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怎样使教师的批评“不失灵”
——兼谈批评学生的艺术

2017-02-18倪伯涛

教书育人 2017年5期
关键词:数落用功失灵

倪伯涛

怎样使教师的批评“不失灵”
——兼谈批评学生的艺术

倪伯涛

众所周知,教师批评学生的根本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明辨是非,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去主动完善自我。换句话说,有效的批评,应该转化成为学生自觉的“自我教育”的行为。笔者认为,那些感叹批评已经“失灵”的教师,恰恰是在“教育转化”上显得无能为力。

有些教师对“严师出高徒”这句名言深信不疑,总是喜欢用那种狂风暴雨式的批评来对待自己学生的缺点和错误。其结果是,教师自身不仅消耗了不必要的体力,而且身心憔悴;受到批评的学生,其身心也受到了严重的伤害。长此发展下去,还会造成师生“反目成仇”的恶劣后果。从教育效果的角度来考察,受到这种粗暴批评的学生,未必会对自己的错误感到愧疚,他们反而会认为犯了错误没有关系,关键的是不让教师知道就行。这样,撒谎、骗人的不良行为就出现了,这些行为被教师发现后,因为受到更为严厉的批评而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学生隐瞒错误的“技术”也在一次次的批评之中得到不断丰富和改进。于是,学生的一个错误就发展成了两个错误——行为错误和隐瞒错误,从而粗暴的批评正好起了适得其反的效果。

有些教师喜欢将嘲笑奚落、冷言冷语、讽刺挖苦、尖酸刻薄之能事用于对学生的批评。如,考试成绩出来后就对分数低的学生说:“哟,你提前过节啦,挂好了一路‘红灯’(零分的代名词)。”学生犯了错误就说:“看你这个蠢样子,我就知道你做不出什么好事来。”殊不知,教师的这种“黑色幽默”,要比直接的批评教育更令学生寒心。大凡领教过这种批评的学生,一般都有较强的自卑感,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畏缩、胆怯和恐惧,进而阻碍学生其他方面的良性发展。

还有些教师喜欢以反复埋怨、责怪和数落等方式来批评教育学生。根据埋怨、责怪和数落的内容,大致上又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第一种方式是对某一错误在一段时间内反复责怪和数落。这种批评,在最初的阶段可以对学生起到某种程度的提醒、警觉和激励的作用,但是时间长了,次数频繁了,学生内在的厌烦和逆反的心理便会油然而生。第二种方式是新账、旧账一起算。有的教师为了增强自己的说服力,甚至把学生很久以前所犯过的错误一并摆出来进行埋怨和数落。这种做法,会使学生认为,犯了一次错误就永远不能抹掉,就像偷了一次东西就永远是小偷一样,改与不改都是同样的效果,于是学生就干脆破罐子破摔。第三种方式是把学生的不足与同学的优点进行比较。这种做法容易使学生对同学产生嫉妒、怀恨,甚至不屑一顾的心理状态,最后转而期望和企盼同学不要成功。

由此可见,埋怨、责怪和数落得越多,批评也就越“失灵”。和许多事情一样,教师批评学生也要讲究一个“度”,不能过频过繁,要给学生留有退路和余地。此外,学生所犯的每一次错误,必定有着特定的主观和客观的原因,教师批评学生的时候,应当就事论事,千万不能重揭伤疤,这样会使学生感到心灰意冷甚或自暴自弃。教师批评学生应当尽量就学生的本次错误,进行耐心的教育和有效的疏导,这样的批评,学生才会从心底里承认和折服。

还有的教师在批评学生的时候,喜欢使用非常宽泛的言辞,如,“你太不用功了”“你就是反应迟钝”等。这种不切要害的批评,犹如放空炮。“不用功”听起来本身就含混不清,因为学生不知道自己应该“向哪几个方面用功”。而“反应迟钝”本身也包含着问题,学生会在心里问:我要反应多快才算不迟钝呢?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切中要害的批评指正,并细心地帮助学生分析错误的主客观原因,师生共同制定出改进的有效途径和具体措施。

显然,教师批评学生,并不能随心所欲,要使批评真正转化成为学生具有长效功能的“自我教育”的行为,就要讲究批评的艺术。此外,以身作则对于身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明智的老师应该清醒意识到,你在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同时,实际上也在进行着“自我教育”。

(作者单位:湖南澧县九垸乡中学)

猜你喜欢

数落用功失灵
失灵的指南针
不经意的数落需谨慎
2020年一汽奔腾T99智能钥匙失灵
用功有别
用功
数落声中的母爱
“幸运拍”失灵了
折腾
落樱季节
三字经(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