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寓言教学的错位分析及对策
——以《扁鹊治病》为例

2017-02-14蒋军辉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7年4期
关键词:蔡桓公扁鹊错位

蒋军辉

寓言作为文学形式之一,是用假托的故事来言说某个道理或教训。“寓”即有所寄托,“言”即寄托的话,合起来即为寓言。“寓”与“言”的关系是神与形的关系,“言”是载体,“寓”是目的。寓言的这一特征决定了教学应该在感知语言形象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寓意,教学的预设和生成应该以揭示寓意为目的。

一、寓言教学错位分析

在寓言教学实践中,存在着各种教学错位的现象,有的形象与寓意背离,南辕北辙;有的形象感知模糊,无法顺畅地揭示寓意。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角色错位

角色错位即寓言故事的主要角色和次要角色错位。寓意一般都由主要角色承担,次要角色起到衬托、推进等作用。所以寓言教学一定要找准主角。以《扁鹊治病》一文为例,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他人的正确意见,不要讳疾忌医。显然故事的主角是蔡桓公,而不是扁鹊。一位教师重点抓住“扁鹊几次见蔡桓公?说了些什么?从扁鹊的言行里,你体会到了什么?”这几个问题来教学,结果只能得出扁鹊是名医的结论。其实扁鹊的语言只是点出了蔡桓公病情发展的过程,蔡桓公的形象才是教学重点。

2.角度偏离

寓言教学必须以揭示寓意为目的,教学预设和生成都是为揭示寓意服务的,所以,教学的切入角度必须准确,否则会走弯路甚至南辕北辙。在教学《扁鹊治病》一课时,一位教师重点让学生分析“蔡桓公为什么会病死”这一问题,结果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有的说蔡桓公病入骨髓,所以就死了;有的说蔡桓公不相信医生,多疑,不想治病。显然,这样的教学偏离了目标。其实,教师可以从“蔡桓公是个什么样的人”这个角度来引导学生明白,蔡桓公的病情是从轻到重的发展过程,但他没有防微杜渐,讳疾忌医又听不进别人的正确意见,才导致不可收拾的后果。

3.形象感知不到位

有的寓言直接点明了寓意,但教师往往着眼于故事情节的描述,然后直接揭示寓意,忽略了故事、形象与寓意的关系;有的寓意隐藏在故事或人物中,需要通过对人物形象和故事的品味、探究来发现其包含的道理,但学生对寓言形象的感知流于表面,没有分析综合,寓意的获得也是教师授予的。在寓言教学中,教师本该引导学生通过感知寓言形象来揭示寓意,但大多数教师没有这样做。

二、以寓意揭示为导向,找准切入点,感知形象

一般来说,寓言教学的思路是:在感知形象的基础上揭示寓意,再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寓意的理解。难点是如何在寓言形象与寓意之间建立对应关系。

1.以题眼为切入点

抓住题目中紧扣内容的词语展开教学,将寓言中指向寓意的语句化隐为显,从而顺畅地揭示寓意。以《扁鹊治病》一文为例,笔者抓住治病这个题眼展开:

师:扁鹊为谁治病?

生:蔡桓公。

师:请大家画出扁鹊对蔡桓公说的话,读一读,你有什么发现?

生:蔡桓公的病情是逐渐加重的,先是皮肤上,再是皮肉之间,然后是肠胃里,最后已经深入骨髓。

生:蔡桓公最后死掉了,是因为他没有在病情还能控制时及时治疗。

师:对,用一个词语来说,就叫——

生:防微杜渐。

师:蔡桓公对扁鹊让他治病有什么反应?画一画,读一读。(生边画边读)

生:蔡桓公越来越不高兴。

师:蔡桓公真的没感觉到自己得病了?他好像病得不轻啊。

生:病得这么重,身体一定会有反应,他只是不好意思说,不愿意承认自己有病。

师:对,这叫——

生:讳疾忌医。

师:扁鹊一次又一次来给他治病,蔡桓公没有一次听得进去,此人真是——

生:听不进别人的意见。

2.以形象为切入点

通过抓住寓言故事中的角色形象,尤其是主要角色的言行,把握角色特点与寓意之间的关系,水到渠成地揭示寓意。还是以《扁鹊治病》一文为例:

师:大家一起来讨论一下,蔡桓公是个什么样的人。在课文中画出表现蔡桓公特点的句子,好好体会。(生边找边画)

生:蔡桓公很虚伪,他明明有病,却不肯承认。开始时病还在皮肤上,最后发展到骨髓里,这么重的病大多会很痛,但他就是不肯承认自己有病。

师:这叫虚伪吗?

生:就是有病不承认。

师:对,讳疾忌医。

生:而且他的病情是越来越重的,如果他早点让扁鹊治疗也许就不会死。

师:对,要把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

3.以情节为切入点

抓住情节的关键点,找准与寓意之间的关联,通过对情节的分析,凸显隐含在情节里的寓意,顺其自然地揭示寓意。《扁鹊治病》一课可以抓住扁鹊劝蔡桓公治病这一核心情节来展开教学。

师:扁鹊见了蔡桓公几次?

生:四次。

师:每一次扁鹊是怎么说的?蔡桓公有什么反应?请同学们找出来并互相交流。从扁鹊四次说的话里,你发现了什么?

生:扁鹊医德高尚,尽管蔡桓公对他态度很差,他还是一次次去劝蔡桓公。

生:蔡桓公的病情越来越重了。

师:从蔡桓公的表现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蔡桓公不承认自己有病,也忌讳别人说他有病。

师:对,讳疾忌医。

生:他还听不进别人的正确意见,扁鹊的话他一句都没听进去。

师:蔡桓公的悲剧可以避免吗?

生:可以,只要在病还不严重的时候就医治。

猜你喜欢

蔡桓公扁鹊错位
有趣的错位摄影
词句中的人物性格
讳疾忌医
扁鹊与牛黄
扁鹊兄长,你在哪里?
避免“错位相减,一用就错”的锦囊妙计
讳疾忌医
“错位教育”要不得
角色错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