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铁里的冒险

2017-02-05张星海

方圆 2016年23期
关键词:索尼摄影多媒体

张星海

今年是我拍地铁的第十个年头了,我感觉已经到了该丢手的时候了。当我把这个多媒体短片拿出来时,心里满是忐忑。

在我开始这个专题时,我死活不会想到它会以一个4分钟短片的形式出现。那时,我天真地以为,将来也许可以出一本书。

我首次接触多媒体是在玛格南摄影师张乾琦的工作坊,当张乾琦放映他的New York Chinatown时,我确实被震住了(他当时放映的还只是一个初稿,并不是现在网上流传的定稿),原来一个专题最终可以做成这样!那时我就想,将来我自己的专题也要弄一个。没想到我自己做出来时已经是6年之后了。

《北京地铁剧场》正式制作是在去年,但音频的采集在两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因为要采集现场音,首先得有专业的设备,记得张乾琦用的是索尼的D50录音机,于是我也想买一台,结果到商店发现D50已经停产了,索尼出了替代的D100,贵了好多。于是寻找别的品牌,听说奥林巴斯的也不错,就弄了一台,自己感觉音质还行,唯一不好的是每次用前要充电,没有索尼的直接换5号电池来得方便。

买了,就开始录吧!于是每天都带着,结果录的都没法用,地铁里的风太大,声音都疵了。后来才明白要给录音机戴一个防风罩。

录得多了,我似乎发现了一个视觉世界之外的世界,一个声音的世界。嘈杂中竟也有那么多有意思的声音。原来我们的世界存在各种各样我以前没有注意的音符:车轮和铁轨摩擦的声音、车门关闭的声音、站台广播的声音、女人哭泣的声音、胖子打鼾的声音、诗人叫卖的声音……

音频积累得差不多了,我想加上之前选出的照片,多媒体短片不就成了。结果真正做起来问题真多,制作多媒体必须会使用剪辑软件,对音乐和节奏也应当有一定的把握,而我在这方面的储备几乎为零。

开弓没有回头箭。开始向朋友请教,攒钱换苹果笔记本,在苹果店跟老师一点点学iMovie。就这样边学边做,开始编一个几秒的,再跟着编一个半分钟的。感觉自己就是一个钟表匠,一个一个零件慢慢地打磨、组装。不好,拆了重来。

前前后后差不多折腾了大半年,才感觉一个“小房子”基本成型了。再去找朋友听,大家意见各不相同,也听不出个子丑寅卯,还是按照自己的感觉吧!

一个专题就是一个摄影师的孩子。作为作者,总希望能尽量完美,但在做的过程中你会发现完美是不可能的。在做这个短片前,我就想,片尾曲应当就是汪峰的《北京 北京》,这首曲子和我拍的内容太贴合了。但在微博上和其联系了多次,始终没有回音。想想也是,人家那么有名,干嘛理你!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多媒体几乎都是先选照片,再采集声音。所以片子中人物配的声音都不是他们自己的,是作者根据现场和回忆赋予他们的。

罗兰·巴特曾言:“和仿真的东西相反,在照片中,我永远也不能否认这个东西曾经在那里过。这中间存在着双重的互相关联着的肯定:一个是真实,一个是过去。”……“因此,摄影真谛的名字是‘这个存在过,或者还可以加上:这种存在是不能通融的。”

“这个存在过”,这是我们一直热爱纪实摄影的原因吧!短片中的每个画面都是真实的存在,这是不容置疑的。相机在我看来就是一把时空的剪刀,照片就是剪下的一个片段,我们的生活原本就这样。

但作为一个多媒体,我感觉这更像作者重建的一个现场,还原的一个现实。它距离原来的现实已经有了很大的距离,它和电影也许更像吧!毕竟,北京地铁4分钟里是不会发生这么多故事的!这4分钟只是个浓缩胶囊。

由于摄影必须借助真实的人和场景,所以,我本人对短片中所有的人都有一份歉意,这也是本片在最后首先要感谢所有被拍摄者的原因。

猜你喜欢

索尼摄影多媒体
借助多媒体探寻有效设问的“四度”
索尼VPL-VW878正式公布
多媒体在《机械制图》课中的应用
如此小却如此广索尼FE 12-24mmf/4 G
大三元的最后一员 索尼FE 16-35mmf/2.8 GM
多媒体达人炼成记
适切 适时 适度——说说语文课堂的多媒体使用
摄影42℃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