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作“前意识”由练习衍生

2017-02-15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7年8期
关键词:人教版味道习作

吉 利

“意在笔先”是习作一直以来崇尚的客观法则,强调储备与构思两个层面。“前意识”是行动前可以意识到的内容,教师以学生的视角帮助他们形成清晰的习作认知,实现理性习作。教材中的练习包含了大量与习作相关的知识点和实践活动。下面我以六年级教材为例,对梳理与习作前意识相关的练习点,挖掘研究意义,培养学生的习作前意识,提升学生对习作的认知力和表现力谈一些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表达与交流:唤醒自我意识

学生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或与人交流,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触摸到的世界文字化。因此,表达与交流成为学生习作的内驱力,这种动力是自发的,具有显著的自我意识。

人教版教材在《回顾·拓展》中特别设计了“平台”,学生可以交流学习的体会和收获,讨论活动中遇到的困难、问题等,特别注重激发他们的交流欲望,提供交流契机,保护交流热情。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精心预设,营造浓郁的交流氛围,完善激励机制,鼓励全员参与,真正落实编者意图,培养学生的交流愿望和倾诉能力。

为避免交流内容的空泛和雷同,在交流中,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凸显自我的存在感。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回顾·拓展二》交流综合性学习情况为例,可以设计一个交流提纲:(1)开展了什么活动?活动目的是什么?(2)活动中遇到了哪些困难、问题?是怎么克服的?(3)在活动中,你的收获是什么?

生:我们小组负责搜集关于爱国的格言和古诗词,通过图书馆查阅资料、上网搜索等方式搜集了许多。遇到了一些不认识的字,后来查字典都解决了。

生:我们要编制摄影、绘画作品集,成员提议要拍一组城市新貌的照片,但是我不会使用照相机,爸爸出手相助、亲切指导,解决了问题。感谢爸爸!

二、观察与积累:催生素材意识

生活是习作的外延,习作素养的提升需经持久的积累和细微的观察,见识和储备决定了习作能力,习作素材的积累来源于阅读、生活和思考。

苏教版教材中安排了“读读背背”,将成语归类,朗朗上口,便于学生记诵,还在具体习题中设计了俗语、歇后语、古诗佳句的语境填空,让学生巧妙记忆、活学活用。人教版教材在《回顾·拓展》中安排了“日积月累”,将名言警句按照主题内容分类呈现,便于学生举一反三,组块记忆。教师要引领学生扎实理解,用心感受,熟读成诵。

与知识、底蕴同等重要的是见识,文字秀美者众多,难得的是见识。众多作家的习作都有自己生活的影子,是将亲身经历的事情进行文学化的完美呈现。学生毕竟年幼,阅历浅薄在所难免,借助阅读可以延伸生命的长度,增加阅历。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练习3》“语文和生活”中关于“笑”的内容编排得细致独到。首先阅读经典,欣赏曹雪芹笔下的笑态:史湘云笑喷了,林黛玉笑得岔了气,王夫人笑得说不出话来,惜春笑得肠子疼……感知描摹刻画的精准与细微。然后出示七种描写“笑”的词语:“讥笑、狞笑、微笑、冷笑、哄笑、大笑、苦笑”,要求学生联系语境选词填空,可以先指导他们回忆生活,说说自己见过哪几种笑,再播放一段剪辑的视频,让学生直观看到人物“讥笑、狞笑、冷笑、苦笑”的样子,将词语与形象一一对应,加深印象。最后,进行拓展:除此以外,你还知道哪些表示“笑”的词语?互相交流,交换各自的见解,丰厚彼此的阅历。

三、虚实相结合:引发创作意识

小学阶段习作的文体主要是记叙文。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基于学生,基于标准,纪实和想象成为了学生习作主要的表达形式,两者彼此交融。

1.实景虚写

在景物描写中融入想象便会显得诗情画意。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练习6》有一道习题:读一首小诗,仿照例句样式写小诗。教师指导学生诵读小诗,感悟写法,体会自然的脚步“悄悄”,四季交替到来,溪水“叮咚”、金蝉“知了”、落叶“哗嚓”、北风“呼啦”,歌声有别,景象各异,每个季节都被写得准确而传神。学生看图描述四季景象,仿照例句的表达形式,进行合理的想象。

师:我们先来欣赏四幅美丽的图画(出示插图),谁能用一两句话描述自己看到的景象呢?

生: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小河泛起微波,大白鹅引吭高歌。夏日炎炎,火红的太阳当空照。秋天落叶凋零,林荫道上铺满金黄的树叶。冬日白雪皑皑,树林一片静默。

师:是啊,美丽的四季向来就是诗人们歌颂的对象,我们也仿照着写写夏、秋、冬的景象吧!

3.故障原因按系统排列可使文章清晰,例如:进气系统、燃油系统、电控系统、机械部分。我将作者总结的7条重新排列:

生:夏姑娘迈着热情的步伐来了,她踩着炽烈的风火轮,把灼热的气浪带给人间。秋姑娘迈着喜悦的步伐来了,她掬着饱满的麦穗,把丰收的满足带给人们。冬姑娘迈着飘逸的步伐来了,她捧着洁白的冰花,把吉祥的瑞雪降到人间。

2.虚景实写

想象和联想既是方法,又是能力,可以通过实践学会和提升。人教版教材中的“交流平台”多次编排了关于联想和想象写法的交流。教师安排练笔,给出一个清单:牛奶的味道、辣椒酱的味道、煎鸡蛋的味道等,学生写下自己由味道所引发的联想。

牛奶是爱的味道。爸妈担心我长不高,给我订了牛奶,早晨一盒,晚上入睡前一盒,还有一盒当饮料喝。虽然有时我实在喝不下,但想到他们的期望和辛苦,还是认真地喝到点滴不剩。

煎鸡蛋的味道是家的味道、幸福的味道。每天醒来若能闻到此味,说明妈妈在家,我们将有愉快的一天;若闻不到,那就意味着妈妈出差了,我们父子俩只能辗转于各个餐厅。

四、语言与细节:培养表现意识

在小学阶段,学生习作要达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通顺,对语言表达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精确妥帖的语言所折射出的是可贵的习作表现功力。

1.铸炼表现力

文章不厌百回改,反复修改能提高遣词造句、行文构思的能力。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练习1》中爸爸指导陆小英改习作的故事给了学生众多启迪。“小溪哗啦啦地流着”与“小溪唱着欢乐的歌往前跑”哪一个更生动呢?这样的修改可谓画龙点睛,原本朴实的一句话瞬间多了丰腴的韵味和无尽的想象。在多次感知之后,我启发学生用这样的方式将自己看到的各种事物写生动。

小闹钟就是我的萌宠,每天总会在一定时间唱同一首歌,歌声钻进我的耳朵,钻入我的身体,把我从睡梦中叫醒。

红绿灯这个笨笨的怪叔叔,总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还不时古怪地朝着小朋友挤眉弄眼。

2.锤炼敏感度

细节描写是记叙文的灵魂,对于细节的描摹往往最能看出习作者的文笔。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回顾·拓展三》中安排了关于环境和人物心理细节描写的交流平台,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习作谈体会。学生搜集了自己平时作文中的众多细节描写,大大方方地交流一番。

下课铃一响,几个男生就聚到浩源旁边,浩源同学又开讲了。他咧着嘴,龇着牙,眯着小眼,讲得眉飞色舞,唾沫横飞,手舞足蹈。讲到开心处,五官笑得撮成一团,整排牙龈彻底露出来了。

冲刺结束,杨思齐的脸因快速奔跑而涨得通红,额头沁满汗珠,不断往下额处流,又迅速滴落到衣服上。她嘴巴微张着,急促地呼吸,鼻翼颇有节奏地翕动。

在学生习作“前意识”的培养中,表达、交流、观察、积累侧重习作意义的探索和素材积淀的方法储备,纪实、想象、语言、细节注重习作实践层面的技法储备。凭借练习,教师精心研制的习作教学,可以孕化学生的习作前意识,让学生清晰而理性地“直抒性灵”。

猜你喜欢

人教版味道习作
中秋的味道
人教版11.1功-教学设计
基于历史中“人”的历史叙事——以人教版《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为例
夏天的味道
新人教版《逍遥游》中几处标点符号误用例说
习作展示
草的味道
人教版选修七核心词汇闯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