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宝宝的读心术

2017-02-10王腊梅深圳大学心理与社会学院副教授编辑柳佳

父母必读 2017年2期
关键词:意图婴儿玩具

文┃王腊梅(深圳大学心理与社会学院副教授) 编辑┃柳佳

宝宝的读心术

文┃王腊梅(深圳大学心理与社会学院副教授) 编辑┃柳佳

宝宝可以“读懂”你的心吗?心理学家如何研究婴儿的“读心”能力?父母如何帮助宝宝提高“读心”能力?想知道的妈妈看过来……

我们俗称的“读心”能力,在发展心理学上指的是宝宝理解他人的注意、兴趣、知识、意图、愿望、想法等的能力。

你知道吗?

小宝宝就有惊人的“读心”能力!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一岁以内的小宝宝已经具备了惊人的“读心”能力。一起来看看宝宝“读心”能力的发展历程

有趣的视崖实验

宝宝的小经验:遇到不确定的事情,看妈妈表情!

发展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视崖实验:心理学家在两张桌子之间留有很大的空隙,悬空铺了一块透明玻璃板,下面的地上铺着跟两张桌子上一样的桌布,妈妈在对面让宝宝爬过来,但已经发展出深度视觉的婴儿会本能的对这个视觉悬崖有点担心。北佛罗里达大学的索斯(Sorce)等人率先发现,在这样不确定的情境中,当妈妈表现出高兴或者有兴趣的表情时,绝大多数宝宝会爬过去;而当妈妈表现出害怕或者生气的表情时,几乎没有宝宝爬过去。

2~3个月:我的眼神你懂的

会目光交互。注意观察的父母会发现,2~3个月的宝宝已经能够与你目光交互,进行类似对话式的互动,你们彼此是对方注意的焦点,宝宝能与你轮流交换眼神、表情、声音和嘴巴的动作。

4~5个月:你大声嚷嚷就是不高兴!

能从声音感受情绪。此时宝宝能区分你高兴和不高兴的表情,而且能从声音感受你的情绪。从4个月大开始,宝宝开始能理解你不同的情绪,当你用生气的声音说话时,宝宝有时会有皱眉的反应。这么大的宝宝本能地知道狗叫声是善意还是恶意,能理解经典音乐的高昂还是低沉的情绪。6

个月:我看你到底在看什么!

开始理解“注意”与“看”的关系。此时,宝宝开始会确认你的注意是不是在他身上,能发出声音主动吸引你的注意。他会跟随你注意的方向看过去,而且如果第一次看过去并没发现什么东西的话,还会看回来确认你的注意到底在哪里。

发展心理学上将宝宝的这种能力称为“共同注意”。宝宝一旦理解了“注意”这回事,会更多地看别人的眼睛,根据别人的注视方向调整自己的注意,还能对别人眼睛注视方向的转变做出反应呢。

注意和注视对大人来说是看似简单本能的事,但却是婴儿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事件,标志着他们开始理解心理活动“注意”与身体行为“看”之间的因果关系。

7个月:叫我名字,是让我注意呀!

此时,宝宝能明白别人叫自己的名字是为了引起自己的注意。

8个月:我的小手能引起别人的注意!

宝宝已经能够操弄别人的“注意”了。他学会了用手指指向一个东西来引导你的注意。当宝宝能够理解他人有目标、意图和注意状态的时候,他们就能够进入并引起别人的注意。

9个月:用眼睛告诉你,是那个玩具!

宝宝能开始发起“共同注意”,比如为了引起你对玩具的注意,他们会主动把眼睛从玩具看回大人,再看向玩具。这个阶段的宝宝知道你能分享他们的愉快情绪,会有意地看着你微笑来跟你分享他们的快乐。

此时会用眼睛交流的宝宝,在3岁左右时会表现出更强的社交能力呢。一项迈阿密大学凡赫克(Van Hecker)等人的研究发现,即使是在控制了婴儿的气质、认知和语言能力等因素之后,婴儿发起共同注意和对别人发起的共同注意做出反应的能力与他们30个月大时的社会交往能力显著相关。

10个月:能读表情,做出反应

10个月大的宝宝开始发展出另一项重要的本领:会看你的脸色,根据你的反应和情绪对陌生的人和情境做出反应。心理学上称为“社会参照”。

简单的说,就是宝宝刚到一个不熟悉的环境时,你警觉或焦虑的表情会成为孩子害怕和退缩的线索。即便是对于陌生人,宝宝也会根据你的面部表情作出不同反应呢!看!图中的宝宝正盯着妈妈的脸部表情,看得多认真!要知道,妈妈的表情可是他对陌生人态度的参照物呢!如果是你信任和感到舒服的朋友,宝宝更有可能表现出亲和行为;如果你不认识那个人而显得戒备,宝宝更容易表现出焦虑和害怕。10~12个月是宝宝发展社会参照的重要时期呢。

12个月:能理解对方意图,开始表达同情

到12个月大时,宝宝的“读心”能力发展到能理解简单指令如“不”“给我”等背后的意图并能根据你的意图做出反应。这个阶段的宝宝也会开始表达同情,主动靠近哭泣的婴儿或受伤的人,理解他们的伤心并表现出关心。最新的心理学研究也说明了这一点呢!

近年来,随着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发展心理学家常用眼动实验来考察宝宝的“读心”能力。对于还不能用语言完整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想法的婴儿来说,心理学家通过设计精良的实验装置——眼动仪,通过光学感应捕捉到宝宝眼睛注视的位置以及注视点运动的轨迹来追踪婴儿眼睛注视的焦点以及注视点移动的模式,能很好地了解宝宝的“读心”能力呢。如果宝宝理解视频材料中人物的注意和意图,会对这个人物的注视点或移动方向有自己的预期,宝宝就会“预期注视”那个“预期”的位置。而如果这个人物最终的行为跟宝宝预期中该人物的注意和意图不符合,宝宝就会表现出“违反预期”的注视模式,也就是会因为惊讶而比符合预期的情况下注视更长的时间。

心理学家通过眼动实验发现,6个月大的婴儿已经能够预测视频中人物动作的目标,到12个月大时婴儿就能够理解视频中人物行为的意图。

注意啦!

亲子互动,就能帮宝宝提高“读心”能力!

发展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婴儿期的“读心”能力可以显著预测宝宝幼儿期理解他人想法的能力,而理解他人的想法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认知能力,与儿童乃至成年时的社会交往和社会适应关系非常密切。

并且,发展心理学家还发现,宝宝的“读心”能力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很大关系,父母可以通过采取恰当的互动方式提高宝宝的“读心”能力。

约克大学的梅因斯(Meins)等人的纵向跟踪研究发现,在宝宝6个月大时,妈妈如果能够恰当地解说宝宝的心理状态或心理过程——也就是给不会说话的宝宝的行为“配音”式的解说时机恰当而且解读准确,那么宝宝在12个月大时对妈妈会有更安全的依恋,而且到3~4岁时,这些宝宝理解他人想法的能力会更强。重点在于,父母不仅是把婴儿当作必须满足其需求的小生物,而是要把他们当作有思想的个体,理解他们会做一些有意图的行为,并能正确解读他们的行为意图。

听起来好像有些难是吧?别担心,有专家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给出超详细的建议,父母在亲子互动时就能提高宝宝的“读心”能力呢。

这些专业建议,仔细读

● 常指出宝宝的心理状态,如宝宝的知识、想法、愿望和兴趣等。

比如,“宝宝知道这个是什么,这是一个球”“你以为它是一只小兔子吧,其实它是一块兔子形状的巧克力”。

● 常指出宝宝的心理过程。

比如,在宝宝注视着大熊猫玩具时说:“你还记得去动物园看过大熊猫吗?” “宝宝在回想那个吗?”

● 常指出宝宝的情绪状态。

比如,觉得烦了、不自在、兴奋等。

● 指出宝宝尝试操纵别人信念的行为。

比如,“你在开玩笑”“你在戏弄我”等。

● 可以替不会说话的宝宝说话,在跟宝宝说话时形成与宝宝对话的形式。

比如,“宝宝说,我对它不感兴趣,因为我已经有一个了。”“宝宝说,我现在知道它是什么了”。

请注意,

对宝宝的心理评论要恰当!

跟宝宝互动的时候,父母要格外注意的是,各种形式的对宝宝心理状态的评论要恰当,评论前一定要想想以下几个问题!

对宝宝心理状态的解读是否准确?

比如,妈妈说宝宝想要一个玩具,先仔细想想,宝宝的行为确实表现出了这一愿望吗?注意!别错误解读了宝宝的心理状态,比如,宝宝还在高兴地玩某个玩具的时候,妈妈却说宝宝不想玩那个玩具了。

对宝宝心理状态的评论是否能把宝宝当前的行为与过去或下一步类似的事情联系起来?

比如,指出过去或将来的某个事情,妈妈在宝宝玩长颈鹿玩偶的时候说:“你还记得去动物园看过长颈鹿吗?”但不要提那些与宝宝当前的活动没有明显的关系的事情,比如,妈妈在宝宝玩洋娃娃的时候说:“你还记得去动物园看过长颈鹿吗?”

如果评论发生在宝宝活动的间歇,你是否能指出宝宝下一步想做些什么?

比如,在宝宝没有特定目的四处张望时,父母可以说:“你想看图画书吗?”千万不要在宝宝正高兴地做某件事或表现出喜欢某个玩具的时候,父母去打断宝宝,问宝宝下一步想做些什么,或者问宝宝是否想要玩其他玩具或进行其他活动。

对宝宝的心理评论指向清晰吗?

比如,宝宝一直看着玩具箱,妈妈可以说:“你喜欢玩具箱里那个长耳朵的小兔子吗?”不要说一些指向不明确的话,比如,“你喜欢那个吗?”指的物体或活动并不明确。

总而言之,宝宝“读心术”的发展需要父母的帮助,尤其是父母恰当的、与心理和情绪相关的语言输入非常重要。宝宝爱听父母的声音,用温柔的声音慢慢说话,能让宝宝放松和平静。谈论你们一起正在做的事,说话的时候指着你提到的东西。和宝宝一起读书,并描述画面中的事物,指着画面中的物体说出名字。这些日常的行为细节不仅有利于宝宝学会理解他人和自己的想法,也有利于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

猜你喜欢

意图婴儿玩具
原始意图、对抗主义和非解释主义
艺术家婴儿推车
陆游诗写意图(国画)
制定法解释与立法意图的反事实检验
平衡玩具
丢失的玩具
纵向发展 应对“婴儿潮”
小小玩具,大大乐趣
婴儿为何会发笑?
婴儿的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