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色香味俱全的精神大餐
——品评原著2016版赣剧青阳腔《邯郸记》

2017-02-12

影剧新作 2017年2期
关键词:卢生赣剧邯郸

董 桓

色香味俱全的精神大餐
——品评原著2016版赣剧青阳腔《邯郸记》

董 桓

当前,我们正处于文化产业大繁荣的时代,当五花八门的新文化娱乐活动不断涌现,一个泛娱乐化的时代已经悄然到来,传统戏曲的生存面临极大的挑战和威胁,首当其冲的就是地方剧种和唱腔。为了拓展生存空间,这些地方戏曲自身在做着积极的努力,此次的原著2016版赣剧青阳腔《邯郸记》就是一个值得借鉴的成功典范。本剧讲述了吕洞宾为度化卢生,赠其一枕,使卢生在梦中经历大起大落后看破红尘的故事,其原著作者汤显祖就是江西人,编创团队中的导演徐春兰女士、刘安琪先生,音乐唱腔设计程烈清先生也是土生土长的江西“老表”,采用传统青阳腔艺术,由江西省赣剧团出演,为观众们献上了一道原汁原味的江西风味大餐,真可谓是“色”、“香”、“味”俱全。

先观其舞台的美“色”。《邯郸记》的故事主轴是讲“梦”,舞台上的表演乃“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本剧舞美设计紧抓这一内核,将整个舞台分别用台面挑高,加立隔墙的方式巧分为前、中、后三个部分,再把左、右、后三面封闭,将中部舞台化为一个巨大的“枕头”,前台从始至终摆放着“一桌两椅”,雪白的隔墙从裂缝处缓缓打开,就是别有洞天的后部舞台。这些布景虽然看似简单,实则浸润了设计者的苦思:前台为现实,纹丝不动的一桌两椅,时时刻刻提醒着观众,卢生其实从未离开酒馆;中台的“枕中”是演出的主要场地,有意设立丝线几缕,营造视线的隔阂效果,让观众产生浓浓“窥梦”之感;后部舞台随着隔墙的开闭,时显时隐,卢生的“美梦”与“噩梦”不断交替上演。种种这般匠心独运的巧思,将这一场“黄粱梦”深度化、层次化地展现了出来,让观者无不如坠梦中,如痴如醉。

再嗅其原著经典的沉“香”。本剧秉持只删不改的原则,将原著剧本三十回浓缩为十折,在唱词和曲牌方面也遵循汤翁原著,力求经典原汁原味的再现。汤显祖是明代杰出戏剧家,是江西临川人,他一生经历明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历经宦海沉浮后,在其人生晚期写出的《邯郸记》,是《玉茗堂四梦》的最后一梦,是自传色彩极浓的一梦,也是他本人看破红尘的一梦。本剧描摹出错综复杂的人生际遇,呈现了明末多元的社会处境,汤翁的一部《邯郸记》把人情世故都高谈尽,就是要你世上人梦回时内心自忖曰:噢,原来这功名利禄皆为虚妄。一片红尘,百年销尽罢了!这些对社会与人性的深刻洞见,跨越四百余年,仍然闪烁着熠熠光辉,历久弥香。

再来细品剧种音乐之妙“味”,它可分两种,皆回味无穷也。赣剧青阳腔作为江西戏曲极具代表性的特色唱腔,属于高腔体系,它是弋阳腔的流变腔体,形成于安徽青阳县,明末再传入江西后,渐渐转化为江西特色的地方唱腔并传承至今。因其曲调有皖南民歌优雅清丽、细腻动人的优点,擅于传情达意,又兼具弋阳腔的高亢悠扬,对宏大的武打场景表现力也毫不逊色。《邯郸记》中既包括关于帝王将相权利斗争的叙事唱段,又含有大量人物内心剖白的抒情唱段,青阳腔比昆腔多一分刚毅,比弋阳腔添一丝柔美,对本剧而言真是再适合不过的音乐载体。青阳腔《邯郸记》彰显出一加一大于二的艺术效果,此为本剧音乐的第一妙味。

本剧在音乐配器方面可谓第二妙味。此前,青阳腔伴奏文场乐器主要为赣胡、二胡、中胡、竹笛、大小唢呐、笙,武场乐器为大小锣、铙钹、板鼓、堂鼓等等。这次演奏中乐队全面升级,琵琶、扬琴、古筝、阮这四种民族弹拨乐器的加入,旋律穿插其间提亮了音色。高音笙、键盘笙、箫充实了管乐声部的线条旋律,更添柔美。最值得称道的是大提琴、低音贝斯、键盘这些西方乐器,润物无声沉在主旋律的下方,作为一个“打底”和“陪衬”的背景乐器出现,极大弥补了我国民族乐器缺少低音声部的缺憾,既丰富了音响效果的层次感,又不会喧宾夺主,让观众感觉到过重的西洋乐器痕迹。显然,这样一个编制繁杂的现代民族乐队,已经不能再像传统几个人的戏曲乐队一样,靠默契进行配合,乐队指挥也就应运而生。承担本剧的音乐设计的程烈清老师亲自上阵指挥,在接近三个小时的演奏中,引导着这个36人组成的乐队,将音乐化为一杯香醇浓烈的美酒奉献给每一位来宾,其中滋味之妙,言语难抵其一二。这不正是戏曲音乐现场的美妙之处吗?

在品尝完这道色香味俱全的大餐后,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赣剧《邯郸记》一剧并非是美玉无瑕。此剧一出场就扛着原著的大旗,虽说是只删不改,但像《邯郸记》这种旷世奇作,并不适合这种直接删掉原著三分之二篇幅的“大刀切”。清代冯梦龙评《邯郸记》“关目甚紧,吾无间然”;近代戏曲理论家吴梅则认为本剧“增一折不得,删一折不得,是谓《四梦》结构最佳之戏剧”。诚然,顾虑到演出时间、投资经费等现实因素的制约,三十回目删为十折也是一种无可奈何之举,但这种略显简单粗暴的处理手段对剧中人物的塑造产生了较大的危害,原本环环相扣的剧情也变得坑坑洼洼。因此,为了剧情的逻辑性和完整度,在尽量保持原貌的基础上,对剧本做出一定程度的修改似乎更为合适。

综观整部《邯郸记》,毫无疑问是一次传承传统戏曲文化的成功实践,其成功与不足都会成为宝贵的养料,反哺传统赣剧这颗参天古树,裨益老树再发新枝,生机盎然。

董 桓:江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生

责任编辑:范干忠

猜你喜欢

卢生赣剧邯郸
朋友当如是
邯郸在哪里?
地方戏曲进江西中小学校园的探索
时代更迭下的赣剧的发展和传播探究
赣剧情缘
地方戏曲艺术发展的一种实践——以江西鄱阳赣剧为例
卢生做梦
黄粱一梦
邯郸-电镀厂主非法排污获刑
三破邯郸梦 三出陇海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