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植“想象力”:数学教学的应有向度

2017-02-15沙海华

名师在线 2017年12期
关键词:表象长方体平行四边形

沙海华

(江苏省海门市包场小学,江苏南通 226100)

引 言

20世纪著名思想家、物理学大师爱因斯坦曾经这样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却能概括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推动着科学进步。”在现实的数学教学中,教学的独白、教学的规训等都在不知不觉地侵蚀着、禁锢着儿童的“数学想象力”。数学教学呼唤儿童“想象力”的培植,呼唤儿童积聚起运用“想象的翅膀”飞翔和振翅的力量。

一、什么是“数学想象力”

在数学教学中发挥儿童的数学想象力,常常会打开儿童数学思考的另一扇窗。德国思想家、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说:“最杰出的艺术就是想象。”因此,培植儿童的“数学想象力”是数学教学的应有向度。

1. 基于儿童本性

儿童喜欢想象,善于想象。曾经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位教师在幼儿园画了一个圆,问孩子们这是什么。答案精彩纷呈,有的说是鸭蛋,有的说是气球,还有的说是太阳、苹果……然而当这位教师将圆放置到小学高年级时,一致的答案就是数字“0”。这里,笔者无意评说教育,只是说明了“想象”是儿童的本能,内在于儿童自身的特质。因此,数学教育要通过“想象”延展儿童的数学视界,变换儿童的数学思维,延伸儿童的认识触角。

2. 基于数学本质

数学知识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儿童的数学学习、数学解题都需要发挥“数学想象力”。从数学的条件出发,儿童需要生发出一系列推理、结论。数学的合情猜想、数学的类比猜想、数学的联想、数学的空间想象、数学的动态想象等都是一种“数学想象”。可以说,“数学想象”应该是儿童数学学习的一根绵绵红线,贯穿于儿童数学学习的始终。“数学想象”是自由的、开放性的,但同时“数学想象”又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想象力,例如美术想象力等,“数学想象”有着较强的关联性、合理性。

3.基于教学的本然

教学是什么?或许不同的教育流派有不同的学说。笔者欣赏的是“生本教育”郭思乐教授的观点。郭思乐曾经在中小学教师培训讲座中这样说,“1+1=?”直接告诉孩子“1+1=2”不是教学;对孩子发问“1+1=?”有点像教学;而在和孩子们商谈的过程中运用“1+1=3”激发儿童的求知欲、探究欲才是真正的教学。“什么?什么?1+1=3?”孩子们纷纷放下手中的玩具,运用自我的方式来证明或证伪,这才是真正的教学。由此可见,真正的教学应当激发儿童主动的猜想、验证,主动地迁移、理解等。

二、怎样培植儿童的“数学想象力”

儿童的“数学想象力”根植于儿童的数学学习活动。教学中,教师需要给儿童的数学想象搭建平台,提供方法,适时启发引导。培植儿童的“数学想象力”是儿童数学教学的应有情怀。

1.创氛围、供素材,积累想象表象

“丰富的表象”是儿童展开数学想象的前提。表象涵括儿童的生活表象、活动表象、话语表象等。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创设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儿童在这样的氛围中敢于猜想。要为儿童提供丰富的想象素材,让儿童能够发挥数学想象。例如教学《认识分数》,由于教材中提供的素材比较单一,笔者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将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将4个苹果平均分给4个小猴,将一串葡萄平均分给4个羊羊(含美羊羊、喜羊羊等),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为什么分的东西不同,但每份却都表示1/4?由于丰富的素材,孩子们很容易想到,因为平均分的份数是一样的,表示的份数是一样的,所以每份的分数也应该是一样的,都是1/4。这里,不同的素材的相同操作凸显了“分数”的数学本质内涵,即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数,分子表示取的份数。丰富材料的变式,让儿童将数学想象聚焦于数学知识的本质特征,舍弃了知识的非本质特征。

2.巧还原、善引导,再现操作表象

在儿童的数学想象中,其数学思维将从模糊走向清晰、从感性走向理性。在儿童初步理解了数学概念后,要引导儿童再现想象表象,让儿童的数学思维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获得提升、发展。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后,笔者让儿童将眼睛闭起来,在头脑中再现“长方体的表象”,然后让儿童睁开眼睛,将自己头脑中的“长方体表象”与黑板上的长方体进行比对,修正自己的模糊表象。接着,笔者将长方体的棱一条条地擦去,让儿童在头脑中还原长方体表象。通过动态想象,孩子们发现:一个长方体,如果拥有了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就能够动态还原、想象出长方体,建构出长方体。在数学想象中,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概念被儿童深刻地理解掌握。在这个过程中,表象再现因为有了儿童对长方体的观察、操作而获得了支撑,儿童的观察、操作也因为有了表象再现而更加睿智、深刻。

3.勤明察、多纠正,屏蔽错误想象

儿童是善于联想的。由于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在儿童的数学想象中,因为概念不清、表象模糊而产生错误想象、错误思维是在所难免的。对于儿童的错误想象,教师不必苛责,而应当勤明察、多纠正,让儿童的错误想象能够及时得到屏蔽。教师要洞察儿童的想象心理,对儿童的错误想象给予包容。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不少孩子总是反复出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斜边”。洞察儿童的学习心理,不难发现,由于儿童对于“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很熟,又由于儿童在生活中曾经将“平行四边形框架推拉成长方形”,这就导致了儿童的“错误想象”,即“平行四边形的底在拉的过程中变成了长,宽变成了斜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斜边”。对于儿童的错误想象,教师要展开清晰的对比教学,将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分别进行对比,然后借助外在的数学操作(剪切、平移、拼合等方式)让儿童逐步内化,进而深刻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4.变形式、换视角,激发创造想象

数学创造性想象是数学想象的最高形式。它依赖于儿童数学知识表象的积累,是儿童运用已有的知识表象在头脑中经过深入的分析、综合,加工成新形象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变换形式、视角激发儿童的创造性想象欲望,给儿童以启发,催生儿童的创新性灵感、直觉等。例如教学《圆的认识》,笔者运用多媒体课件分别向孩子们展示了顶角是120°、90°、60°、30°的等腰三角形旋转的动画。孩子们在观看直观的动画演示中,形象感受到,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度数越小,也就是等腰三角形两条腰越接近,旋转时就越来越接近圆。由此儿童展开创造性想象,如果等腰三角形的两条腰重合,也就是形成一条线段旋转就能形成一个标准圆。形式的变化、视角的转换激发了儿童的数学创造性想象。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感受到“极限”的数学思想。

结 语

数学教学不仅仅要注重数学知识的传授、数学技能的习得,更要注重儿童“数学想象力”的培植。教学中,教师要赋予儿童的数学想象方法,引导、促发、驱使儿童的数学想象,让儿童采用推想、联想、动态想象等诸多方式,丰富儿童的学习样态,让儿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1] 钱月丽.数学教学中空间想象力的培养[J].上海教育科研,2015(3).

[2] 程香.浮想联翩学数学[J].江苏教育研究,2015(4B).

猜你喜欢

表象长方体平行四边形
拆拼长方体
拆拼长方体
探究组合长方体的最小表面积
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表与里
“平行四边形”创新题
对一道平行四边形题的反思
判定平行四边形的三个疑惑
绘画往事:表象的折射
卷 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