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为何缺乏高端创新型人才

2017-02-18杨柳

人民论坛 2017年1期
关键词:人才

杨柳

【摘要】人才的结构性不足,即领军型人才、一流工程师、优秀技术工人的欠缺,是当前制约创新产业发展、阻碍由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主要因素。为此,应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改进教育体制、改善社会氛围并推动产业升级。

【关键词】创新产业 人才 结构性不足 【中图分类号】C96 【文献标识码】A

当前,增长乏力成为全球经济新常态,世界各国都将目光聚焦到科技创新、产业革新,聚焦到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上。我国也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创新产业发展,实现由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创新型人才队伍的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然而,当前我国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是:数量上,科技人才队伍规模庞大,是世界第一人才资源和科技人力资源大国;但结构上,重大科研和工程等领域的领军型人才、一流工程师、优秀技术工人等各类型高层次人才严重短缺。人才的结构性不足,是当前科技队伍和人才建设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如何化解这一矛盾,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人才建设工作的重点。

分配体制、教育体制和社会氛围,是造成人才结构性不足的主要原因

创新产业发展的一般步骤是:首先,由领军型科学家研究出前沿的科学技术;接着,一流工程师将科学技术应用到实践,创造出革新性的产品或革新生产流程;然后,优秀技术工人负责新产品的规模化生产或新生产流程的实施。因此,创新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掌握前沿的领军型科学家,将科技成果和生产实践结合的一流工程师,以及基础扎实的优秀技术工人。但我国当前这四类人才的结构性不足较为突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收入分配体制不够完善。与其他行业从业人员相比,科技人员收入水平偏低的问题比较突出。我国科技人才大多在国有企事业单位工作,主要享受工资、福利待遇等稳定性收入。这个分配制度忽视了对科技人员科技贡献的再分配,导致科技人员无法充分享受科技成果所带来的经济收益,付出与获得不成正比。科技人员收入水平的偏低,短期内降低了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容易造成人才流出,长期则降低了优秀人才向科技领域流入的积极性。人才流出和流入减少的综合效应,势必会大大减少科技人才数量,降低人才质量,造成科技领域的人才真空。

教育体制存在偏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应试教育为主,忽视素质教育;强调精英教育,忽视职业教育;课堂教学为主,忽视应用教育。首先,应试教育不利于培养人才的創新能力,不利于培养领军型科学家。兴趣与好奇心,被认为是科学发明最重要的因素。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因此,教育一方面要向学生传递知识,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方面)要培养学生善于探索未知的好奇心和兴趣。但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培养学生好奇心和兴趣的作用被弱化。其次,强调精英教育,忽视职业教育,不利于培养优秀的技术人才。职业教育投入力度不足、办学条件薄弱,学生生源和教学质量不高。而优秀的学生读本科或硕士,接受的大多是理论教育,实践能力缺乏,没有一技之长,无法满足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这是企业“招工难”与学生“就业难”问题并存的重要原因。最后,课堂教学为主、忽视应用教育,不利于培养一流的工程师人才。一方面,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少;另一方面,校企之间存在脱节。

尊重科技人员的社会氛围不足。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社会上也出现了“向钱看”“以财富论英雄”等错误的价值观念,催生了一种追求快速致富的浮躁的社会氛围。在不够完善的收入分配制度下,与商贸、生产制造、娱乐等行业从业者相比,科技人员的整体收入水平和财富集聚能力比较低。在以收入多少作为衡量工作价值标准的错误思想影响下,社会上存在着一种不尊重科技人员的现象。在不少人眼中,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工作是辛苦、耗费智力,但又得不到高额回报的工作。这不仅对科技人员的社会价值认同造成困扰,也影响到科技创新职业的美誉度。

制造模式较为落后。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发展更多是建立在装配制造模式基础上的,尚没有建立起以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为主的创新制造模式。技术创新有投入大、耗时长、风险大、不确定性大等特点,装配制造式企业最关注的不是如何提高原始技术创新的能力和水平,而是如何提高生产效率,以及如何扩大生产和销售规模。虽然这些企业也非常重视引进和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并积极进行技术创新。但是,企业所实施的技术创新主要是对现有技术的小修小补,在科技创新上的投入力度相对不足。因此,我国科技人员主要集中在高校、研究所等机构中从事研究工作,导致科技人员的科研工作无法和企业的创新有效结合。虽然中国科研人员和工程师数量排名世界第一,发明专利申请量连续五年排名世界第一,每年发表SCI论文数量连续多年排名世界第二,但是我们国家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的局面尚未得到大的改观,导致我国在全球产业布局中只是“世界工厂”,而不是生产制造强国,更不是一个创新型强国。

推进人才结构调整,要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和优化人才环境

完善激励机制。激励包括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物质激励是基础和前提。为此,首要的是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一方面,要大幅提高科技人员的稳定性收入。科技工作具有时间投入长、成果不确定等特点,需要科技人员潜下心来、耐得住寂寞,经受精神、体力等的考验。较高的稳定性收入,可以解决科技人员后顾之忧,使其全身心投入科技工作。另一方面,要本着“谁付出谁受益”“谁贡献谁受益”的分配原则,加大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收益比例。为此,必须鼓励创新主体和科技人员将科技成果与市场对接,加速科技成果的市场化应用,并以利益分配为导向,完善相关的法律和制度,为科技人员享受科技成果转化收益扫清制度障碍。

改进教育体制。一方面,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改变过去应试教育背离素质培养、采用机械化教育方式培养学生的落后教育模式,要改进对教师的评价机制,鼓励教师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解决学生创新思维的动机问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向导作用,鼓励学生多动脑、多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思考。另一方面,要加强和完善职业教育。首先,国家要加大对职业培训的投入。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要在资金、土地、金融等方面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其次,舆论和媒体要积极为职业教育的发展进行呼吁,使社会认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吸引优秀学生接受职业教育。最后,要加强对教师实践能力的要求,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共同培养人才。通过职业教育与企业实践的紧密结合,使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实践中学习,提高技术水平。

改善社会氛围。科技人员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是对科技人员工作成绩的肯定,可以有效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在全社会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让人才事业兴旺起来”。为此,一方面,要扭转社会上单纯以财富多寡来衡量人的价值的错误观念。使衡量人的价值的标准回归到为社会所做贡献的多寡,而不是财富的多寡。另一方面,要容忍科技人员在工作中的失误。科技创新是一个试错的过程,很多科学发明都是在经过无数次失败尝试后才达成的。因此,要放手让科技人员大胆工作、勇于试错。

加速产业升级。要加速实现由装配制造模式向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为主的创新制造模式的升级。首先,要以若干重点产业为突破点,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使这些产业迅速升级,为高层次科技人才提供用武之地,为实现人尽其才创造平台和空间。在此基础上,有效发挥这些产业的带动作用,实现更多产业的转型升级。其次,要推动企业更多地和科研机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尽快实现在重点科技领域的突破,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问题。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党建部)

【参考文献】

①张雅光:《加快推进拔尖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中国国情国力》,2014年第11期。

责编/杨鹏峰 美编/于珊

猜你喜欢

人才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一共几个人
地方政府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创新研究
地方政府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创新研究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李世民“不借才于异代”
人才
智珠
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
毛遂自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