劳动力供给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安倍经济学也好,28.1万亿日元刺激计划也好,都很难达到目的,日本的经济也很难走出困局。

【关键词】劳动力 日本经济 刺激计划 【中图分类号】F13 【文献标识码】A

自2012年以来,安倍经济学(Abenomics)开始在日本实行,其核心可归纳为“积极的金融政策”“机动的财政政策”和“激励企业自主投资政策”三支箭。根据笔者的观察,第一支箭比较成功,日元贬值、国内物价上涨,一扫过去多年的通货紧縮的萎靡之态,让企业看到经济增长的希望,为安倍政府加分不少。但由于日本企业经过长期的经济低迷,许多企业已将生产主体迁往海外,日元贬值并不能使这些企业获利;即便是已获利的出口型企业,对中长期发展的戒备心理强于乐观心理,故往往将利润储存起来,以备今后不时之需,而不用作投资或给员工加薪,所以安倍的第三支箭迟迟不见成效。

2016年8月3日,安倍内阁会议上正式敲定了28.1万亿日元刺激计划,其中,中央与地方政府直接投入7.5万亿日元,还采取系列措施,如支持经济条件欠佳的民众购买取暖燃料、为中小企业提供低息融资、为民众发放购物券、支持地方政府发展地方经济等。28.1万亿日元刺激计划给日本带来的影响,已经不像安倍经济学那样明显,各界反应平淡者甚众,人们对经济的中长期预期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这个经济刺激计划的前景如何?可以肯定的是,有这个计划比没有这个计划要好,但它却不一定能够达到目的。因为日本经济的深层次矛盾,也就是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没有解决。总体来看,28.1万亿日元刺激计划从增加社会需求角度出发,增加财政支出和投资是其主调,并没有考虑开发劳动资源的问题。笔者认为,日本在开发劳动资源上的问题,才是造成长期日本经济困局的根源所在。

日本的劳动力资源接近枯竭

日本存在日渐枯竭的劳动力市场。从宏观经济的层面讲,经济增长就是依靠企业产出的增加,而企业产出需要劳动和资本的投入,这两大要素投入越多,产出就越高,经济增长就越快。如果发生重大的技术进步,也可以在不增加要素投入的情况下实现产出增加,但这样的情况较少。劳动和资本两要素之间也可以相互替代,比如多用机械就可以少用工人,用资本替代劳动,反之也一样。但要注意的是,理论上劳动可以完全替代资本,但资本却不能够完全替代劳动,因为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不可能实现无人生产。更何况,经济中还有许多传统产业必须依靠手工,劳动要素是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

判断日本的劳动力资源接近枯竭,主要出于对劳动市场的四点考察:一是人口出生率低。众所周知,劳动力的供给取决于社会人口的数量,而人口数量又取决于出生率。不久前,德国商业咨询公司德豪国际和汉堡国际经济研究所的联合研究发现,日本人口出生率之低,已经超越德国,成为全球第一。2010年至2014年5年间,日本平均每1000名居民中仅有8个孩子出生,为世界最低。二是劳动年龄的人口数量下降。根据日本总务厅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可以看出日本现有的劳动年龄人口数量状况。日本基本的劳动力状况就是劳动人口不断减少、老年人口不断增多。三是失业率低。失业人群被看成劳动力的蓄水池,但日本失业率不高,接近自然失业率(参考图1)。所谓自然失业,是指因个人意愿不想去企业、机关等工作的在劳动年龄内的无工作者,从经济规律的角度,一个国家大约有3%左右的自然失业率,这个比例在经济发达、物质丰富的国家还会再提高1至2个百分点。四是劳动资源被过度挖掘。日本经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高速增长,进入发达国家行列,这里面有日本人民勤奋、工作认真和努力的因素,令人印象深刻。这也是日本企业管理上的成功,他们采用终身雇用、年功序列等方式,将企业和员工的利益一致起来,充分调动了员工们的工作积极性。日本全社会以积极工作为荣,周六和周日为公司免费加班更是屡见不鲜。工作时间长,加上员工的自觉努力,使得日本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远远高于其它国家,日本一名员工的生产效率往往可以抵上其它国家企业的多名员工。日本企业已将员工的边际生产效率发挥到了极致,除非发生重大革命性的技术进步,否则很难再有进一步挖掘的价值。

应对之策往往治标不治本

从上面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日本社会现有的劳动力的“库存”已经用尽,很难从扩大就业上做文章。但是缺少劳动力就是缺少消费者,劳动力不足会引发消费市场萎缩,打击供给侧的供给欲望,减少企业投资,形成恶性循环。日本的有识之士也认识到这些,他们给出包含刺激出生率在内的许多建议。出生率是中长期的问题,与短期内的经济有关的主要建议有以下两条:一是增加女性就业。日本女性大学毕业后都会去工作,结婚生子时辞掉工作做专职妈妈,已婚女性中全职家庭主妇占比居多。如果能够让家庭主妇就业,应该能解决不少问题。但是根据日本学者的研究,由于男女工资不同等差别,使得日本妇女就业愿望不高,女性就业占比为41.6%,甚至低于加拿大、瑞典、冰岛等高福利国家。二是大力引进国外移民。由于日本与周边诸国经济上的差异,对于不少日本邻国人来说,移民到日本有比较大的吸引力。此类意见已经上达国会讨论,或许是日本对于劳动要素不足的问题还没有切肤之痛,或许是有岛国心理,日本始终没有形成吸引移民的大环境和有效政策。以上两条并非没有改进的空间,但这些措施都是治标不治本,所动员的劳动资源是否能够满足经济增长的需要,很难评估。劳动力不足是结构性问题,几乎所有与日本经济有关的问题,都可找到劳动力不足的因素,未来如不能进行结构性变革,日本经济很难有大的起色。

img src="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rmlt/rmlt201701/rmlt20170157-1-l.jpg" alt="" />

日本企业“走出去”未能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日本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不是现在才出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日本经济达到顶峰时就已经耗尽劳动力资源。当时采用的主要对策是“走出去”,即将企业的生产部门转移到国外,用国外劳动力为其生产。这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口号下,为解决劳动力不足而采取的不得已的行为。在随后的“失去的十年”或“失去的二十年”期间,日本企业向海外转移,形成了所谓的“产业空洞化”,企业的策划和设计部门在日本国内,而生产部门则分散在世界各地,这就是现在日本经济结构的基本特征。如今,日本企业在海外总体上是成功的,他们失去了GDP增长,却换来了GNP的增长。但这样的成功也不是没有代价,现今经济增长放缓和劳动力不足的矛盾就是代价之一。“走出去”政策已经实施了20多年,要出去的企业已经都出去了,而这20年时间里日本一直没有解决好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且问题还越来越严重。现在留在日本国内的企业,雇佣国内的劳动力,要让这些缺乏劳动力的企业在现有的经济和技术条件下实现经济增长,似乎是一个困局。

需要警惕的是,與日本同样的问题也可能发生在我国。过去,我国是劳动力大国,经济发展充分享受了劳动力红利。今天,我们面临或正在经历“刘易斯拐点”,城市的劳动力市场已经亮起黄灯,各地“技工荒”、“民工荒”的问题屡见不鲜。今后,如果我们处理不好劳动力供给的问题,日本的今天就是前车之鉴。希望我国的有关部门和学者重视起我国市场中的劳动要素问题,加强相关问题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不要让劳动力不足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障碍。

(作者为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

【参考文献】

①《日本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全球垫底》,世界人口网,2016年8月17日。

责编/张寒 美编/王梦雅

猜你喜欢

劳动力
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分析
我国劳动力市场薪酬体系发展趋势研究
三部门:多渠道帮助返乡留乡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构建与中等职业教育制度完善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劳动力转移的法治保障
安全偏好对小微企业安全生产水平影响研究
新疆第一产业的增长因素分析
河南农村劳动力现状和农村经济未来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