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记者在社交媒体中的职业角色分析

2017-02-09何国胜

新媒体研究 2016年23期
关键词:社交媒体微博

何国胜

摘 要 新闻记者是社会船头的瞭望者,在整个社会系统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传统媒体时代,记者充当着新闻事件的记录者、新闻采写者和舆论把控者等重要角色,但随着社交媒体等新媒体的发展,记者的职业角色发生了一定的改变。文章运用内容分析法,通过对记者微博的内容分析,发现在社交媒体中记者的职业角色发生了这样的变化:从新闻事件的记录者到新闻事件的参与者;从新闻采写者到消息的把关人;从舆论的把控者到舆论引导者。

关键词 社交媒体;记者角色;微博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6)23-0131-03

1 研究背景

随着新媒体技术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社交媒体出现并快速发展壮大,我们的生活进入了一个“微”时代中,社交媒体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既是人们进行社交活动的主要线上场所,又是人们获取和发布信息的主要渠道。在传统媒体时代记者作为信息的主要发布者,充当着一种客观第三方传递者的角色。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壮大和影响力的增强,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可“说话”,在这样的一种传媒环境下,传统的记者角色发生了哪些变化呢?这正是本文想要探求的问题,也是本文的研究背景。

2 社交媒体之微博

微博的出现使得信息的传播进入一个“微传播时代”。微博内容短小,之前文字限制在140字以内,言简意赅,使人在最少的文字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如今微博已放开140字的文字限制,但大多数微博依然采取“微内容”传播,将更多的内容用链接的方式呈现出来。微博的传播也是一种即时传播,即社交媒体信息的“零时间”传播,它克服了传统媒体出版或播出的固定周期。同时它也是一种碎片化传播,在互联网时代,人们阅读新闻信息不像传统媒体时代一样,有一段相对固定且较长的阅读时间,而是利用间隙时间随时进行阅读,是一种碎片化的阅读和信息获取方式。而且随着手机微博的普及,微博的传播显得更加“微型化”和“碎片化”。

微博具有传播功能、导向功能、监督功能和搜索引擎等功能。根据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国内的社交应用市场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各类信息汇聚的综合社交类应用,如QQ空间、微博等;另一类则是相对细分、专业、小众的垂直类社交应用,如图片/视频社交、社区社交、婚恋/交友社交、职场社交等。在综合社交领域,典型应用主要有QQ空间、微博,网民使用率分别为65.1%、33.5%。很多人将微博当作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包括新闻信息、生活类信息等,甚至有的人将微博内容作为一种行为参考,通过拟态环境寻找行为依据。可以说,微博的出现使人们进入了一个“微时代”。

3 记者的传统角色与社交媒体中记者角色的转变

为了得出在社交媒体中记者的角色与传统媒体时代中的角色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本文采取内容分析法,通过随机抽样方法,选取了《南方周末》著名时政记者褚朝新的54篇微博为样本,对其微博内容进行分析。褚朝新为《南方周末》著名时政调查记者,现微博粉丝两万七千多人,属于大V级博主,入职《南方周末》以来,深耕时政领域,撰写了大量高水平的时政调查报道,许多报道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从而得到很多微博用户的关注。

通过对样本微博的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

3.1 话题以新闻类内容为主,延续了新闻制作者和传播者角色

在对样本微博进行整理分析后发现,记者微博话题中大部分是新闻类内容,在本文样本中此类话题占据了话题总数的61.11%(见表1),可见在社交媒体中记者在很大程度上延续了新闻制作者和传播者角色。

3.2 从新闻事件的记录者到参与者

在传统媒体时代,记者被要求做客观的第三方,客观真实地记录新闻事件,不得以任何方式参与到新闻事件当中,对于新闻事件的报道,要原汁原味地呈现给公众,让受众用自己的价值观去判断、评论。而在社交媒体中记者的这种角色却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记者不仅是新闻事件的记录者同时也是新闻事件的参与者,在社交媒体中记者参与新闻事件的主要方式为评论和转载。

以往的记者只允许采写、发布新闻,但不允许在发布新闻的同时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评论,而在社交媒体中记者一般都会对新闻事件进行评论和发表看法。在褚朝新54条样本微博中64.81%的新闻都是转载新闻(见表2),转载本身就是一种主动参与的表现,而他在转载的同时会加上自己对此新闻的看法和评论,这同传统媒体时代记者线性的传播方式有了很大的区别,它更多地体现了社交媒体中记者的主动参与性和与受众的互动性。

此外这一点还体现在他们对同行间的声援,记者是一个具有一定危险性的职业,在采访过程中可能会受到他人的人身攻击,或者是进行言语攻击、损害名誉等行为的出现。而微博的出现使得这些问题更容易被披露,记者同行会在第一时间在社交媒体上给予声援。在褚朝新的微博中也有类似的声援同行的微博,比如中青报记者曹林在2016年3月2日14时42分发了一条题为:“曹林|我准备起诉几个公号并索赔百万”,作为同行的褚朝新在14时43分转载了这条微博,且加了一句“支持曹林!”。

根据戈夫曼的戏剧理论,人们为了表演,可能会区分出前台和后台。在前台,人们呈现的是能被他人和社会所接受的形象。后台是相对于前台而言的,是为前台表演做准备、掩饰在前台不能表演的东西的场合,人们会把他人和社会不能或难以接受的形象隐匿在后台。我们可以将记者在传统媒体中所表现出的绝对的“第三者”角色理解为其“前台表演”,这是他受到媒体的要求和职业规范所约束的表现,也是受众和社会所普遍接受的形象。那么记者在社交媒体中的表现,我们可以理解为其“后台表演”。他在微博这个“后台”上可以不遵循传统媒体所要求的“客观中立”规则,通过不同的方式参与到新闻事件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评论即在前台不能“表演”的东西。

在样本微博中,记者所转载的微博都会加上自己的评论和看法,而且这种评论带有明显的倾向性。此外,记者的一些原创微博中,较之于传统媒体他更多提及的是一些负面新闻和较敏感话题。如他在2016年9月13日发的一条微博:“下午4点多,河南省平顶山中级人民法院,穿制服的工作人员当着办事群众的面在工作场合嗑瓜子。这么公开,一点不避讳,不太好吧?”并配了相应的图片;9月8日的一条微博:“航道局跑到酒店搞礼仪培训,你们有没有觉得怪怪的?门口看了下,里面正准备讲公务员行为规范和礼仪,这些不是公务员日常在单位该学的,需要跑到酒店培训?”并艾特了广州市纪委官微“廉洁广州”。这些行为都是记者不会在“前台”——现实媒体中表现出来的,而在“后台”——微博等社交媒体中更容易表现出来。

3.3 从新闻采写者到消息的把关人

在传统媒体时代记者的主要责任是采写新闻、发布新闻,我们在报纸上或广播电视上所看到的新闻几乎都是记者去一线采写再通过媒体发布出来的。而在微博等社交媒体中记者更多地扮演了“把关人”的角色,记者的主要精力放在“选择”新闻上而不是“生产”新闻上。

虽然在传统媒体中,记者也扮演着一定的“把关人”角色,可以有选择地采写新闻,但这种选择会受到所在媒体报道方针和定位的制约。但在社交媒体中,记者选择新闻的主动性更强,可选范围和类型更宽更多,而且选择新闻的概率大于生产新闻的概率。这一点我们通过本文的样本微博中新闻类微博类型的数量可以看出,其中转载他人的或媒体的微博占了很大一部分(64.81%)(见表2)。而这些新闻并非简单的“转发”,而是记者在自己价值判断和专业素养的辨别后进行的“二次加工和传播”,让新闻更加具有深度和广度。

20世纪50年代,传播学者怀特将“把关人”这一概念引进新闻研究领域,怀特认为,新闻媒介的报道活动不是“有闻必录”,而是对众多的新闻素材进行取舍选择和加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播媒介形成一道关口,通过这个关口传达给受众的新闻或信息只是少数。传统媒体中记者的把关只是整个把关过程中一部分,记者可以选择采写什么新闻,但最终这篇新闻能否被传播出去还取决于编辑的把关。

而在社交媒体中记者的把关角色进一步扩大,记者集选择和发布权于一身,在把关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在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的把关角色虽然被不断弱化,但在信息泛滥的时代则更需要“把关”,因而记者在社交媒体中所充当的“把关人”角色显得更为重要。他可以凭借自己专业知识和较高的媒介素养过滤掉一些虚假和低俗的信息,将真实、有意义的信息呈现给受众。

3.4 从舆论的把控者到舆论引导者

在传统的媒介环境中,受众缺乏发声渠道,社会舆论主要把控在媒体和记者手中。他们在媒体上的公开言论可以对社会舆论产生很大的影响,有时甚至会影响司法审判。但在新媒体时代,尤其在社交媒体中,人人都可发声,人人都有“话筒”。新媒体以其“去中心化”的特点,不断消解传统媒体的“绝对权威”,使得传播权利“全民化”①。再加上“网络匿名性”,网民可以在网络随时随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而这些意见和看法汇合起来就形成了“网络舆论”,“网络舆论”对于社会和个人的影响力不亚于传统媒体的影响力,有时甚至对某些事件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比如在邓玉娇案中就可见一斑,网民称其为“网络舆论的胜利”。

所以说在当前的媒介环境尤其在社交媒体中记者不再一手把控舆论,而是对舆论进行理性的引导。我国年龄低、文化程度低、社会地位低的“三低”网民结构和网络匿名性决定了我国的网络舆论很容易走向偏激,产生我们所无法预想的影响,这时候就需要有人来理性地引导舆论。记者具有一定的专业素养和较强的辨别力,在面对一些偏激的网络舆论时可以理性和冷静对待,然后再通过发微博等方式利用社交媒体来引导舆论,发挥其意见领袖的影响力,对自己的粉丝产生影响,引导他们走向理性和客观。意见领袖对粉丝的信息传播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类似于人际传播,相比于传统的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因为具有较强的互动性因而会产生更好的传播效果,更容易引导舆论。

4 结束语

社交媒体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已成既定的事实,越来越多的记者开通个人微博记录生活和扩大个人的影响力。记者在传统媒体中社交媒体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既有继承又有创新。从很大程度上说这是一种进步:传播渠道变多、平台扩宽,允许多种意见的碰撞和交流,使得新闻更接近事实的真相,也使得公众意见的表达更趋于理性和客观。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社交媒体在给记者角色带来许多的便利的同时也有不少的挑战:把关需要更高的职业素养和知识修养;评论新闻事件需要更新更好的角度;引导舆论需要更理智更冷静的头脑。一旦这些意见领袖走向偏激,那么后果将是可怕的,所以记者在享受社交媒体赋予他们的“权利”时,也要对社会、公众负责。

注释

①王震.浅析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记者角色的转变,传播与版权,2015(12).

参考文献

[1]曹博林.社交媒体:概念、发展历程、特征与未来——兼谈当下对社交媒体认识的模糊之处[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3):65-69.

[2]孙明伟.社交媒体与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相关性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4.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31.

[4]刘栋.新媒体环境下的记者角色思考[J].新闻研究,2014(7):44-46.

[5]韩雪洁.当前媒体记者的角色定位[J].劳动保障世界,2014(7):59-61.

[6]侯洋.社交媒体的传播研究[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2015.

[7]李娟.职业记者在微博使用中的自我呈现——基于新浪微博加V记者的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2.

猜你喜欢

社交媒体微博
传统媒体所办新媒体的传播特性分析
社交媒体视域下弱势群体舆情表达研究
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在线社交变迁及动因分析
基于社交媒体的广告学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985工程”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的调查与分析
“双微时代”的危机传播趋势和影响因素研究
事实与流言的博弈
关于高中语文教学中微博的有效运用思考
神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