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探究性课题提高“少科院”活动质量

2017-02-13史振华

辽宁教育 2017年2期
关键词:探究性课题校园

◎史振华

立足探究性课题提高“少科院”活动质量

◎史振华

美籍华人教育管理学博士黄全愈在《孩子能不能搞探究》一文中说过:“在中国,一般的认识是,探究是属于高级科研人员的事,探究能力也非人人有之。独立探究,应待有丰厚的基础知识以后,并在探究能力逐渐完善后才能进行。而在美国,我们发现一个颇有启发的现象:即相信孩子具有同成人一样的独立探究的能力。”探究性课题是大面积提高少年儿童整体素养的基石,是能让孩子在探究活动中真正以小科学家的身份参与过程的培养方式。所以,我们需要培养孩子进行探究性活动,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发展。

一、选题层次化

(一)立足文本,感悟专题

“少科院”探究性课题首先定位在少年儿童熟悉的科学教材上。学校鼓励教师根据实情,确定探究课题,保证少年儿童探究活动的随机性。为此,我们可以用科学教材中没有探究完的内容,引发少年儿童独立实践、独立思维。例如,探究科学课中“蜗牛”时,少年儿童已经在课堂上对蜗牛的特征有了感性的认识,课后,学生需要明确调查蜗牛的生活习性、蜗牛的繁殖等,进一步认识蜗牛的生命本质。在探究之后,他们可以在课题的确定、探究的计划上进行反思,更加深入地思考如何选好专题。学生在以书本为基础的长周期专题行为任务活动中,真正感受专题探究的程序和乐趣,认识到探究科学专题要有一定的可行性、目的性,做到“心中有数”。

(二)走进校园,自选专题

校园是少年儿童学习的场所,其形形色色的植物、各种建筑标志都是孩子专题探究的好地方。少年儿童利用校园中的小专题,进行“少科院”探究活动,提高了自己将科学知识充分地运用到生活上的能力。校园专题探究的特点在于规模小、贴近少年儿童的生活实际。我们一般引导少年儿童先观察校园中的一事一物,找出其最值得探究的地方。如对校园中植物颜色的探究,学生就发现,同是一块地方,两棵树的树叶颜色就不一样。通过对比实验,我们得出,由于四周房屋挡住了太阳光的照射,因而树叶形成不同的颜色。

(三)回归生活,自立课题

通过对教材和校园专题的确定、实施,少年儿童已初步了解科学专题的可行性、目的性、科学性和新颖性。教师要鼓励少年儿童放亮眼睛,引发其独立思维,把在学校学到的专题探究方法用到大自然和生活中,让科学真正回归生活、指导生活。我们采用“任务驱动寻找某个领域的小专题”的原则,引导少年儿童发现探索,如自主留心观察生活中衣、食、住、行中的小专题,使他们做到有新意。有的少年儿童在妈妈淘米时发现有许多讲究的地方,就以“淘米也要讲科学”为专题探究,进行观察分析,最后写成科学小论文获得表彰。

(四)拓展领域,广泛探究

“少科院”探究性活动不仅是指科学探究内容,也包括社会调查性课题和心理探究课题。如我校“小博士”少年科学院全体小探究员走进社区,调查社区空巢老人的生活、心理等问题,引起社区人员的重视。红苹果探究组在充分调查基础上,确定了“提高空巢老人精神生活质量”的课题探究。小探究员们忙得不亦乐乎,有的定点谈心,有的为空巢老人打扫卫生,有的编排节目献给空巢老人,从各个方面丰富了社区空巢老人的精神生活。所以,“少科院”探究性课题的选取要真正从提高少年儿童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上考虑,从科学性课题拓宽到社会、心理等方面。

二、探究自主化

(一)全面培训,提高实效

一个好的探究课题形成后,少年儿童需要在有效的时间内去收集事实、整理事实,完成科学探究的任务。有的少年儿童在查阅资料时,没有一定的目的性,看到相关的资料就整页整页地抄,不会把资料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所以,对于如何让少年儿童进行有效性的探究,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教师要以专题探究全程化的服务来帮助少年儿童、引导少年儿童,使他们能够科学又全面地沉浸在专题探究的欢乐中。教师可以通过定时培训讲座,利用多媒体幻灯片的形式向少年儿童介绍专题探究的方法和途径等。

(二)自主探究,展示个性

在小组合作之前,每个儿童都闪耀着不同的思维火花。为此,我们引导少年儿童先对某一专题进行资料收集,让他们根据经验进行预测、猜想、探究。之后,大家把探究的结果带到课堂上来,交流、整理、重新建构。这样,每一个人的智慧、个性就得到充分彰显。

(三)自接伙伴,合作探究

我们采用灵活分组的方法,充分利用多元智能的个体结对探究伙伴,进行个性化探究。如少年儿童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愿搭配同学,组织好学习小组。在小组学习中,少年儿童注重发挥互帮互助的精神,有的善于收集资料,有的善于动手探究,有的善于反思记录,彼此资源共享,相得益彰。如少年儿童在探究专题“校园植物中的遗传和变异”时,各小组都通过调查、动手探究取得了相应的成果。在汇报时,有的图文并茂,有的用信息技术摄像、拍照,有的用科学小论文的形式,各种各样,精彩纷呈。

(四)自主交流,碰撞智慧

在“少科院”课题探究中,自主交流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如有的小探究员定期与同课题的人交流进展情况,互通信息,对于探究中发现的问题,共同寻求解决方法。不同课题的小探究员自主总结探究经验,借助“溧阳市广播小论坛”“校园科技小论文评比”“课题探究小报”“橱窗专栏”等交流探究成果,使能力得到大幅提高。

三、过程反思化

反思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是个体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自我监控,它能及时有效地发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不足,提高学习效率。少年儿童在课题探究中,要及时发现自己在专题探究中的得失,要学会反思。

(一)问题本

少年儿童在专题探究中遇到动态生成的问题,一时不能解决,就需要专门准备一本“问题本”,把这些动态生成的问题记录下来,课后交流反思。如少年儿童在探究专题《植物的遗传和变异》时,通过对金边黄杨和大叶黄杨的对比探究,提出了为什么金边黄杨四周的边会是金黄色的呢?少年儿童一时找不到答案,把这个问题记下来,课后收集资料,进行探究。

(二)信息本

少年儿童围绕专题探究内容进行收集资料,用摘抄小卡片的形式粘贴在本子上,成为信息本,等到专题探究时可以缩小查阅范围,资源共享,形成智慧。如探究金边黄杨的变异情况时,少年儿童收集到关于金边黄杨和大叶黄杨的信息,把信息本进行资源共享后,推敲出随着环境和基因的变化,金边黄杨是大叶黄杨的变种之一。事实上这也是科学探究的重要一步——收集事实。

(三)日记本

少年儿童采用循环日记的形式,把每天的专题探究发现和感悟记下来,不论多少,一个小组一人一天,直至课题探究结束。教师再通过各小组循环日记的自评分数,进行综合打分,促使少年儿童在专题探究时能够认真观察、认真分析,做到有感悟、有提高。需要指出的是,循环日记需要教师定时督导、定时批阅、定时交流,使之产生应有的效果。

四、评价激励化

实施“少科院”探究性课题不仅要落实探究过程,更要用评价来提高小探究员们不断探究的兴趣和热情,使评价成为探究活动不竭的动力和源泉。

(一)随机评价,水到渠成

我们经常以周为单位,用表格的形式(如××专题探究习惯评价表)让少年儿童对自己和伙伴在专题探究中的习惯进行评价,最后再由教师根据少年儿童的评定进行总评。每周,我校评出“专题探究小明星”,发放奖状,及时鼓励。学校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少年儿童在某一方面的学习习惯,做到有的放矢,使他们大步迈进专题探究的门槛。

(注:“★”表示优秀;“☆”表示良好;“”表示一般;“”期待进步。谁的★多,谁就是“专题探究小明星”。其优秀的作品、事迹可以挂在学校橱窗里展览,成为少科院评优、晋级的重要依据。)

(二)成就激励,不竭动力

在“少科院”探究性活动中,我们采用激励法来提高少年儿童的专题探究兴趣和动力,并用一、二级成就展示出来。一级成就,就是在专题探究中有记录、有发现,通过展示交流专题探究中的发现,鼓励其向更高层次发展。二级成就,少年儿童在专题探究中,有作品、有论文,真正能说明专题探究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对于少年儿童在专题探究时取得的一级和二级成就,我们采用阶段展示和期末评优相结合的方法,鼓励少年儿童不断前进。无形之中对少年儿童的鞭策和激励,对于全面提升专题探究的质量有着深远的意义。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阳市东升小学)

(责任编辑:杨宁)

猜你喜欢

探究性课题校园
浅析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探究性学习的“三要素”——以《重叠问题》的教学为例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历史开放探究性试题的解题技巧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