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情相悦背后的男权意识

2017-01-31鸿

山西青年 2017年14期
关键词:叔父蒲松龄聊斋志异

袁 鸿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 南充 637000



两情相悦背后的男权意识

袁 鸿*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 南充 637000

本文以《聊斋志异》中的《青凤》为对象,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背景,通过对小说故事中的语言运用与情节发展的分析,特别是青凤、耿去病与青梅叔父三者之间的矛盾冲突,分析其中蕴含的男权意识——一切都是以男性的利益为中心。

《青凤》;主动与被动;男权思想;封建制度

《青凤》这篇小说主要讲述身为凡人的耿去病在一次夜访故居的时候邂逅了美丽端庄的狐女青凤,并对她一见钟情,但由于封建礼制的阻碍以及人妖殊途,耿去病和青凤的爱情受到了青凤叔父的制止并带走了青凤,最后通过耿去病的急难相助,他和青凤才终成眷属。这个故事和《聊斋志异》中的其他人狐相恋的故事都是“相识——相恋——遇阻——大团圆”的模式,差异甚微。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青凤》中,蒲松龄将耿去病与青凤的爱情发展脉络均以耿去病为主线,他们的恋爱乃至婚姻都是作为男性的耿去病占据主动地位。

耿去病因“突入”青凤的家庭聚会而认识了青凤并对她一见钟情,于是对她发起了强烈主动的追求攻势:“隐蹑莲鉤”后“神志飞扬,不能自主”①,接着便略显轻浮地说出“得妇如此,南面王不易也!”次日深夜再访青凤又“长跽而致辞曰:小生不避险恶,实以卿故。幸无他人,得一握手为笑,死不憾耳”;在青凤离开时又“强止之,欲与为欢”,这些看似放荡的行为,在小说中其他类似的男主人公身上是很少见的,甚至是相反的,即由被美丽贤惠的女子追求自己变为主动出击。反观青凤,则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耿去病初访其家,她像人间的妇女一样,先退出隐匿,直到得到叔父的呼唤才同婶娘一同出来,这完全就是在遵从儒家封建礼教,一切都要听从家长的安排,自己毫无主动和自由的权利,当她明白了耿去病对自己的特殊情意后并没有任何表示,面对耿去病的初次挑逗仅仅是“急敛足,亦无愠怒”,当耿去病次日深夜再次到访时却“骇而退却,遽合双扉”只因“叔闺训严,不敢奉命。”她并不像其他小说中的女性那样,“在爱情上,她们几乎都采取了主动追求的态度,积极投入男主人公的怀抱。当男主人公被激情荡漾地难以自持时,她们总是主动迎合,‘推扉笑入,自荐枕席’,丝毫不觉得难为情。”②在与耿去病狎宴恰逢叔父“掩入”,便“羞惧无以自容,俯首倚妆,拈带不语”,其叔父见此情形,怒骂青凤道:“贱婢辱吾门户!不速去,鞭挞且从其后!”但却没有任何责备耿去病的言行,只是随青凤出门而去,此现象乃是封建社会家长制和男权意识明显而又集中的体现。青凤虽是“异类”,但却完全遵从了人间的封建礼教,面对耿去病的挑逗和追求,她的言行依然那么的温婉与端庄,同时,小说中耿去病对青凤的追求是他自己主动选择的,在男女两性关系中他一直处于上风。在家里,自己的一切言行都要受到叔父的束缚,所以,不管是面对叔父还是面对耿去病,青凤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她接下来的的命运发展均是由这两位男子决定的,而这也正是封建社会男性中心话语权的又一体现。

在耿去病于清明上墓后回家的途中,救下了被犬逼逐的青凤,与青凤再次重逢,却也因此知道了她的真实身份——一只狐狸。看到这里,我们本以为她会像《聊斋志异》中其他的狐女一样,即使被男主人公发现了自己的真实身份,依然能够自信的和他平等地相处,并不因为自己是狐狸而有任何自卑的态度。青凤则不然,为了能够和心爱的人在一起,反对耿去病说“望无以非类见憎。”这句话明显带有恳求的语气,作为女性,她担心因为自己的“异”而被男子抛弃,便放弃了男女间平等对话的权利,让自己处于弱势的地位。另外,尽管耿去病对青凤是真心的,但在青凤表明愿意与自己长相守的心意时,却并没有用人间明媒正娶的婚嫁礼仪娶青凤回家,而是“另舍舍之”。究其原因,只因为耿去病已经有了正室,而青凤,不过是他的小妾而已,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蒲松龄对两性采用两重标准:男女双方共同为爱出生入死,但绝对不妨碍男子单方面享受社会赋予的男权。”③耿去病与青凤的最终结合,其过程并不顺利,在经历了爱而不得、爱而被迫分离的磨难之后才偶然重逢并终成眷属,耿去病之所以还能够这样“光明磊落”地让青凤住在别的房子里,而且,青凤并没有任何不满的表示,反而心甘情愿地做了耿去病的小妾,是因为在当时一夫多妻制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与接纳,这种制度存在的前提就是对以男性为中心思想意识的存在,并且这种意识是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根深蒂固的特点,所以,作为女性的青凤没有理由不去遵守这样“合理”的制度。耿去病在追求青凤时是‘携家口而迁焉’,即带着妻子、孩子搬到青凤邻近处;其嫡妻始终没在小说中出现,篇末却说明‘生嫡出子渐长’后,青凤之弟担任了教师角色。因此“表面看男女主角爱得如痴如醉,爱得富有诗意,但小说总在似乎不经意中说明:爱情男主人公早已‘使君有妇’,结果总是男子既维护了其家园的神圣婚姻,又能够一枝红杏进墙来”,④蒲松龄创作出这样明显的体现出男权思想的故事情节,也体现了他对一夫多妻制度的认可,进而体现了他对男权思想的推崇。

综上,在《青凤》这篇小说中,蒲松龄肯定了追求爱情与幸福的愿望与要求的合理性,具有一定的反封建礼教的意义,让读者为之动容和感动的同时,另一方面又让我们清晰地看到男权意识的存在。因此,“原则的华美包装,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接受这一原则,最好是在浑然不觉其原则的情况下为他写的故事感叹不已。”⑤

[ 注 释 ]

①聊斋志异[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关于《聊斋志异》引文俱引自该书,不一一注明出处.

②唐丽丽.论男权意识视野中的婚姻爱情观——<聊斋志异>之女性形象.山东交通学院.

③马瑞芳.<聊斋志异>的男权话语和情爱乌托邦.山东大学文学院.

④马瑞芳.<聊斋志异>的男权话语和情爱乌托邦.山东大学文学院.

⑤宁莉莉.<聊斋志异>中的爱情故事与文人心态.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

袁鸿(1994-),女,四川南江人,南充市顺庆区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

I

A

1006-0049-(2017)14-0298-01

猜你喜欢

叔父蒲松龄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不一样的魑魅魍魉
谁认识的人多
『别人家的孩子』蒲松龄
《神探蒲松龄》:并没有那么差!
蒲松龄
由新见阳小叔父鼎看叔姬鼎等铜器及相关问题
血浓于水的亲情(中篇小说连载十)
论《聊斋志异》的悲剧意蕴
《聊斋志异》与前四史
云泥之外冷清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