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慕课语境下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逻辑探讨

2017-02-13智广元

大学教育 2017年1期
关键词:慕课

智广元

[摘 要]慕课时代语境下的教学情境面临着开放化、多元化、碎片化的趋势,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逻辑需要与时俱进,其评价主体需要走向多元化、评价重心走向多样化、评价内容走向多维化,使思想政治理论从知识体系转化为研究生的价值体系。

[关键词]慕课;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逻辑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1-0160-03

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崛起的“慕课”不仅冲击了网络教学,而且冲击了教学方式、教学观念甚至教育体制。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担负着培养研究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念、信念与价值观的重要任务。2015年,中宣部、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和《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两个战略性顶层设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纲领性文件,再次明确强调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战略性地位和长远性价值。但是目前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不强。“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层系创新人才,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具有重要意义”。[1]借鉴慕课优势,改革创新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逻辑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路径。“慕课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如何以慕课为手段探索数字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的规律、措施、手段和方法也亟待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2]

一、“慕课”语境下教学情境的新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互联技术的飞速发展,开放教育和网络教育的整合发展,慕课应运而生并迅速产生广泛影响,并引领了教学情境的新趋势。

(一)教学情境的开放化趋势

一般来说,传统课程学习是在教学角色、教学空间和教学资源等相对确定的情况下进行的。而慕课,根植于开放教育,首要特征就是开放。首先,是教学资源的开放化趋势。在慕课学习过程中,纸质参考书和教学光盘等封闭的教学资源已经走向在线资源、网络资源等开放的教学资源,并且可以进行编辑、补充、互联。其次,是教学角色的开放化趋势。在慕课学习过程中,教师、学习者没有身份、经济与地域的限制,既可自主选择课程,又可实时在线交流互动;都既是教育者,也是受教育者。最后,是教学空间的开放化趋势。慕课的教学空间既可以是正式的教室,也可以是非正式的(如图书馆、操场、咖啡馆等)甚至虚拟的(如社交网站、在线论坛等)。

(二)教学情境的多元化趋势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主体,以“教”为中心;而在慕课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为中心。首先,是教学主体的多元化趋势。慕课教学倡导“去中心化、公开、共享”等理念,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中心、主体,受教育者即学生才是主体;并且,学生可以多元化参与。其次,是教学方式的多元化趋势。慕课支持多样化的交互作用,如教师与学生的交互、学生与学生的交互、学生与教学资源的交互、教学资源与教学资源的交互等多种互动方式。随着网络技术和教育技术的发展,这些交互作用会更便捷、更频繁、更多样。最后,是价值观的多元化趋势。全球范围内的“名校、名师、名课”是慕课的巨大优势,但其劣势也在于此。慕课蕴含多种意识形态、文化观念与价值观念的渗透,比如西方社会的极端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这些都是需要“破中有立”,在批驳中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领导权。

(三)教学情境的碎片化趋势

传统教学倡导体系化知识的讲解与传授,而慕课则强调碎片化知识的趋势和要求。首先,是教学时间的片段化。慕课教学一般以10-15分钟为一个时间单位。其次,是教学内容的精深化。慕课教学不再追求大而全的讲解和学习,而是强调重点知识的精细化、深度化的理解和掌握。最后,是思维方式的联通化。慕课教学着重强调知识之间的联通,而不是知识的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学习者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使用、管理和优化各种知识信息的“节点”、“ 连接”与“网路”。

二、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逻辑创新

在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时代,慕课引领教学新趋势,同时,研究生教育制度改革和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改革正在推进,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需要系统考量、顶层设计,应当借鉴慕课教学的优势和理念。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大良曾指出:“慕课浪潮来临之际,教师应当具备哪些教学能力,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值得我们思考。”[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瞿振元直言:“面对异军突起的‘慕课,我们的课堂教学、我们的教学方法手段必须改革!”[4]

(一)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的功能转向

从系统理论看,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个以“教师”和“学生”为“适应性主体”的复杂适应系统。所谓适应性主体,是指系统的主体可以自动调整自身的状态、参数以适应环境,或与其他主体进行协同、合作或竞争,以争取更大的生存机会或利益。借鉴慕课,首先,作为“适应性主体”的教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应从“讲授者”转变为“激励者”,从“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从“解惑者”转变为“启惑者”。不仅如此,教师也应从“个人奋斗式”转变为“团队协作式”,从“单打独斗式”转变为“群策群力式”。其次,作为“适应性主体”的学生,应从“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问题的提出者”,从“被动学习者”转变为“主动学习者,”从“向老师学习”转变为“与同学、老师共同学习”。按慕课的设计理念,学习者既是课程的接受者,也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创造者,教学者则是课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服务者。在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适应性主体”概念可以兼容和超越传统的“主体性”概念以及后来提出的“主体间性”概念,也包含了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其与情景的相互作用。“适应性主体”造就了教学系统的自组织、自适应、共同演化等“复杂性”。

(二)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逻辑转向

首先,是知识的情境化。知识的情境化是把知识还原到知识产生的具体情境或模拟情境,再现知识的产生过程,便于学生的理解与掌握。第一,人物的具象化与平凡化。在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人物通常是英雄、伟人、专家、名人,其语言也通常是格言、警句;在现代,普通任务、平凡人物、真实可感的人物更具有吸引力、说服力。通过人物的具象化与平凡化塑造,将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融入其中,从而增加研究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提高思想政治理论的接受度与认可度。第二,情节的静态化与动态化。理论知识是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心。目前,在教学中,可以通过静态情节传达知识、方法、思维、情感与价值观,还要注意人物的展现,巧妙地设置悬念效果,展现知识的动态生成过程。如教师通过一个个设问来组织教学,引导故事的发展;通过情节的不断变化,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第三,场景的真实化与丰富化。借鉴慕课,把场景作为情景化的重要元素和手段,通过数字媒体技术制作视频,具体、真实的呈现事件的场景。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展现真实时空场景,还可以构建抽象概念的叙述空间,比如动画演示,把抽象的空间视觉化,使得深奥的概念和原理变得直观易懂;也可以把学习者带到实践教学基地,有效利用外景场景。

其次,是理论的精粹化。慕课视频课程被切割成10分钟左右甚至更小的“微课程”,这和学生注意力连续集中的时间相契合。《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 号)突出强调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强调进行研究生培养体制机制改革。时间的限制和学习方式、知识爆炸的时代背景,使得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再是完整、全面、系统的知识理论的讲授,而要注重理论的“精而有用”。因此,课堂上的理论学习只能是片段化的,是理论中精华的部分,而不是理论的全部内容。对理论精华部分的学习、理解与掌握,带动学生自动自发的学习理论的剩余部分,从而形成完整的理论架构,进而带动研究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更深一步的理论知识。

(三)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根基的价值转向

首先,以“教”为本转变为以“学”为本。以“教”为本的现行课堂教学模式强调的是教师的讲授,它反映出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绝对话语权。传统学生一般“出色地记住并分析别人的思想,但是却不能有效地形成自己的观点,在学业的高级阶段(包括生活中)需要有自己思想的地方就停滞不前了”。[5]而慕课的革命性在于强调一个“学”字,这样便肯定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权。这种由“授”到“学”的权利关系的转变,反映了“以学为本”的教学价值取向的逐步确立。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学”,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学习、重复学习、互动学习,增强学生对学习的独立认知、感受和领悟。

其次,以“知识”为本转变为以“能力”为本。学习的目的,不能止于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把知识转变化为思想、情感与价值观,最终形成能力。“知识是一种组织(Organization),并非一个结构(Structure)”,这是网络时代知识的组成样态。学习不仅是知识内化的个人性活动,而且是网络化、工具化、组织化的社会性活动,是建立在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基础上,强调知识、信息、行动、情感和智慧的协同与整合性活动,使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研究生不是一个知识化的单向度的人,而是一个知、情、意、行兼备的多向度的人。从知识课堂走向能力课堂,从形而上的应然性分析转向形而下的实然性分析,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转化为研究生的思想意识与价值观念,从而确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三、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方式创新

教学评价既是教学逻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教学过程良性循环的重要保障。研究生思维更加务实、追求更加直接,其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已基本形成,有些还具有一定的工作经历和社会阅历。因此,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方式不能拘泥于简单的、片面的标准,更应借鉴盛行的慕课进行创新。

首先,是教学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在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方面,应从领导和老师评价走向领导和老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慕课教学倡导“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中心作用和地位,而现在通行的各种教学评价主要是上级主管部门、高校领导、专家和同行的评价;学生评价较少,即使有,学生评价所占的比重也较少。而实际上,学生才是教学的关键对象,才是教育成效的践行者与检验者。教学评价主体的一元化很难对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在高等教育信息化和技术化的今天,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应结合慕课流行的时代背景,走向多元化。

其次,是教学评价重心的多样化。

目前通行的教学评价的重心在教师的“教”,着重在教师课堂上教学内容的组织、表达与讲授,注重教学内容的理论性、整体性和系统性。毫无疑问,教师的“教”应当是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但它不应是教学评价的唯一因素,也不是最重要的因素。第一,学生的“学”应是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目前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评价中,学生的“学”的评价处于次要地位甚至被忽略。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言“教是为了不教”,意在表明,教师授课的重心在于学生的“学”,在于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意识与学习精神、学会自我学习与终身学习的方法与能力。第二,教学效果也应是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目前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评价中,教学效果成为不太重要的因素。教学效果应该是教学的最终落脚点,依照有效教学理论,教学效果包含“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三个层面,从而扩展参评对象,实现全面评价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

最后,是教学评价内容的多维化。

第一,从“知识为王”走向知识与实践并重。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知识性课程,更是一门行为规范性课程和价值信仰性课程。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不仅仅是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教育,更是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规范、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的教育。第二,从“知识为王”走向知识与思维并重。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传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知识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研究生用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维方式认识和理解当前中国与世界。第三,从“显性效果为王”走向显性效果与隐性效果并重。在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中,显性效果虽然简单易得、快捷明显,但它是浅层次的、短暂的、次要的;隐性效果评价才是深层次的、长远的、主要的,如研究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立场、态度、情感与践行,这需要发展性评价、延缓性评价。

总之,在慕课时代语境下,教学情境出现了开放化、多元化与碎片化等新趋势,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需要教学主体的功能转向、教学内容的逻辑转向、教学根基的价值转向,教学评价也应走向教学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教学评价重心的多样化、教学评价内容的多维化,使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与最新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等体现“中国声音”的思想政治理论“进研究生之脑”,“入研究生之心”,“成研究生之行”。

[ 参 考 文 献 ]

[1] 本刊记者.全面高质量实施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访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司长杨光[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9):8.

[2] 强飙.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设计的思路与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1):119-121.

[3] 张国.教育专家批评高校教学方法陈旧[N].中国青年报, 2013-10-27.

[4]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瞿振元会长在 2013 高等教育国际论坛上的讲话摘要[EB/OL].(2013- 11- 03)[2013- 11- 09].http://www.hie.edu.cn.

[5] R.J.斯滕伯格.吴国宏,钱文,译.成功智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18.

[6] 朱平.试论批判性思维能力在高校教学中的培养[J].大学教育,2012(3):5.

[责任编辑:钟 岚]

猜你喜欢

慕课
基于慕课的高职公共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慕课结合传统教学对高校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
“慕课”浪潮下高校教学改革探讨
自媒体时代慕课对民办院校高等化学教学的意义与影响
浅谈在中学历史课程教学中慕课的应用
农业高校“慕课”建设研究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在慕课发展过程中的价值与服务的自我创新研究
浅谈职业院校慕课教学模式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