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故事分享,让老师爱上教科研

2017-02-17王海燕

文理导航 2017年3期
关键词:教科研故事成长

王海燕

【摘 要】提到教科研,很多教师认为“教科研是神秘高深的学问,常常聆听专家谈,离自己太遥远。”也有老师觉得只要管理好班级就行,哪有时间去搞科研,缺乏对教科研的关注与兴趣。然而,教科研对老师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它能让老师们不断地挑战自我、改变自我、完善自我。如何让习惯于一线教学工作的幼儿教师焕发对教科研的兴趣?

【关键词】教科研;故事;幼儿;成长

晚上,我翻开自己的随笔本,以前的案例映入眼帘。对了,教师每天都会为各种教育问题绞尽脑汁,不是每天都在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吗?只是自己没有意识到而已。何不就从教育故事分享开始,改变教师对待教科研的观念,增强教科研意识,激发教科研兴趣。

第一,分享教育故事里的教研

我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教育故事。接着,我向大家娓娓讲述了故事“绿色的树干”。这是一节手工课,用蜡光纸撕碎以后粘贴树叶,未完成的可以带回家继续完成。晚上,接到扬扬妈妈电话:“王老师,我想问一下,今天手工课,是不是用绿色的蜡光纸粘贴树叶?”我答:“是啊。”接着她着急又无奈地说:“你看这孩子,真拿他没办法。绿色的纸应该贴在树叶部分,可他偏要贴在树干上。你说怎么办?”扬扬个性很强,但他这样做肯定有自己的想法,于是我想听听扬扬怎么想的,便让孩子接电话:“扬扬,能说说为什么要把绿色蜡光纸贴树干上吗?”他一字一顿地告诉我:“我想让树干也漂亮一点。树干黑乎乎的,做成绿色,不就变漂亮了吗?”对啊,为什么不可以呢?这不正是孩子的独特想法与独创之处。于是,我建议扬扬妈妈,首先,肯定孩子的独特想法;其次,支持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做;最后,与孩子一起欣赏作品。第二天,扬扬和妈妈一起高高兴兴地拿着作品来到幼儿园,当我把他的作品展示给全体幼儿,扬扬的脸上洋溢着激动的微笑。扬扬妈妈看着开心的儿子,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此后,扬扬的独特想法一发不可收拾,经常有与众不同的作品,扬扬妈妈也开始学会肯定孩子、欣赏孩子的“另类作品”。

故事听完,我期待的目光投向老师们,大家开始窃窃私语,不知如何表达。我鼓励大家大声交流,可结合《指南》,也可结合自己的教育经验。望着我鼓励的眼神,不一会儿,大家开始畅所欲言。

王:我想到了在孩子画画的时候,经常出现一些有趣的现象:在画人时,大大的头占据身体的一半,细细的胳膊上大大的手,能抓好大的东西;天上飘雪花,小姑娘穿裙子……

潘:这些与现实生活错位的现象,成人往往无法理解,有时还会急于纠正。其实,孩子把画画的过程当作是一种游戏,他们会插上想象的翅膀,把自己的喜好宣泄在画纸上,想象与现实融合,思维不受任何限制。

陆:幼儿的种种潜能在此时得到真正的挖掘与发展,这些在成人看来有些“出格”、“错位”的画面往往表现了幼儿自身情感的好恶。

谢:但我们常常会听到家长如此评价孩子的作品,“呀,你怎么画得一点儿也不像!”就这样,孩子充满希望的火花被家长的一盆“凉水”瞬间浇灭。

我总结:可见,成人过多的担心与干涉只能使幼儿失去创作的源动力,扼杀幼儿的艺术创作潜能。如扬扬妈妈强制孩子按常规思维去做,那么就不会出现扬扬与众不同的作品,扬扬也不会体验到创作的自信和被欣赏的快乐。

接着我又紧锣密鼓地指出:“刚才大家对故事中问题的分析交流就是我们一直‘望尘莫及的教科研,谁说我们不会搞教科研了,对吗?”老师们笑了,有的低下头,有的望着我,不过,在笑容里我分明看见大家的自信、向往。

就这样,第一个故事分享便营造了宽松的教科研活动氛围,充分激发了老师交流的欲望。更让大家知道“搞科研”不是很难做的工作,也不是“高不可攀”的。

这次故事分享改变了教师对教科研的不良心态和错误观念,有了深刻的认识之后,还得加强实践研究,掌握科研方法,才能使得教科研活动不流于形式。于是,我们成立以园长为首、教师人人参与的教科研小组,结合实践研究需要,引导教师积极参与教科研活动。面对繁重的保教工作和研究经验的不足,我们引导教师从日常生活中的小问题出发,尝试运用科学的方法,不断提出、分析、解决问题。

第二,分享生活故事里的教研

生活有許多秘密,那么,老师如何利用这个契机进行教科研呢?午饭后,大家来到操场散步,几棵松树在春风中悄然变化。有孩子指着树上夹杂在深绿色树叶中那一簇簇浅绿惊喜地喊道:“老师,开花了!”而这时,有孩子提出抗议:“那不是花,是新叶子。”听着争议,我没有当时判断谁对谁错,而是启发说:“看上去,还真像,究竟是花还是新叶子?我们常来看看,好吗?”以后每天中午散步,孩子们都不忘观察。一周过去了,那浅绿色看似花的新叶逐渐长成深绿色。这时,认为是叶子的孩子欢呼自己的胜利,而认为花的孩子有点沮丧。这时,我鼓励道:“刚长出时,嫩绿嫩绿的,夹杂在深绿的叶子中,真像花,可见想象得多美!一开始看出是叶子的小朋友,可见观察得可细致了。在生活中需要我们丰富而美丽的想象,也需要我们用事实来证明。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本领。”孩子们听了,喜悦之情都溢于言表。

老师们开始热烈交流:

江:孩子们思维活跃、想象丰富、乐于表达,对于他们来说,身边的一草一木都是非常新奇的。

陈:就像他们是多么相信月亮上有嫦娥姑娘、桂花树,还有可爱的玉兔,他们觉得周围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妙灵动。

张:如果面对孩子“欣喜的发现”,教师毫无反映,或当即否定,甚至反驳:“错了,那不是花。”将会使孩子丧失多少表达自身的感知和体验的机会!

潘:所以,我们要在倾听、欣赏中回应孩子;在支持、对话中回应孩子;在交流、分享中回应孩子。

看,当老师能客观地看待教科研,并希望成为一个研究者时,研究已成为一种自发的需要。观察与反思,教育故事叙事已成常态,在分享与交流中教师的研究潜能也蓄势待发。在一个个故事分享的思维碰撞中,老师们的交流越来热烈,思考越来越深入。“小问题,小专题,小团体”的故事分享,让老师认识研究、参与研究、乐于研究。我们不求博大精深,但求在老师的心中留下教科研的种子,相信老师定会越来越爱上教科研。

猜你喜欢

教科研故事成长
基于STEAM教育的立体教科研模式构建与实施
关于多维联动教科研共同体的行动策略研究
School life课堂实录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煤企关注大学生员工心理成长的现实意义
班级管理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
优化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研究
“故事”是中国动漫的短板
如何抓好园本教科研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