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流浪汉小说的文学地位

2017-02-06王慧雨

青年时代 2017年1期
关键词:历史背景

王慧雨

摘 要:流浪汉小说是以描述城市底层人民生活为中心的小说形式,文本幽默风趣,简洁流畅,深入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本文主要就流浪汉小说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文学地位进行分析。

关键词:流浪汉小说;历史背景;文学地位

十六世纪在西班牙文学领域开始流行流浪汉小说,这些小说大多是以流浪汉的角度来叙述社会上的一些不公平的社会现象。此类小说多数选用了社会中的流浪汉的各种悲惨的遭遇,充分体现出了当时社会中存在的一些不良风气,描写了城市中下层阶级人们的生活现象。当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小赖子》、《古斯曼·德·阿尔法拉切》、《流浪女胡斯蒂娜》、《骗子外传》等等。流浪汉类的小说文学风靡一时,对后来的欧洲文学甚至是世界文学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流浪汉小说产生的历史背景

十五世纪西班牙一族突然强盛起来,成为海上霸主,他们向其他各国侵略,打下了不少的殖民地。可惜西班牙民族的崛起却仅仅是昙花一现,到了十六世纪中期就逐渐衰落。平民百姓的生活一落千丈,失业、破产使得社会上的闲散人员数量猛增,社会风气日益恶劣。这时候的西班牙正处于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交替时期,在这种历史氛围中,流浪汉小说营运而生。“流浪汉”一词最早产生于1525年,在文学领域并没有给它一个明确的定义,它也可以解释为“厨房伙计”。在文学上,“流浪汉”也成为投机取巧、不负责任、横行霸道的人的代名词。流浪汉文学类型小说的主人公与其它时代作品的主人公相比,在性格、身份、命运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差异。在此之前的欧洲各国的文学主要以骑士传奇和英雄人物为题材,大多描述出了主人公的优秀品质和卓越的技能,为了祖国的利益、为了爱情奋不顾身的去战斗的精神。而流浪汉小说里的主人公大多数是社会当中的下层人,他们大多是失业人员、破落户的孩子、没有固定职业或者低收入的人员。这种小说主人公在社会上的地位的不同,以及他们在复杂社会中形成的不同的性格特征,就形成了一系列的独特的任务形象。

二、流浪汉小数具有批判现实主义的社会意义

流浪汉小说的主人公经常处于流浪状态,这就为作者提供了更为广泛的小说场景,使得作者在不同的场景下对主人公形象进行各方面的塑造。流浪汉小说通常描述一连串相互毫无关联的故事情节,这些故事情节以主人公为线索串联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例如《唐·吉坷德》这部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乡绅,他痴迷于骑士小说,一直梦想自己是一名勇敢的骑士,他要惩恶扬善、铲除强暴。但是他自身又沒有那么强大,以至于后来出现了种种的窘态,成为众人的笑柄。但是此本小说以漫画和描述的形式向读者不断描述出了当时的社会状况,读者随着唐吉坷德这位游侠的足迹,也阅览了平原、深山和森林的自然风光,看到了当时贵族的城堡、贫穷的农村景象,接触到了公爵、地主、牧羊人等不同社会地位的人物。这一切都得益于流浪汉小说这种自由结构的形式。

三、流浪汉小说常用的艺术手法和风格特色

流浪汉小说大多是作者以流浪汉的身份向读者进行自身经历回顾的叙述,所以我们把这种类型的小说都成为自传体小说。这种讲述形式使得作品更加真实形象,更容易让读者接受和理解。另一方面作者借用作品中主人公的身份表明了自己对社会的态度,有利于作者隐蔽自己的真实感情,读者需要仔细斟酌才能明白读者的褒贬倾向。但是此种题材的小说不利的一方面是,只能利用主人公的角度描述他所见所闻,无法从旁观者的角度反映生活,使得社会描述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大多采用了补充的方法对小说进行更为全面的叙述。比如《小赖子》的第三章作者为了把那个酸侍刻画的更为丰满灵气,就让他自己叙述在家乡的经历和自己见到的“死要面子活受罪”的轶事。这就使得文章的内容更加灵气、生动。

流浪汉小说大多也采用了滑稽、幽默、讽刺的手段。这里面要数《小赖子》对此种手法运用的生动灵活。作者在作品中对教会和贵族进行了大胆的揭露和批判。但是作者有没有采用直接批判的手法,没有用到声色俱厉的言辞,他们只是采用较为含蓄和曲折、读者易于接受的一种幽默、讽刺的手段进行叙述。

流浪汉小说文学中也采用了夸张的手法,为文章的幽默和讽刺增添了力量。比如《小赖子》第二章中,描写了癞子跟教士为了偷吃面包在箱子上钻窟窿,一个奴隶地钻窟窿,一个努力地补窟窿。后来睡觉的时候癞子把钥匙含在口里,钥匙柄上有个管子,随着癞子的呼吸钥匙发出了蛇啸的声音,教士就开始打蛇。这样利用夸大的方式进行了描写,为小说增添了滑稽的色彩。

四、结语

总之,流浪汉小说文学大多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的方法,描述出了当时下层阶级的生活状况,以滑稽、讽刺的口吻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具有较强的批判主义和现实主义色彩,为后来的欧洲乃至世界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邵艳.论《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对传统流浪汉小说的发展[J].人才资源开发.2014(16).

[2] 杨经建.西方流浪汉小说与中国当代流浪汉小说之比较[J].社会科学.2004(05).

[3] 武月明.余音袅袅:试论流浪汉小说及其影响[J].外国文学研究.1998(03).

[4] 张民权.流浪汉小说简论[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04).

猜你喜欢

历史背景
新时代云南乡村绿色发展:历史背景·机遇条件·路径选择
张圆满:《祭侄文稿》——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精神文化产物
浅析拉萨关帝庙修建的历史背景
噶尔丹的圣树:今日祭奠崇拜的历史背景(英文)
卢梭的异化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浅析“营改增”背景及意义
人民代表会议的历史背景
烛武退兵逞辩舌 弱国终究无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