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2017-02-18王梓王愿

人民论坛 2017年1期
关键词:政党定位马克思主义

王梓 王愿

在九十五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相关理论和学说,同时也在不断分析、总结不同历史阶段的党建经验,使我们的党建理论适应不同历史阶段的需求,取得持续性发展。

分阶段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体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强调从思想理论上建设党。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摆在了党建工作的首位,并实现了与时俱进的发展。毛泽东思想就是在特定国情、党情下形成的。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到新中国成立,再到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无论是針对当时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党建,还是红军发展壮大过程中的党建,都突出强调了坚持“无产阶级思想领导”这一中心环节。后来,毛泽东同志陆续发表《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等一系列文献,从认识论角度系统阐述了当时党内存在的诸如主观主义、教条主义、投降主义等一系列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科学合理的党建思想。这一系列思想促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又创造性地提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第二次结合”,理清了相对复杂的各方矛盾,认清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提出要紧紧围绕生产力适应生产关系这一主题促进国民经济的有序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邓小平理论充分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勇气全面、客观地审视形势,纠正了“两个凡是”片面路线,及时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发展生产力、振兴国民经济上来。二十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形势风云突变,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国际共产主义的力量,全球范围内的无产阶级和共产主义势力遭到了严重削弱,面对这一严峻复杂的形势,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坚持党建思想的与时俱进,必须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发展”、“在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坚持”,为党的领导的科学性提供了理论支撑。进入新世纪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审时度势地提出了发扬开拓进取、求真务实精神,从科学发展的思路上,为党建思想在新时期的不断更新和变革提出了新的内容,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开创了党建工作的新局面。综上,中国共产党不仅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党建理论,而且善于根据实际的变化发展而优化自身的党建理论,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不断武装自身、发展自身。

科学判断党的历史地位,党建思维实现由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

任何一个政党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地位也不尽相同,政党历史地位是由当时的外部环境、内部环境和自身的使命和职责所决定的。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而言,能够科学地判定自身的历史地位,对其自身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走过了革命、建设、改革三个大的历史时期,每一个时期的自身定位和所扮演的“角色”也各不相同,在曲折发展中逐渐发展完善,也相应地衍生出了完备的党建理论,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顺利实现了由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

在之前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定位是通过革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在这一任务的指引下,当时的党建理论紧紧围绕如何建设一个合格的革命党来开展,并对革命胜利起到了指引作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定位开始实现由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自这一阶段开始一直延续到1956年党的八大召开,共产党人对当时的执政思路做了科学规划、对自身的历史定位也相对准确,并有针对性地采取了卓有成效的措施,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的社会主义改造就是很好的证明。但我们党毕竟缺乏相应的执政经验,加之当时的国际形势趋于复杂,这也就使得党建思维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没能冲破自身的局限性,曾在一段时间内出现过党建思维偏离正常轨道的情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共产党人对新时期的执政规律和自身的历史定位都有了一定的熟悉,开始将党建思维由革命转变到建设上来,并开始思考“如何建设一个成熟的执政党”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号准了时代的“脉搏”,逐渐摆脱了革命思维的党建理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际形势的变换,我们党的历史定位逐渐明朗化,党建思想也紧紧围绕着与自身定位相关的发展市场经济、实现科学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任务展开,实现了党建思维的“转型”。

深刻认识党的阶级性和群众性,不断推进党建理论新发展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是根正苗红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并在前两届全国代表大会后就通过章程和纲领旗帜鲜明地表明了自身的立场,确立了自身无产阶级政党的历史定位和工人阶级先锋队的神圣使命。但在吸收成员时由于思想不解放、教条化地沿袭了纲领的内容,并未充分意识到人民群众的重要作用,使得当时党建工作出现了挫折、党建理论也出现了一定的偏离,这一系列的负面作用还影响了革命的前景和进程。八年抗战期间,面临生死存亡的磨难和艰辛,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并广泛吸收一切抗日力量的加入,这对于抗日队伍的发展壮大、巩固以及对人民群众的团结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解放战争时期,群众观点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人心向背的强大力量不仅力助共产党建立了新中国,更是赢得了人民的拥护,则对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各项建设事业做好了充分准备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由革命党变为执政党,自身的历史定位和承担的职责也都发生了改变,即由之前领导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转变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在这一时期,共产党人一开始找准了自身定位,意识到了制约当时经济发展的最主要障碍是落后的生产关系。于是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关系的变革,促进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适应,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但自党的八大召开后一段时期,各种“左”的思潮开始占据上风,致使当时的社会生产和发展也都围绕“左”的路线展开,严重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给党和国家各项工作造成了较大的损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阶级斗争的思想和路线得以全面抛弃,如何实现现代化建设成为了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和关键议题。实现这一转变的背后是我们党审时度势地对自身性质进行的深入思考和判定。党的十二大后,修正《党章》时将党的性质又添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這一论断的提出也标志着我们党在理论建设和自我性质方面逐渐趋于成熟,已具备了应对复杂多变形势的能力。在之后经过全体共产党人的不懈努力,在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中提出了更加完善的表述。

(作者单位均为常熟理工学院)

【参考文献】

①齐卫平:《论党的建设科学化实践历史经验的传承与创新——兼析非科学化的思想表现》,《理论探讨》,2014年第2期。

②段文灵、朱燕平:《个性化培育: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不容忽视的问题》,《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责编/孙娜 美编/李祥峰

猜你喜欢

政党定位马克思主义
德国《政党法》的精神内核和制度构造
难与易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巧用“余数定位”,突破周期函数的计算问题
国内外关于政党类型学的研究评述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
理想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