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粮食行业转型升级路径探究

2017-02-07侯立军

中国粮食经济 2017年8期
关键词:流通粮食物流

文/侯立军

新时期粮食行业转型升级路径探究

文/侯立军

编者按:日前,国家粮食局决定在全行业开展“深化改革、转型发展”大讨论活动,从本期起,本刊开设本栏目,敬请关注,欢迎赐稿。

粮食行业转型升级是我国粮食行业有效应对国际粮食市场竞争、提升粮食流通质量和效益、实现行业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时期,如何实现粮食行业的转型升级,是一个需要引起关注并值得深思的问题。

截止到2015年,我国粮食生产已实现“十二连增”,2016年的粮食产量虽然比上年有所下滑,但仍是历史上第二个高产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较高水平,库存充足,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当前我国粮食行业仍面临着国际市场竞争的严峻挑战,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市场运行多重矛盾交织、新老问题叠加,部分粮食品种阶段性供过于求的现象并未得到根本好转,粮食的高库存、供需结构的不匹配、较高的物流成本、相对滞后的粮食流通设施建设、整体较弱的粮食加工创新能力、不够优化的行业组织结构等,严重制约着粮食流通运行效率的提高和粮食行业的改革发展,迫切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那么,在供给侧结构性改的新时期,如何破解粮食行业结构性、体制性矛盾,促进粮食流通效率的提高,构筑高层次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或者说,选择什么样的路径来实现粮食行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结合当前我国粮食行业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改革和完善粮食收购制度,矫正和理顺粮食价格形成机制

粮食收购制度直接影响着市场在粮食资源配置中基础作用的发挥,决定着整个粮食流通链的运转是否通畅,同时也关系到粮食生产发展的可持续程度。收购制度不改革,生产者生产的粮食“照单全收”,生产者自然就不会有优化种植结构,提高粮食品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粮食收购制度改革的重头戏又是粮食收购价格,价格是引导粮食生产、调节粮食供求的最直接、最管用的信号。政府运用价格杠杆对粮食市场进行调控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因为粮食是特殊重要的商品,粮食市场的稳定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努力避免短期调控措施长期化,要优化政府调控的取向和办法,依据粮食市场供求变化,增大粮食价格政策的调节弹性,让价格回归市场,引导粮食生产者按照需求调整种植结构,合理安排生产。目前在玉米收购中采取的“市场定价、价补分离”就是矫正和理顺粮价形成机制的一种积极、有效的举措,从实施效果看,对优化种植结构起到了良好的推进作用,可结合国内外粮食市场供求的实际情况适度向其他粮食品种推广,逐步理顺粮食价格,提升我国粮食商品的竞争力。改革和完善粮食收购制度,还应注意发展多元化粮食市场购销主体,推动形成多元主体积极参与收购的粮食流通新格局。

二、积极打造现代化的粮食物流体系

建设粮食物流体系是粮食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补短板”的重要内容构成。打造现代化的粮食物流体系,就是通过加快建设先进的粮食物流设施,采取高效的粮食物流运作方式和科学的管理方法,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来优化粮食物流各环节的运行,实现粮食物流各环节的无缝化衔接,以降低粮食物流成本,提高粮食流通效率,保障粮食供给和粮食安全。一是进一步优化仓储设施布局,合理确定库存结构,加快储粮技术开发,形成符合国情、粮情和有竞争力的现代粮食仓储体系。包括:促进传统“仓储管理”转向“现代经营粮库”,传统“常规储粮技术”转向“绿色生态储粮技术”,传统“四无粮仓”转向现代“4G型粮库”。二是通过量化分析并综合考虑相关因素确定合理的粮食储备规模,构筑确保粮食安全和成本优化的粮食储备体系。三是重视粮食运输技术研究、引进和应用,打造“包、散、集装箱”结合、“公、铁、水”分流、各种运输方式共存互补的现代粮食综合运输体系。四是完善粮食应急预案,健全工作机制,强化统筹协调,建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备、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粮食应急供应体系。五是加快信息化建设,加强粮食物流各环节的衔接与协调,建设灵活、高效的粮食物流服务体系。六是加强对粮食物流的管理,建立新型的粮食物流组织结构模式,努力提高粮食物流的管理水平。

三、加大粮食加工技术与产品创新力度

加快技术与产品创新,提升粮食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水平,延长粮食产业链,拓展粮食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的市场空间,从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角度看,既是满足多元化需求、提高资源利用率的重要路径,也是去库存、调结构的现实需要。粮食加工技术创新应以加工技术的高新化、生产规模的大型化、资源利用的精准化、食品生产的营养化和安全化作为战略重点,促进加工业转型升级,降低生产成本,增强自主创新开发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加工技术创新对实现粮油产品市场多样化、优质化、绿色化、营养化、安全化和方便化,优化粮油产品结构起着重要作用。国际上,稻米可被加工成几十种产品,增值程度是其原料价值的十几倍至几十倍,有的甚至可达几百倍。稻谷副产品米糠有近百种食用和工业用产品,最高附加值可提高60倍;稻壳可增值3倍;碎米附加值可增值5倍;稻谷胚芽可增值10倍。小麦加工仅麸皮的综合利用就能使其增值5~10倍。市场空间十分广阔。政府有关部门可根据我国粮食加工业的现实状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通过特殊的政策引导,激励粮食行业、企业抓住国家产业升级的契机,加快技术与产品创新的步伐,促进粮食加工环节的提质增效,用工业化的思维推动粮食深加工的健康发展。

四、努力完善现行粮食储备体系

一是加强与生产环节的互动,有效控制增量。在目前粮食库存量过大、销售困难、进口粮价格较低的情况下,可通过特殊地块休耕减少产量来减轻政策性粮食收储压力,同时也有利于土壤条件的改善。二是探索以销定储的模式,鼓励地方储备企业收购优质粮食,以有效降低储备粮轮换新陈差价,减轻财政负担。三是发展“储加结合”模式,盘活粮食储备。鼓励粮食加工企业采购国内存粮进行深度加工转化,以加工产业引领和带动收、储、销、出口整个产业链的联动;实行动态储备,通过与下游加工企业结合等方式,将部分储备粮定向销售给加工企业。可将常年储备量20%~3 0%的粮食始终保持在动态、有序的轮换之中,进一步盘活粮食储备。四是适当调整粮食储存周期。根据不同粮食品种、品质,精确确定粮食储备周期,对于优质粮食,因其对储存条件要求高,不利于长时间储存,可适当缩短其储存周期,而不受政策性储备粮储存期一般为3年的时间限制。五是地方储备粮与中央储备粮在功能定位、品种结构、地域布局上应相互衔接和补充。地方储备应以成品粮为主,确保区域市场稳定,增强调控的整体合力。而中央储备应以原粮为主,适当储备些成品粮。中央储备粮和地方储备粮在区域库点设置上也需进行必要的调整,避免功能相似的库点因地域上的重复设置形成不必要的竞争。

五、着力提升粮食流通社会化服务水平

增强粮食流通社会化服务能力,是粮食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粮食行业提质进档、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快推进以粮食收储和加工企业为主体,集收购、储存、烘干、加工、销售、质量检测、信息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种粮大户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服务。二是建立健全规范的粮油加工、物流配送渠道,将质量安全的粮油产品及时送达消费者手中。三是加强粮食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提升粮食流通质量安全监管能力。特别是粮食收购市场化改革、多元主体参与粮食经营的条件下,加强对粮食流通各环节质量安全监管显得尤为重要。四是提升粮食市场信息服务水平。利用媒体平台及时发布粮食市场供求、品种、价格等信息,准确释放市场信号,给予粮食生产者、经营者以正面引导,充分发挥市场信息在促进粮食生产、保障粮食供应和服务宏观调控方面的重要作用。

六、不断优化粮食行业组织结构

高效的组织结构是实现粮食流通转型升级的有效保证,也是国家和区域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优化粮食行业组织结构,就是要在“精简、灵活、高效”的原则下,搞好责任划分,确定职能归属,构筑适应市场经济和自如应对环境威胁的粮食行业组织结构新模式。

(一)从提升竞争力的角度,对目前“小而散”的粮食收储企业、加工企业进行必要的重组整合,组建专业性龙头企业,适度提高集中度以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尤其是要重视和加强粮食主产区一线收纳库的建设,以有效掌控粮源,发挥流通主渠道的作用。

(二)中央储备和地方储备应进一步明确各自的功能定位和责任划分,调整库点布局和品种范围,以免形成不必要的竞争和对市场的逆向调节。

(三)打破按行政区划设置粮食经营机构的做法,按生产和流通的实际需要组建跨区域的全产业链模式的综合性企业集团,促进粮食“产购储加销”一体化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拓宽粮食企业经营的发展空间。

(四)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设置应保持相对稳定,不应以精简机构和人员的名义随意撤并。尤其是主产区县级粮食部门,担负着掌握粮源的重大责任,更应给予充分重视,否则,将会造成对粮食流通掌控能力的严重削弱,进而影响粮食安全。

(五)努力打造“互联网+粮食”的新型经营业态,鼓励粮食企业创新经营方式,加强“线上线下”融合的电商平台建设,进一步拓宽粮食营销渠道,提高粮食供给效率。

(六)积极探索发展网络型、管道化粮食企业组织模式,形成战略联盟,以利于加快信息的传递和反馈,降低成本,提高粮食企业运行效率。

七、进一步提升粮食行业人员素质

优化人员结构,提升员工素质是粮食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补短板”的关键所在,也是粮食流通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现代粮食流通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系统,粮食行业员工自身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对流通绩效产生直接影响。提升粮食行业人员素质,就是通过实施人才兴粮工程,创新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通过出台相关政策,营造良好的行业环境,吸引更多人才投身粮食行业。一是通过增强粮食行业综合实力,奠定人才兴粮的物质基础,提高粮食行业对各类人才的吸引力。二是加强行业人员培养和使用,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大力培养粮食物流、质量检测、粮油机械、食品生产、信息工程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加快形成和完善粮食行业技能人才培养机制,积极探索粮食行业技能人才培养新途径。三是完善人才引进动态机制,健全人才评价激励机制。依据现代粮食流通发展需要,特别要注意引进能够突破粮食行业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开发粮油产品高新技术、带动产业发展的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加强人才的激励考评,建立和完善符合粮食行业特点和粮食企业实际情况的业务考核和奖惩机制。四是构筑粮食行业人才分类管理体系,进一步优化人才层次结构。

(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

猜你喜欢

流通粮食物流
珍惜粮食
富“鳜”逼人!标鳜最高38元/斤,订单去到39元/斤,流通商疯狂抢订!这条鱼成“抢手货”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圣物的流通——蕃尼古道上的尼泊尔鎏金铜佛流通考察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我的粮食梦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企业该怎么选择物流
“流通空间”的中西方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