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微课程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017-02-15王春航

知音励志·社科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微课设计

本文从高职微课程的实践出发,讨论了高职微课程设计中的概念区分、提出了微课设计应包含“学情与学习者需求分析”、“学习目标设计”、“课程分解”、“教学资源设计”、“教学过程与支持服务”、“学习测评”以及“课程管理”等七大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并提出了微课程设计要符合现代教育技术理念的观点,对师进行微课程设计与制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微课;设计;现代教育技术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课堂的教学模式已逐渐为人们所熟悉,MOOC与微课成为新技术手段下教学工作的重要载体。与MOOC相比,微课以其短小精悍的特点更加适合高职教学的需要。但在高职微课设计过程中,往往因为初始分析不全面导致课程吸引力差,甚至设计失败,因而,在这个过程中有几个问题需要注意。

1 勿过分纠结于微课的概念

目前,对微课及微课程的定义,国内有各种不同意见,在微课设计过程中,教师住往会陷入“我作的是不是一个微课”、 “我设计的课应该叫MOOC呢还是就叫微课”这样的问题中而迟迟难以下手,事实上,这些问题对于微课程的设计与应用并不重要,从微课发展的历史上看,微课是教育信息化大潮下,借签互联网“微”概念,在MOOC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课程,带有中国本土特色,具有短小精悍、在线开放的特点。因而,对于微课概念设计者不必太纠结,只要课程符合学习者的特点,能达成学习目标,方便学习者学习,能够促进学生技术技能水平的提高,采用视频等富媒体形式、可在线学习、短小即可。

2 理清微课程设计的要素及相互关系

在开展微课制作前,要有較为系统的分析设计,不能简单的认为就是将平时的讲课录制成一段视频就可以了,这样制作出来的微课程往往是散乱、非系统化的。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将微课程的设计分为七个主要要素。

这七个主要要素分别是,“学情与学习者需求分析”、“学习目标设计”、“课程分解”、“教学资源设计”、“教学过程与支持服务”、“学习测评”以及“课程管理”。其中,“学情与学习者需求分析”、“学习目标设计”、“课程分解”、“教学资源设计”是整个教学设计的基础,是资源设计、服务设计和评测设计的前提;“教学资源设计”、“教学过程与支持服务”、“学习测评”是主体;“课程管理”是对教学设计和实施的环节进行规范管理,是对各环节提供和服务以及运行环境的支撑平台。

2.1 学情与学习者需求分析

微课程学习是一个开放或半开放的学习环境,针对不同的应用人群,要进行相应的设计,对高职院校而言,微课设计要考虑高职学生的教育基础、相关知识,考虑学习者的需要、需求、学习习惯以及所处的情境进行设计。

2.2 学习目标设计

学习目标的设计要综合考虑。对高职院校而言,应将价值观教育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应在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基础上注重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的关系,在学会课程核知识和基本知识的同时,培养学习兴趣、学习责任,建立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宽容的人生态度,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2.3 课程分解

微课具有时间短、碎片化、泛在学习的特点,因而课程设计者首先需要对课程整体内容进行分解,在设定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选择实用性较强的教学内容;然后在选定的教学内容中进行章节层次以及知识点的梳理,以一个知识点或者一个需要解决的基础问题为单位,将教学内容分解成“课程—章—节—知识点”的四级结构。

2.4 教学资源设计

在开始微课制作前,要做好教学资源的收集整理工作,一方面包括对传统课程相关资源,如课程方案、讲稿、教程等内容的整理工作,另一方面还应包括对相关资源,如网络资源,参考书目的收集与整理工作。

2.5 教学过程与支持服务

授课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课程、教学内容、学习者特点以及学习环境的不同,灵活地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的设计与组织应具备引导性、层次性、结构性、参与性、互动性、情境性、社会性,特别要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注意游戏性和简洁性,采用合理、高效、多变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使学习者在更加接近于真实的学习氛围中获得知识。应包括学习内容和教学策略设计、媒体设计、学习活动设计等三个方面。其中难度较大的是学习活动设计。一般情况下,学习活动设计分为个体学习活动、人际互动活动和社会化联通活动,做好这三个方面的活动设计可以有利于学习目标中的知识能力目标、过程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的实现。

2.6 学习测评

微课程的设计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者对微课程的应用大部分是在进行自主学习条件下进行的,所以身微课中的测评主要针对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课堂测试情况以及学习者作品完成情况而定。利用计算机测评系统,并利用学习分析技术,进行基于大数据的评价,并通过图表、仪表盘与可视化面板等直观地呈现评价结果。还应将学习者自评、师生互评与基于大数据的评价结合,实现主观和客观评价的结合。总之,通过学习者与教师之间、学习者之间的互动交流以及评价环节,达到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开放、共享、不逊于真实课堂体验的精品资源虚拟学习社区的目标。

2.7 课程管理

学习支持在开放课程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小范围开放的微课程系统中,可使用人工助学来实现,利用具有共享性和参与性的社交工具,如微信、QQ等,为学习者提供单点交流与群组互动的途径,构建交流互动的网络社区,形成人际互动与社会化联通;另外,课程制作和维护团队应定期组织课程与用户的在线交流互动和线下师生互动,了解学习者对课程的需求,灵活动态地进行课程改进。在大范围微课程中,由于学习者人数众多,内嵌学习支持则显得十分重要,如在线答疑与学习讨论区、留言板等。

3 课程设计要符合现代信息技术的特点

符合现代信息技术的特点主要体现在:

(1)课程中的三个应用主体:课程建设者、管理者和学习者应拥有基于教育云的管理和学习空间,并广泛应用云计算技术;

(2)学习界面应满足不同应用终端的学习的需要,采用自适应技术,自动识别技术,合理调整学习页面布局,保证在不同应用终端上,都能科学合理、简洁美观地呈现资源内容,便于学习者实现泛在学习;

(3)使用学习分析技术,利用学情分析管理系统,全面跟踪和掌握学习者的特点,对学习行为、学习过程,对学习内容、作业测验、问题及交流互动进行分析和评估,为学习者定制个性化的学习建议、作业及测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

(4)充分利用社交媒体软件或微课程内嵌的交互平台,支持学习者之间的交流互动,支持课程主讲教师团队根据学习者的反馈进行答疑解惑等学习服务,开展学习社区活动;

(5)能构建资源内容动态进化发展的共享平台,可以避免资源的散乱生长,形成认知网络的合理生态系统。

作者简介

王春航,男,硕士研究生学历。现为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面为高等职业教育。

作者单位

唐山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省唐山市 063000

猜你喜欢

现代教育技术微课设计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微课设计、开发与应用》课程案例库的构建研究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
设计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