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艺术欣赏

2017-02-14刘薰

书画世界 2017年1期
关键词:门类欣赏者艺术作品

刘薰

西安外国语大学艺术学院

浅谈艺术欣赏

刘薰

西安外国语大学艺术学院

艺术欣赏就是将艺术作品作为桥梁,将创作主体(艺术家)和欣赏主体(欣赏者)连接起来,欣赏者在艺术欣赏的过程中通过面对作品、进入作品、共鸣和超越作品四个阶段,以达到艺术欣赏的最高境界。

艺术欣赏;共鸣;情感;超越

“艺术欣赏”这四个字对于任何人来讲都是再也熟悉不过的字眼了。可是,说实在的,有些人都未必就懂得艺术欣赏。而有的人甚至连什么是艺术欣赏都不明白,比如它的内涵、外延是什么,不明白什么是艺术欣赏,怎么去欣赏。所以,我在此首先要将什么是艺术欣赏讲一讲。

“艺术欣赏”由两个概念组合而成,一是艺术,一是欣赏。所谓艺术,就是用某种表达方式巧妙地表达艺术创作者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和人生理想的种种文本。艺术这个大的系统中包括文学、戏剧、影视、音乐、舞蹈、美术等不同的种类。通常,我们生活中接触最多的文学艺术,是以文字语言为最基本的表达方式。而不同的艺术门类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表达方式—艺术语言。比如音乐运用听觉语言,美术运用视觉语言,等等。

而所谓欣赏,就是阅读艺术作品,就是通过艺术作品,同艺术家或欣赏者展开的一种“对话”活动。艺术作品的创造通常需要专门的人才去做,去研究,而一般人是做不到的。但是,艺术欣赏人人都能做到。只要想去参与,你就在进行艺术欣赏活动;只要你用心参与,你就能够做到一个成功的欣赏者。

作家李广田把艺术欣赏分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最低限度,你要真正懂它,你应当从中吸收思想的启示,情感的激发或调理。甚至你也应当体会作者的甘苦,从而捉摸一些艺术的慧巧”。而第二个层次,即一个更高的层次,要求“有批评的成分,也应当有创造的成分”。如果你像陶渊明讲的,“好读书,不求甚解”,连第一个层次都达不到,那就算不上是欣赏活动了。

对于不同的艺术门类,欣赏活动的方式规律和要求可能是不一样的,但也有共同点,最起码就要包含三个要素:艺术作品、欣赏者和两者的接触。而欣赏的步骤可以分为面对作品、进入作品、共鸣和超越作品四个阶段。“面对作品”使你和欣赏者通过作品这一桥梁建立了联系,这是前提;而后三个阶段才能说明你真正地进入了欣赏活动。一般来讲,欣赏活动成功与否,是对个人审美能力高低的检验,也是对个人人格素养高低的检验。我们常说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其实包含这样的一个意思:即真正的欣赏不仅是独立存在的,而且也是一个创造性的活动。所以,艺术欣赏从来也都是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我这样讲,可能会有人怀疑我是故弄玄虚,但事实的确如此。因为欣赏的实质是审美活动,它涉及审美观念、文化价值观、审美理想等。审美观念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事情,一个人的审美观念的形成,是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历史传统等因素给予的。我们所熟知的艺术心理学、艺术人类学和文化历史学等学科,就非常注重研究这个民族整体的审美观的形成。

鲁迅先生在其著作《读书杂谈》中对艺术欣赏提出过一个基本的要求,他说:“自己的思考,自己做主。”如果自己做不了自己的主,自己不相信自己的判断,人家说好你就认为好,人家说不好你就认为不好,那就脱离了真正意义上的欣赏,落于人云亦云的窠臼,并被他人的审美标准牵着鼻子走了。

要提高自己的艺术欣赏力,我以为,以下几个方面特别重要:

1.要积极参与。

只有积极参与各种艺术活动,积极面对各种艺术作品,才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艺术作品,培养各种艺术兴致。这样才会为艺术欣赏活动创造了可能性,从而激发你对于艺术的兴趣。人类历史发展了几千年,其间不知产生过多少伟大的艺术家。由众多艺术家的传记我们可知,几乎所有的艺术家都是先从对艺术的介入和积极地参与开始的。从原始时代艺术发生的萌芽阶段开始,最早的人类还没有对审美的认识,更谈不上欣赏艺术了。原始人身上的衣服、装饰品从无到有,接着再到一步步完善。这就是审美观念产生的体现。然而他们对美的认知正是由于积极参与劳动实践活动才逐渐获得了对美的感知并建立了审美标准。十九世纪末法国印象派大师塞尚之所以能走上艺术这条路,是因为其最早受到了他的几位对艺术十分热爱的同学的熏陶。我国宋代大文豪、大书法家苏东坡在表述自己的艺术经历时就说:“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苏东坡的这句话虽然是自谦的话,但它说出了一个道理:他尽管不从事绘画创作事业,但对绘画有极其浓厚的兴趣和积极参与的态度。他一生中写过很多篇论及绘画的文字,观点鲜明,见解深刻,在中国古代画论史中一直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歌德在讲到艺术欣赏时说:“我们周围有光也有颜色,但是,如果我们自己的眼里没有光和颜色,也就看不到外面的光和颜色了。”西汉文学家、书法家扬雄也说过:“能观千剑,然后能剑。”这些都是蕴含着深刻的艺术欣赏之道的。

2.进入作品。

进入作品虽然说人人都可能做到,但未必人人都能做到真正地体会艺术作品的深层内涵。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艺盲”,对于这些艺盲,即使是让他们面对艺术作品,他们也会对这件作品毫无知觉。

在艺术欣赏活动中,常常会有一些完全没有审美能力的人,不管多么美妙的音乐、多么精彩的绘画、多么迷人的舞蹈和多么唯美的文学,对他们都是毫无意义的。当他们面对这些触动人心的艺术作品时,其内心是麻木的,是完全没有丝毫感触的,可能最多也就只是停留在了最低级的视听感官冲击罢了。还有一些人虽然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但不是全面的,也许在他所熟悉的艺术门类中,他是具有欣赏的能力;但对于他不熟悉的艺术门类,可能就完全不知道如何去进行欣赏了。因此,进入作品的首要问题,就是要认真研究各种门类的艺术。每个不同门类的艺术都会具有属于本门类艺术所独有的表现手段,而这就是艺术语言。下面我们就艺术语言详细地讲一讲。

在艺术系统的这个大家庭里,不同的艺术门类会有不同的艺术语言表达方式。想要去很好地理解一件艺术作品,首先就要了解该作品所属的种类以及其艺术语言的表达方式。比如说文学,当我们在阅读汉语言文学作品时,由于汉语是我们的母语,这样在欣赏阅读的时候就不可能出现什么语言上的障碍;但若是在阅读欣赏英语语言的文学作品时,首先,我们就要精通英语这种语言,掌握每个词的写法以及它的各种含义。这样一来,才可能顺利地通过阅读文学作品进入艺术欣赏活动。在美术领域里,其艺术表达的方式是诉诸视觉形式的语言,它的基本语汇由点、线、面、色彩、结构来表现形象,并通过得到的视觉形象来传达艺术家的思想情感,等等。而对点、线、面、色彩、结构这种视觉语言的传达,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掌握的。以绘画来说,假若我们要欣赏绘画,那首先就需要对绘画语言有一个最基本的认识,知道画家是怎样通过点、线、面、色彩、结构,并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传达自己的内心世界。比如书法,它的艺术语言是通过很纯粹的线条来表表现的,其形象是以完全抽象的枯、湿、浓、淡、刚、柔、曲、直、开、合、聚、散等这样的线条组织和墨象变化构成的。通过艺术家的感受,将线条的这些变化组合成美的形式,表现出自己心目中所想要达到的节奏、韵律、变化、和谐、圆浑、刚健、雅静等的审美追求。

3.共鸣。

美感总是在经验形式与艺术形式的交融与碰撞中产生,有了美感,就自然会激发欣赏者的兴趣。但经验形式是通过联想才能够得到的。我们所处的世界,是形形色色的“形式符号”世界,一个人的各种经验体会,最终都会落实到某种形式上去。包括日常的各种生活体验,也都可能转换为形形色色的形式经验。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艺术家在客观生活的体验中获得了大量的艺术创作素材,然而怎样将这些零散的东西去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呢?这就要依托出色的艺术语言作为工具将头脑中的意象表达出来。古人讲“文以载道”,就是以文字为表达思想的媒体,以便让人们能够准确地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作为艺术家,他就要以他所掌握的艺术语言,将自己内心的情感思想传达出来。同样,作为欣赏者,他也一样需要理解艺术语言,因为只有了解了欣赏对象的艺术语言和表达方式,才能够读懂这件艺术作品,体会艺术家心中之所想,进而达到与艺术家思想上的共鸣。这才是艺术欣赏的最终目的。

4.超越。

叶圣陶先生说过:“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涉及的一点一点积聚起来,积聚得越多,了解就越深切。”欣赏是一个由形式符号到意义指示的过程,故一个人的生活阅历越是丰实,那所获得的经验形式就越是丰实。生活阅历越是丰富的人,他对于各种经验形式的体会就可能越深刻。在艺术欣赏时,如果你能够主动将作品的形式表现移情为自己的形式经验,那么,你就会成功地进入作品,并在联想与默契中与艺术家进行隔空对话。托尔斯泰就在其《论艺术》一书中谈道:“这样的一项人类的活动:一个人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情感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艺术作品中所含有的情感,正是我们在艺术欣赏时要通过重要的联想和想象才能更为深刻地体会艺术家真正想要表达的是什么,这样才不只是简单地停留在最表象的欣赏。在艺术欣赏过程中,有了联想和想象,就有可能去超越艺术家本来的创作意图。此时所得到的情感是升华后的情感,这样的艺术欣赏实质上就构成了对作品的再创造。这时,欣赏活动不仅在情感上得到释放,享受到审美的愉悦;而且,在审美能力上,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超越作品是欣赏活动的最高层次,是对作品的再创造,是对艺术家创造的准确鉴别与判断。

如何能够成功地进行艺术欣赏活动,除了以上所讲的四个方面,还要重视向文化遗产的学习。这是有效地从前人那里获得审美经验和认识艺术表现的正确渠道。学习传统一定要向那些一流的艺术作品学习。歌德曾说过:“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要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育成的。”这就要求艺术家和欣赏者都需要去重视,通过欣赏优秀作品而获得到对审美标准的重新认识。一流作品可以有效地培养我们的审美价值观,形成较高的审美能力。这点体现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艺术家的审美标准和审美理想的提高会直接影响自己的艺术作品。艺术家在高审美下创作的艺术作品投入艺术市场后,又能在通过艺术鉴赏活动去直接影响欣赏者的审美。比如学习书法之初,一定要将大把的时间投入在对古人书法的临摹上,选择好的碑帖十分重要。只有通过对传统的反复临习,才能逐渐形成对于书法优劣判断的认识。

所以,在艺术鉴赏活动中,每位欣赏者都要通过各种途径获得鉴别艺术作品高下精粗的能力。只有你拥有了对于艺术作品好坏的鉴赏能力,才能够在艺术欣赏的过程中获得很多意想不到的乐趣和趣味。

约稿、责编:金前文、史春霖

猜你喜欢

门类欣赏者艺术作品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留出想象的空白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艺术欣赏是对作品的再创造
千奇百怪的动物
从日用瓷出发谈理念对欣赏者的意义
教师听课时身份的转换
展览后记 跨越艺术门类的西部陶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