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白叶枯病强毒菌系Ⅴ型菌水稻新品种白丝占的选育及应用

2017-02-02成太辉汪聪颖刘焕城朱小源杨健源孔德全伍圣远曾列先

中国种业 2017年12期
关键词:叶枯病稻瘟病广东省

成太辉 汪聪颖 陈 深 刘焕城 朱小源 杨健源孔德全 伍圣远 曾列先

(1广州市番禺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广州 511450;2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广州 510640;3广东省植物保护新技术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640)

抗白叶枯病强毒菌系Ⅴ型菌水稻新品种白丝占的选育及应用

成太辉1汪聪颖2,3陈 深2,3刘焕城1朱小源2,3杨健源2,3孔德全1伍圣远2,3曾列先2,3

(1广州市番禺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广州 511450;2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广州 510640;3广东省植物保护新技术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640)

白丝占是利用含有抗白叶枯病强毒菌系Ⅴ型菌隐性基因xa5兼抗稻瘟病的品种白香占作父本,与广东省优质丰产地方品系番丰丝苗作母本杂交配组,选育而成的感温型常规稻品种。该品种抗白叶枯病强毒菌系Ⅴ型菌兼抗稻瘟病,晚造全生育期、产量与区域试验对照品种粤晶丝苗2号相当,米质达到省标优质3级,耐寒性中。适宜广东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特别适合珠江口以西,水稻白叶枯病强毒菌系Ⅴ型菌主要发病稻作区江门、阳江、茂名和湛江雷州半岛及广西沿海水稻白叶枯病Ⅴ型菌发病地区种植。

水稻;白丝占;选育;白叶枯病Ⅴ型菌;抗性

水稻白叶枯病(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是中国水稻生产上的重要病害,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害最经济而有效的措施[1-2]。20世纪80年代末,水稻白叶枯病的一个强毒菌系Ⅴ型菌在广东省出现,含Xa4基因主栽抗病品种乃至当时生产上种植的所有品种无一能抵抗该致病型。Ⅴ型菌加剧了白叶枯病在广东省的发展并向省外蔓延,粤西沿海稻区已上升为优势种群,对水稻生产威胁很大,选育抗病品种刻不容缓[3]。广东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与广州市番禺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合作,利用含抗白叶枯病强毒菌系Ⅴ型菌隐性基因xa5的国际水稻抗性材料IRBB5,与广东省优质抗稻瘟病的水稻品系杂交组配,先后培育出优质、丰产、抗白叶枯病兼抗稻瘟病的水稻新品种白香占、白粳占和白丝占。其中白香占是首次利用抗Ⅴ型菌基因xa5选育成功的含新型抗病基因品种,是华南育成的第1个抗白叶枯病强毒菌系Ⅴ型菌品种,白香占的育成是水稻抗白叶枯病强毒菌系Ⅴ型菌育种的重大突破,对提升华南地区抗病育种水平,解决沿海白叶枯病强毒菌系Ⅴ型菌病区及稻瘟病区生产之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4]。然而白香占千粒重较低影响其产量,同时在成熟后期遇阴雨天气易穗上发芽,导致该品种推广范围、规模受到限制。因此,在双抗水稻品种白香占的基础上制定培育综合农艺性状更优良的抗白叶枯病强毒菌系Ⅴ型菌新品种目标,经过努力育成优质、高产、抗白叶枯病强毒系Ⅴ型菌的白丝占,于2017年7月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粤审稻20170052。该品种在广东省珠江口以西,水稻白叶枯病强毒菌系Ⅴ型菌主要发病稻作区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1 亲本来源和选育过程

1.1 亲本来源 父本是利用含有抗白叶枯病Ⅴ型菌隐性基因xa5及抗稻瘟病的水稻品种白香占,母本为广东省优质丰产地方品系番丰丝苗。

1.2 选育过程 2010年晚造以番丰丝苗与白香占杂交,采用系谱法选育。2011年早造F1,种植30株,全部收取种子。2011年晚造F2,种植600株左右的群体,田间编号“11晚67”,入选10株。2012年早造F3,每个株系种植50株左右,田间编号“12早13”,入选8株。2012年晚造F4,每个株系种植50株左右,田间编号“12晚15”,白叶枯病鉴定为1级,入选2株。2013年早造F5,50区种植1000株,性状稳定全收,同年晚造小区试验。2014年晚造定名白丝占参加所品比试验。2015年晚造参加广东省水稻区域试验,由于米质、抗性和丰产性综合表现较好,于2016年晚季进入广东省区试复试和生产试验。

2 选育结果

2.1 产量表现 2014年晚季参加广东省农科院植保所品比试验,白丝占小区总产量为7.3kg,比对照粤晶丝苗2号增产10.6%,在参试的14个品种中排第3名,产量高于广东省主推品种五优308。2015年晚造参加广东省区试,每667m2平均产量为423.99kg,比对照种粤晶丝苗2号减产2.93%,减产未达显著水平;2016年续试,平均产量为446.72kg,比对照种粤晶丝苗2号增产0.74%,增产未达显著水平。2016年晚造生产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为454.73kg,比对照种粤晶丝苗2号增产1.16%,日产量为3.79~4.04kg,表现出较好的丰产性。

2.2 品质 根据GB/T 17891—1999《优质稻谷》标准和DB44/181-2004《广东省优质籼稻谷》标准,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鉴定,稻米品质为省标优质3级,主要理化指标:整精米58.3%~64.6%,长宽比 3.0,垩白粒率 10%~12%,垩白度1.7%~2.5%,胶稠度56mm,直链淀粉24.2%~25.4%,食味品质71~75分。

2.3 抗病、抗寒性 抗病鉴定采用人工接菌与病区自然诱发相结合的方法,经广东省农科院植保所鉴定:抗稻瘟病,中B、中C群和总性频率分别为88.46%、93.75%、90.72%,病圃鉴定穗瘟2.6~3.5级,叶瘟1.0~1.8级;抗白叶枯病(IV型菌1级,Ⅴ型菌3级)。耐寒性经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采用人工气候室模拟的方法,鉴定为耐寒性中。

2.4 主要农艺性状 株型适中,分蘖力中等,植株矮壮,抗倒性强,粒多粒大,耐寒性中,后期熟色较好。主要农艺性状指标: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11~112d,与对照粤晶丝苗2号生育期相当,株高97.9~98.4cm,穗长 20.6~21.5cm,每 667m2有效穗数18.0万~18.1万穗,每穗总粒数142~151粒,结实率81.5%~83.1%,千粒重 22.5~23.0g。

3 适宜种植区域和栽培技术要点

3.1 适宜种植区域 白丝占适宜广东省粤北以外稻区作早、晚稻,粤北作单季稻,特别适合广东省珠江口以西,水稻白叶枯病强毒菌系Ⅴ型菌主要发病稻作区江门、阳江、茂名、湛江雷州半岛及广西沿海水稻白叶枯病Ⅴ型菌发病地区种植。

3.2 栽培技术要点 白丝占属偏穗重型的品种,高产栽培宜采取“施足基肥、力促大穗、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的策略。栽培技术要点有:培育壮秧,适时移栽 秧田施足基肥,及时施好“断奶肥”、“送嫁肥”,一般早季秧龄30d,晚季18d,每667m2用种量2.0kg,移栽每穴插2~3苗,规格18cm×24cm;每667m2约插1.6万丛,有效穗数控制在22万左右。合理施肥,节水灌溉 白丝占适宜在中等以上地力或中上施肥水平方式种植,全生育期施纯氮10kg左右,氮、磷、钾比例以1∶0.5∶1为宜,分别为回青肥、攻蘖肥、壮蘖肥及幼穗分化肥。水分管理宜实行浅水攻分蘖,够苗及时露晒田,后期保持干湿养根保叶的措施,防止过早断水,影响谷粒充实饱满度。做好病虫害防治 整个生育期间要密切注意虫害的发生、发展情况,分蘖期重点防治稻纵卷叶螟,黄熟期重点防治稻飞虱。病害注意防治纹枯病。

[1]章琦,杨文才,施爱农,等.我国水稻抗白叶枯病(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性状遗传研究的标准化问题的商榷[J].中国农业科学,1996,29( 4):85-92

[2] Khush G S,Mackill D J,Sidhu G S.Breeding rice for resistance to bacterial blight//IRRI.Bacterial blight of rice[M].Manila:IRRI.1989:207-217

[3]曾列先,成太辉,朱小源,等.广东首个抗白叶枯病强毒菌系Ⅴ型菌水稻品种白香占的选育[J].广东农业科学,2009(5):19,28

[4]曾列先,陈深,杨健源,等.国际水稻白叶枯病圃种质资源在华南的抗性评价和利用[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3,14(5):930-935

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303015);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CARS-01-2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272010)

曾列先

2017-09-30)

猜你喜欢

叶枯病稻瘟病广东省
水稻已克隆抗稻瘟病基因的研究与应用
基于Meta-QTL和RNA-seq的整合分析挖掘水稻抗稻瘟病候选基因
多年生稻白叶枯病抗性评价
广东省校外培训风险防范提示
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生及防治
广东省铸造行业协会十周年会庆暨第四届理事会就职典礼成功举行
中国科学家发现水稻IPA1基因具有稻瘟病抗性功能
红掌帚梗柱孢叶枯病菌的鉴定
水稻稻瘟病抗性基因的定位及克隆研究进展
广东省第八届大学生运动会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