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人文精神与敬畏生命教育

2017-02-14宋开艳王斌全

中国医学人文 2017年1期
关键词:神灵医者敬畏

文/宋开艳 王 磊 文 钰 王斌全

医学人文精神与敬畏生命教育

文/宋开艳 王 磊 文 钰 王斌全

医学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但医学需要人文精神却亘古不变。本文阐述医学模式的发展对医学人文精神的影响,并介绍几位医学宗师的医学人文精神,希望可以让正行走于医学之路的医者与医学生们能更充分地理解医学人文精神进而发“恻隐之心”,带敬畏之情去“普救含灵之苦”。

医学人文 医学人文精神 敬畏生命 医学模式

与医学模式共同发展的医学人文精神

医学模式是一定时期内医学发展的指导思想,它反映着在当时社会经济科学发展状态下人们对疾病与健康的总体认知水平。所以,医学人文精神的发展必将同行于医学模式的发展。

神灵主义医学模式中的医学人文精神

在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的原始社会,人们对于疾病还没有科学认知,将一切疾病的发展转归都认为是“神灵”“病魔”的作用,这一时期被称为神灵主义的医学模式。这一模式的影响至今依旧存在于社会之中,苹果手机创始人乔布斯在疾病无法治愈的晚期也曾将治愈的信念寄托于我国五台山上的神灵宗庙。神灵主义时期,人们盲目崇拜于天神魔法之力,这一时期可以称作是人们将思想融合于“治疗”中,医学人文精神的影子还模糊不清。

自然哲学医学模式中的医学人文精神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渐渐积累经验,发现有些疾病根本与神灵无关甚至是可以用微量矿物质元素或者动植物治愈,这些现象的发生总是促进人们的思考,而对未知事物的探索是人类固有的属性,在探索中渐渐形成以经验主义为主的自然哲学医学模式。在这一模式中有些人还停留于神灵主义医学模式中,而有些人已经在努力探索寻找疾病病因,试图开启科学之门,医学人文精神被掩藏于忙碌中不曾发光,这一时期被认为是对肿瘤病因机制有总体认识但缺乏细节与科学实证。

生物医学模式中的医学人文精神

有科学实证的医学模式被认为是十四、十五世纪以来的生物医学模式,这一时期医学有着突飞猛进的发展主要得益于这一时期科学进步并且教会与法律权利消减,人们甚至可以公开解剖尸体等一系列活动都加速科学医学的萌芽。人们沉浸于对人体奥妙的追索,以至于这一时期医学人文还处于被多数医者所忽视的状态。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中的医学人文精神

直到 1977年美国《科学》杂志上有一位名叫恩格尔的医生发表了一篇名为《需要新的医学模式——对生物医学模式的挑战》的文章开启了新医学模式之门,他在文章中提出这一新模式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打破了生物医学模式的“身心二元论”与“还原论”,这为医学重新将人的机体与心理组合在一起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至此开始医学者们又重新将注意力不再仅仅停留于机体疾病。直至今日,医学领域仍旧应用这一模式,医学人文精神的发扬也正在进行中。医学模式的转变为医学与人文的融合发展带来新的契机,也为医者带来新的前进方向。

忆古追宗中的医学人文精神

医学人文精神这一正在逐渐发展的概念被些许学者归纳为哲学领域,它也被认为是医患关系矛盾的主因之一。纵观各行各业,都需要人文精神,但由于医学的直接作用对象是人,这种的特殊性促使医学学科成为最迫为需要人文精神的学科之首。

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曾说:“医生有三件宝物:语言、药物、手术刀”,也有学者认为这句话出自苏格拉底,但无论出自哪位医者之口,都全面阐述了医生最基本的宝物,而其中语言被列为三件宝物之首便可见其重要性,语言正如医者手中另外一把“手术刀”,用好则皆大欢喜,用不好则会成为导致医患矛盾的根源之一。所以宝物在用的时候,也要掌握好度才能真正地避免医与患之间的矛盾,马克思主义哲学观认为矛盾就是对立与统一,想要消除矛盾是不可能的,但运用好对立与统一,将其有机结合全方位、多层次地去把握医护人文精神缺失这一问题,则可以积极促进医学与医学人文精神的共同发展并创造和谐医患氛围。

我国古代也有诸多学者将人文精神注入医学之中,药王孙思邈是最受追崇的医者之一,他在《备急千金要方》的首卷《大医精诚》中写到:“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富贫贱。”为医者首先“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再“见彼苦恼,若己有之”而后“发恻隐之心”,故立誓要“普救含灵之苦”,更要一视同仁,不因“富贵贫贱”而动用私心。能真正做到“精”与“诚”者,方可称之为“大医”,正如孟子所说:“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若我们医者在治病救人过程中将患者皆视为己亲,那么“大同社会”还会远吗?

医学人文精神中敬畏生命的培养

近年来医患关系不和谐之闻愈演愈烈,如:某医院未经女患者同意组织实习生观看手术,并有学生用手机拍摄女患者私密部位;某地医院医学检验实习生私自涂改检验数据;杭州一实习护士在新生儿脸上贴猪鼻子等事件都直接暴露出实习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的缺失,也间接暴露出带教老师的医学人文精神教育失职问题。有调查显示:我国多数院校医学人文课时所占比例仅达 8.85%3,多数还停留在生物医学模式。美国早于多年前已经注意到这一现象,并将“全人教育”的思潮带入课堂,“全人教育”的核心为:教育不应该仅进行单纯讲授知识与培训技能,更要注重人格培养与修炼内在情感体验,使人的精神与物质达到统一4。医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医学院校学生们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可能刚到毕业就已经有部分知识被淘汰了,这被淘汰部分再加被遗忘部分,真正所学到的知识不过寥寥,但是在良师指引下所形成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却会影响一生,所以应该先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医学人文精神的缺失正如悬于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如若继续任由医学人文精神缺失而不予理睬,则可能会随时随地让人命丧于剑下。“夫二仪之内,阴阳之中,为人最贵”。为医者,首先要将人置于首位,将敬畏生命带入课堂、融于实习、揉进骨髓。不仅仅要将敬畏生命传授于日常书本课堂中,更要将其重要性置于解剖课堂,让敬畏与感恩之心从解剖室无私贡献的“大体老师”开始,请拿去冰冷无人性“标本”的称号,还予“她/他”们应有地尊严。病人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将自己的生理缺陷、甚至见不得人的病痛奉献出来以供学习,如若现在医学羽翼不丰满的我们无法给予医疗帮助,那么怀有感恩之心说一声谢谢也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素养。

医学的对象是人,是患有病痛、心灵脆弱的人类,人的情感、人格、素养等一切特点都昭示着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治疗还要源于精神层面的呵护,机器在后期的使用过程中仍需要机械师用润滑剂滋润,更何况是活生生的人。“医学倘若缺乏必要的人文关怀,就会失去应有的人性温度”5,医者对患者有“人性温度”的关怀正如同那润滑剂是必不可缺的,车之两轮、鸟之两翼是对医学与人文关系最好的谱写。爱心在左,仁术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

1.文秋林.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价值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4):723-725.

2.樊丽军.浅谈医学人文精神的内涵及实施途径[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4):469-47.

3.贾澜.高等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探索[J].医学与哲学,2000,21(3):53-54.

4.赵海鹏,周丽.全人教育理念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几点思考[J].理论观察, 2012,(3): 163-164.

5.蒋淑君.医学人文精神缺失的探讨[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 2011,22(1) : 66-67.

/山西医科大学

/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护理核心价值观与组织公民行为研究

基金编号/2015314

猜你喜欢

神灵医者敬畏
医者仁心 恩德如山
“神灵沟通”的秘语——科尔沁蒙古博神歌艺术
医者仁心,谱写浓浓“山水情”
我是医者
非常医者
敬畏自然 敬畏设计
一些敬畏
敬畏一粒米
敬畏“签字权”
神灵也是要喝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