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王崧舟在教学情境营造中的“诗意”

2017-02-16陈怡帆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7年1期
关键词:荷花诗意文本

王崧舟老师自提出“诗意语文”之后,其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教学风格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特别是他在课堂中营造的教学情境尤其令人折服。王崧舟老师自2004年9月18日在上海浦东尚德实验学校执教《一夜的工作》引起了强烈的震撼和反响之后,他便在全国小语界正式提出了“诗意语文”的主张。他提出的“诗意语文”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朵奇葩,褒奖赞美者有之,贬低批判者亦有之,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独树一帜的教学风格和诗意语文的主张让他在小语界拥有了一块属于自己的天地。其解读文本的功力之深,课堂语言之优美,教学设计之精妙,启发学生之自然使得他在多年的教学中形成了“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教学风格。听他的课的时候,明显感觉到他的课让人处在一种从文本建构出来的“场”之中,这跟他精心构建的“诗意”的教学情境是分不开的。教学情境就其广义来说,是指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的情感反应的客观环境。从狭义来说,则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作用于学生而引起积极学习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它可以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外显的教学活动形式,营造一种学习氛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参与对所学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认识过程。我们这里所讨论的教学情境是在課堂教学环境中的狭义的教学情境,是以直观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者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此教学情境解决的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的关系和矛盾。本文就从具体的教学案例中浅析其构建“诗意”的教学情境时所用到的方法。

一、调动感官,初步感知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运用感官可以让学生直接地对所要了解的知识有一个初步且直观的认识。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王崧舟运用了多种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来感知“诗意”。

看过他课堂实录的人一定都忘不了他那抑扬顿挫、饱含深情的男低音,让附在纸张上的文字一下子活跃在了整个课堂。他得天独厚的嗓音和那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让课堂自然地处在一种浑厚又深情的磁场当中,他每句话都近乎是在将他心底的文字娓娓地朗诵给学生听。独特的嗓音、标准的咬字以及深情的朗诵使得他的声音一出来就“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就像是在宣纸上晕开了一层水墨,给课堂奠定了最初的基调,“诗意”最先从他的声音中流露出来。

音乐是他在营造教学情境的时候常用的手段之一。他曾说:“我觉得使用妥帖、真切的音乐是最好的创设情境的手段。”音乐是抒情性极强的艺术形式。音乐中所表现的思想情感,不是单纯的听觉感受,而是整体的感受,加上通感的作用,音乐往往能够引起视觉意象,产生丰富生动的联想和想象,进而引起强烈的感情反应。将音乐恰到好处地运用到教学情境的营造中,能够使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通过音乐转化成视觉意象,展开联想,升华情感。他运用音乐的时机并不是随意的,而是在前面进行了长长的情感铺垫后,再恰当地运用音乐,来升华学生情感。例如他在执教《荷花》的时候就这样来运用音乐:

师:想不想看一看这样冒出来的荷花?

生:(齐答)想!

师:(播放课件,随着音乐和画面旁白)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那么急切,那么激动,那么争先恐后,那么心花怒放。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白荷花们仿佛想说什么?仿佛又想做什么?(生欣赏摇曳多姿的荷花)

师:同学们,尽情地展开你想象的翅膀。你就是一朵白荷花,白荷花就是你自己。现在,你最想说些什么?最想做些什么?请写在练习纸上。(音乐响起,生独立写话)

在这个教学片段当中,他伴随着音乐念着从文本引申开来的文字,图画、音乐再加上其近乎朗诵的旁白,这样的场景怎能不“诗意”?在这样“诗意”的场景下,学生通过想象写出的话怎能不“诗意”?他课堂中音乐的运用并不是随意为之,而是在进行了充足的情感铺垫之后再让学生在音乐中展开联想,写出自己想要说的话,既让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了提高,又在课堂中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样的安排在他的课堂上并不少见。

就像我们听到《春江花月夜》就会想到“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听到《二泉映月》就会想到那个在泉水边双目失明却演奏出动人旋律的阿炳一样,音乐总是能让我们想起某种画面,某句诗词,某种情感。在王崧舟老师的课堂上,音乐并不是激发学生联想的手段,而是在给学生的情感一个基调,这个基调再结合之前课堂上所获得的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中,由“所学”产生“所感”。音乐的运用,让漂浮在空中的“诗意”落到课堂中来。

二、反复诵读,潜心感受

拼音文字的字母只有形和音,没有意义;汉字不但有形和音,而且有意义,是形音义的统一体。由于汉字的每个字都有读音,所以在句式整齐划一的时候读起来富有节奏感;汉字还有“阴阳上去”四个音调,使得汉字读来更有音乐美。所以跟其他的文字相比,汉字蕴含着丰富的节奏韵律和语气声调,能够以声传情。要使学生理解这些写在书本上的无声的文字,就必须靠“读”来实现。我国历来就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说法,可见诵读是我国几千年来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学生只有在情感诵读中才能入情,要适时地教给学生一些诵读的方法和技巧,引导和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真切的内心体验。王崧舟老师在他执教生涯的代表作《长相思》中,就让学生反复诵读。《长相思》的诵读有三层:第一层,字正腔圆,读准字音;第二层,有板有眼,读出句子的停顿与节奏;第三层,附着情感,读出自己的感觉与味道。三层朗读之后,学生对词意已经有了大概的认识,这正是让学生进入文本感情的好时机。反复的诵读,加上教师适当的引导,学生很容易就能够把握文本的层次和节奏,将自己投进文本的思想和情感当中去。

几乎在他执教的所有课堂上,他都喜欢让学生诵读,诵读的方式多种多样,如朗读、默读、自读、齐读、轮读、听读、接读等等。他让学生充分地读,反复地读,将文本中无声的文字转换成有声的语言,在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探求语言文字的声气、节奏和韵味。“读”能够让学生更容易、更快速地深刻感知文本的思想情感。同样的句子,根据诵读状态、诵读方法、诵读质量、诵读内容、思维方式、情感体验、现场氛围、思想认知、文化背景、学习要求、动态变化等等的不同,选择合适的角度引导学生进行诵读。这样反复的诵读,让课堂呈现出复沓的形式,有一唱三叹的“诗意”的美感。

三、张弛有度,深入感知

王崧舟老师的课堂之所以受到这么多人的追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在课堂上对文本的内容驾驭熟练,可收可放,使教学节奏恰当,而不拖沓,如弓之开合,不平淡不夸张,恰到好处。他的课堂总是能够让人感觉到这样的张力,例如在执教《一夜的工作》时,他抓住了“极其简单”这一词语展开教学:

首先依据前面的学生回答中引出的“宫殿式的房子”,告诉猜测这是“有钱的外国人”、“皇上”、“太上皇”居所的学生们,这是清朝最后一个皇帝溥仪的摄政王载沣住的,再让学生们根据以前這位居住人的身份联想这间“宫殿式的房子”里应该有些什么,在学生联想了“陈设很好”、“有很多奇珍异宝”“有一种用金子做的床”、“有很多装饰用的钻石”等等之后,再让学生回到文本看周总理“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的极其简单。运用学生们的想象还原场景,营造“曾经的奢华”和“如今的简单”之间的落差,形成一种张力,帮助学生们走进文本中去。

接下来,继续引导学生想象“作为一国的总理,手中握有如此大的权力,肩上挑着如此沉重的担子,他的屋子里应该有些什么”。学生们在想象了认知中一些可以让生活变得略微舒适的普通物件“留声机”、“碟片”、“沙发”、“地毯”、“文件柜”之后,再让学生回到文本看周总理“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的极其简单。依旧运用学生们的想象来还原场景,营造“总理应该有”和“总理实际有”之间的落差,进一步强化前面的落差所带来的张力,学生们终于读懂文字背后所蕴含的东西。

整个过程中由古及今,张弛有度,通过想象、还原、对比,让学生穿越了辽阔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之后,更能体会“极其简单”的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极不简单”的伟人人格。“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在看似平淡无奇的地方,训练学生去感知语言之神妙,洞察语言之精髓,把握语言之理趣,于是,平淡的文字渐渐现出奇崛的韵味来。

用落差来营造张力的手法在他的课堂上并不少见,《圆明园的毁灭》中也是用圆明园曾经的辉煌和如今的灰烬,曾经的“有”和现在的“无”给学生的心理造成落差,让普通的课堂都有了一种悲剧的美。

正是他很好地把握了课堂的节奏,张弛有度,才使得他的课堂时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时而“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课堂极致的“诗意”莫过于此了吧。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现代汉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2](捷)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3]王崧舟,林志芳.诗意语文课谱——王崧舟十年经典课堂实录与品悟[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陈雨薇.王崧舟“诗意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4.

[5]王崧舟.王崧舟:没有底蕴支撑的教学是浅薄的[N].中国教育报,2015-7-1。

(陈怡帆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 637002)

猜你喜欢

荷花诗意文本
诗意地栖居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Gender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EFL Teaching
被耽搁的诗意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