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生体育特长培养的策略

2017-02-17尤丽斌

文理导航 2017年3期
关键词:体育教育教学改革核心素养

尤丽斌

【摘 要】核心素养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教学的变革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体育運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能够把知识加以综合化、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是十分必须必要的。核心素养实现将知识作为一种手段到把知识作为一种工具转变,结合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培养小学生的体育特长,从而达到促进小学生全面综合素质的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体育教育;教学改革

教育部于2014年初正式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核心素养体系”这一词汇引人关注。而早在改革开放时期以来,核心素养的培养就一直伴随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而不断生成和完善。核心素养简单来说就是提高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德智体美劳多方面共同发展的目标和方向,而只有培养和提高人们的核心素养,才能进一步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的完善和发展,从而推动我国健康稳定快速的发展。

当下,核心素养体系早已成为我国教育领域中最基本的方向指标。而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学校教育改革尤其显得格外重要。教育不仅仅是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措施,更是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以及民族精神的重要方式。小学,是整个核心素养体系中最基础最重要的阶段。从事小学体育教育教学工作三十余年,本人认为小学体育教育对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我们应如何改变对小学生体育特长培养的策略?”这不仅仅是教师个人所要考虑的,更是所有体育教师群体和其他学校以及社会各方面教育人士都应该为之深为思考的问题。就此并结合个人理解提出如下认识供参考。

第一点,首先我们应该要从根本上改变教育的思想目的,要脱离以成绩作为一个人的整体素质文化的评价标准。因为成绩不能全面的代表一个人的全部,它只能作为一个人综合评价的参考依据,这是现在大部分老师和学生家长都容易犯的错误。我们不能因为某些学生成绩差就把他认定为差生,从而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忽视其成长。作为体育教师,我们不仅要统一安排教材内容、一视同仁,而且还要考虑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的原则。一视同仁和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的原则并不冲突,二者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我们还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特别是那些爱好体育,又有一定运动潜质专长的学生,要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他们自己特长,已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促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让学生对体育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喜欢上体育课;其次,体育课在中国教育思想中不够受到重视,体育课被其他课程替换冲走的现象屡见不鲜,家长也觉得这样很好,可以让孩子多读点书,从而导致如今学生身体素质普遍下降,免疫力也随之下降,肥胖率也因此快速上升,经常出现小病大患,也因此耽误了学习时间,影响学习,而这对于我们积极提倡大力提高学生个人全面发展和增加学生身体素质的意愿是相违背的。正如毛泽东所言“身体是一切革命的本钱”,没有一个好的身体条件,又怎么可能有更多的精力去学习和读书呢?我们应该用核心素养来梳理培养目标,矫正过去“重知识、轻能力、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偏失”,让核心素养贯穿始终,使学生真正得到科学性的全面性的教学,提高身体素质和学习进步。而作为体育教师,我们应该先从自我开始真正的正视体育,端正我们自己的教学态度,重视体育对学生各方面的影响,珍惜每周为数不多的体育课程,不能再对体育课只是应付了事,应该把握好每节体育课40分钟的每分每秒,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足够的运动锻炼,激发他们对体育运动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他们的体育特长,增强体质,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如何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培养小学生们的体育特长?这就得让我们从本质出发,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热情,从最基本的游戏开始逐渐向体育运动项目发展,加强体育活动课的选择性、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加大学生喜欢的娱乐体育活动和教学竞赛课程安排,突出“体育活动课”的活动为主的教学特点,使学生在生理上、心理上得到满足,从而激发学生的锻炼热情。在身体素质、跳绳、球类、运动竞赛、娱乐体育等项目上,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进行多种选择性的活动,改变了体育教学中单纯对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发展体力的身体教育观念;改变了体育教学中教师强制的灌输,学生机械再现的教学方法;改变了在体育教学中学生被动学的局面,倡导学生主动地、愉快地学习。而通过大量的运动实践,使学生们体会到体育知识和技术的重要性。激发学生锻炼身体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能力和习惯。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锻炼了学生的身心,培养了学生竞争意识和团结协作、勇于拼搏的精神。

第二点,当前学校体育的研究仅局限在身体形态、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和教学方面。忽视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或有的研究深度和广度不够,针对小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特别是在分析影响小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时,更是忽略了对学生家长因素的研究,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小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造成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逐年下降。因而我们应该改变家长对于教育的旧思想,让他们从以前的一切以学业为重,用学习成绩来评价学生所有的观念向学生全方面素质培养转化。以教师的角度向家长们阐述科学理性的教育理念,让他们支持和鼓励学生们全面发展,而不是一味的增加学业上的压迫,这样会导致学生的学习适得其反,使他们产生厌学的情绪和严重的叛逆心理,而这样对于他们的成长则是弊大于利,得不偿失。因此,作为体育教师工作者,我们应该从家长那获得支持,向他们解释参与体育运动的必要性和体育运动对于学生成长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让家长们认识和了解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防止落后的不科学的学习理念使得学生的发展变得不平衡。所以,我们应该提倡正确的学习理念,重视家长在学生体育运动和学习环境的重要性,让家长们积极地鼓励学生进行体育运动,学习和培养体育特长,并且可以让家长和学生一同参与体育运动中,让家长和学生在开心友爱的运动氛围中减少之间的代沟,拉近彼此的距离,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且能充分挖掘潜能,对身心健康大有裨益,有益于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形成健全人格,促进心理健康。从而进一步推动核心素养背景下学生体育特长的培养和发展。

第三点,重视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引领者,而学生才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二者虽然都是相对独立的个体,但是在教育教学中两者却是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的关系。单就小学生体育特长的培养而言,教师平时应该主动去接触学生,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个人专长、兴趣爱好、生活习惯、心理健康状况、运动技术等与身体素质状况,并逐一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比较,切实做到心中有数,因人施教。尤其对于在课堂上表现异常的学生,更要给予关心和帮助,和学生们建立起一种亲密友好的关系,使他们生活在和谐友善的氛围当中,感受集体活动所带来的魅力,让学生在运动的过程中激发对各种体育项目兴趣,促使他们自主地积极地加入体育运动的学习,从心底爱上体育,真正的参与到体育特长的培养当中。让学生在运动的过程中学会自主独立,团结协作,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等优秀精神,增加集体凝聚力和向心力。实现从素质到核心素养的培养,进而达到学生个人整体能力的提升和德智体全面的发展。

核心素养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教学的变革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体育运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能够把知识加以综合化、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是十分必须必要的。而在知识化能力的关系上,实现将知识作为一种手段到把知识作为一种工具转变,结合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培养小学生的体育特长,促进小学生全面综合素质的发展,从而推动核心素养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将体系的建设真正的落实到位。

【参考文献】

[1]郭计增.《激发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

[2]肖达,万谦.《阳光体育身心健学生得趣又得乐》

[3]郭鸿宾.《谈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

猜你喜欢

体育教育教学改革核心素养
小学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初探
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教学现状及改革设想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