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脚比路长

2017-02-06郭埔嘉

青年时代 2017年1期
关键词:文化传承中华文化

郭埔嘉

摘 要:本文作者因读到《回乡偶书》中的句子勾起了一件汉服的往事,进而引发了作者对中国文化传承的思考。

关键词:回乡偶书;中华文化;文化传承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偶然间,再读到这《回乡偶书》中的句子,断章取义也罢,竟是有些惆怅。抿一口清茶,走至窗前。藏青色的天幕中只挂着几颗黯淡的疏星,还有一轮被枝叶掩映着的淡月,藏在云后,隐隐约约。

思绪流转,仿佛,又见三年前的自己。

“再也不要穿出来了,再也不要……”逃回家的我,近乎发泄般扯下了身上的衣裳——我攒了大半年,好不容易说服父母买的,我的第一件汉服。关上房门,方才所有佯装的坚强都在顷刻间消失殆尽,泪水夺眶而出。

“你是哪国人啊,韩国的还是日本的?”“这是在作秀吧,现在的小姑娘为了搏眼球可真是不择手段!”质疑,不屑,路人的话语一直在我耳畔回响。走在大街上的我仿佛是一个怪物,被审视着、拷问着。我听见内心最后一道屏障开始冰裂的脆响,一声,又一声,敲击着本就脆弱的神经末梢。“那明明是我们自己的服饰,为什么大家都不认识?我是汉族人,穿汉服又有什么错,他們为什么这样说!”愤怒、不解、委屈、伤心,似一场暴风雪,席卷了我的整个世界。难道要真的要放弃吗?曾经那个踌躇满志说地要将中华文化推向世界的自己去了哪里?一直以来的梦,真的要屈服在几个眼神、几句话之下吗?我不甘心。

敛去内心的五味杂陈,拾起皱成一团的襦裙,细细理平褶子。我望向窗外邈远的苍穹,一只飞鸟正过云间。正因相见不相识,复兴才有意义,不是吗?或许于我而言,让汉服有朝一日不再被笑问从何处来,就是所谓的初心吧。

三年春秋轮转,不被理解的郁闷和收到赞扬的的欣喜交织成路。一路上,我成长,也学会了担当,也逐渐意识到,中华民族需要复兴的,绝非是一件衣服而已。

当科技城在明皇宫的遗址上建成,当人们西装革履享用西餐已成为时尚,当青少年说着流利的英语却总是提笔忘字。经济的快速发展的同时,是否也有什么在悄然逝去?当我们的文化遗产一次次的被某国抢先申报,当婉转咿呀的戏曲成了老年人的专属,当蜀绣大师因找不到继承者而痛哭流涕,传统文化的警笛已在长鸣,传承是我们每个中华儿女的责任。

切莫待到所有的美好都逝去,才怀念不曾珍惜过的流云。

所幸,每个时代都有着一群人,矢志不渝地担当起了传承的重任。已九十高龄的叶嘉莹,将生命写成了三尺讲台上的一首诗,她似清风,吹走当下的浮躁,携来弥足珍贵的诗意;只因一句承诺,便只身赴敦煌的“敦煌女儿”樊诗锦,将中国大半个世纪的学术理想和文化担当留在了大漠深处,她似胡杨,在恶劣中倔强生长,书写了一个知识分子无悔的人生;又如余青峰、梁金生……这一个个熟悉或陌生的名字的主人,他们或是正当年华,或是垂垂老矣,都坚定的走在文化传承的路上,风雨兼程,在所不惜。

而我,在那个蝉鸣不绝的仲夏,以一件汉服为契机,也走上了文化传承的漫漫长路。像是一滴水,汇入奔腾的溪流,或选择奔向浩瀚的大海,或选择栖息于某片干涸的土地。虽然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万亿分之一,但我相信,或许正是因为我的存在,又一棵小草得到了滋润,重焕生机。所以我坚持,这是我的初心,更是我的责任。

诚然,复兴传承并非易事,正如将熄的柴堆,一人拾柴无法给予它新的光明。而西风实力强劲,若无众人的坚守,那火星恐怕会消失的更快。可星星之火,尚可以燎原,何况是曾燃遍了整个世界的火种。众人拾柴火焰高,只要我们心系传统,万众一心,又何惧文化传承之路难行?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道阻且长,索性就以信念为剑,披荆斩棘;山高路远,不妨就以担当为己任,自豪而骄傲地踏上征程。

茶已凉,香气仍萦绕于舌尖,我的惆怅似乌云般消散。

再抬眸时,只见一轮明月高悬,正将清辉布满人间。

猜你喜欢

文化传承中华文化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华侨图书馆将建海外漂流站 让中华文化传播海外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中华文化反思
谈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的几点启示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
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