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聊斋志异·胡四娘》的儒家传统文化

2017-01-31

山西青年 2017年14期
关键词:聊斋志异儒家传统

何 霞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 南充 637000



浅谈《聊斋志异·胡四娘》的儒家传统文化

何 霞*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 南充 637000

学者对《聊斋志异》的研究已浩如烟海,但笔者认为,若要深刻还原作品表达的真实意图,应当把作者置身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与传统文化中。蒲松龄从小接受儒家正统教育,《聊斋志异》中蕴含着深厚的儒家传统文化,探讨《聊斋志异》文本与儒家传统文化的对接显得尤为重要。《聊斋志异》卷七《胡四娘》这么一篇结合现实反观中国儒家文化的经典力作,作品中蕴涵的“仁”的质朴情感、“中和”的写作构思,代表了儒家传统文化的精华。

聊斋志异;儒家传统文化

一、泛爱众,而亲仁

傅佩荣认为:“仁分为三个层次。人之性,人之道,人之成。”①蔡元培认为孔子的“仁”是统摄诸德,完成人格之名。这些理论对于我们理解“仁”具有重要的意义。那究竟什么是“仁”呢?在《论语》中多次提到“仁”,如“克己复礼为仁”、“仁者爱人”等。孔子从“仁”出发,这种“仁”建立在有分别的血缘骨肉亲情之爱,且以“仁”释“礼”,维护周朝的封建等级制度。但是,孔子最终强调的是个人对他人的博爱,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细,泛爱众,而亲仁。”②这种仁爱是奉献的、无条件的、平等的爱,由家庭扩而至君臣、臣民、朋友、百姓,即天下归仁。这种“仁爱”突破血缘关系,具有浓郁的人文关怀和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

蒲松龄的思想在儒家传统文化“仁爱”的主导之下,将“仁”投射在《聊斋志异·胡四娘》中的主要人物身上。首先,程思孝的“仁”体现在他的“孝道”观念上。程孝思“父母俱早丧,家赤贫,无衣无业”,而胡银台欣赏其才华,将自己的女儿胡四娘许配给他,并“以公力得入邑庠”。“学使科试士,而公适薨”,在学使驾临科考、程生考取功名的关键时刻,胡银台去世,程生“缞哀如子,未得与试。”程生披麻戴孝,如亲生儿子般哀痛,并因此中止正在进行的科考。可见在功名利禄面前,程生选择的是“孝”,这是程生“仁”的道德原则、道德情感的显现,如若无“仁”,程生完全可以直赴考场。“胡公殁,群公子日竞赀财,柩弗顾。数年,灵寝漏败,渐将以华屋作山丘矣。程睹之悲,竟不谋于诸郎,刻期营葬,事事尽礼。”胡银台去世后,他的儿子们天天只顾争夺家产,将父亲的棺材放置屋中不予理会。程生目睹此景,十分悲切,也不和胡家兄弟们商量,自己出资,事事尽礼,隆重安葬。出殡那天,车马接连不断,村里的人都赞叹不已。其次,“仁”体现在夫妻之间的彼此信任关系之中。胡四娘嫁给程生时,诸姊妹皆呼之“贵人”以嘲笑之,二姊又嗤之曰:“程郎如做贵官,当抉我眸子去!”而四娘不卑不亢,若妄闻之。对众人讥笑之语毫不在意,皆因自己对丈夫的信任,明白丈夫的过人之处,不妄自菲薄,丈夫昼夜攻苦,夫岂久为人下者?全力支持丈夫考取功名。最后,程生的“仁”亦体现在他的乐善好施中。文中写道:“程十余年历秩清显,凡遇乡党厄急,罔不极力。”“后三娘家渐贫,程施报逾于常格。又以李夫人无子,迎养若母焉。”程生做官几十载,两袖清风、廉洁奉公,乡亲们凡遇难事,他无不尽力。程生时常接济渐渐贫困的三娘,将没有儿子的李夫人接到自己家中赡养。无论是孝道、夫妻信任,还是乐善好施,这些都是仁的具体内容的体现,这种“仁”体现着一种博爱的胸襟。

二、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儒家经典《礼记.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之美”是儒家美学思想的核心观点之一,中和思想是一种追求适度和恰当,追求平衡与和谐的灵活性的思想。

《聊斋志异·胡四娘》的叙述结构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它在整体上呈现出一种“中和”。一种形式是通过人物性格得以实现,当剧情发展到紧要关头时,以“中和”的方式来缓解矛盾,削弱了作品的锋芒与力度。例如,丫鬟桂儿与二姊、二姊的丫鬟春香争锋相对,为自家姑爷说理,桂儿愤怒发誓道:“管教你们都成了瞎子!”二姊“忿其语侵,立批之,”给了桂儿一巴掌,桂儿号啕大哭并向四娘哭诉,情节发展到这里,本应是四娘奋起反抗,为丈夫和丫鬟讨个说法,与之辩解争吵,但在儒家“中和”思想的制约下,四娘不动怒也不说话,照旧纺织。一强一弱,终以妥协获得和谐宁静。再后来,程生飞黄腾达后,桂儿讨要春香眼睛,春香始泣曰:“桂儿逼索眼睛,非解脱,几抉去矣。”在二姊大为羞愧,汗流满面之际,众人皆以为四娘将报当日言语侮辱之仇,可就在这故事情节达到高潮时,为缓冲局势的紧迫感,四娘依旧漠然,满座人一片寂静,接着便陆续告辞,这件事也就此终止。另一种形式则是人物虽然有苦难的经历,但又有圆满的结局,二者对立统一,最终达到中和平衡。程生父母早亡,家贫且无衣无食,众人也时常厌恶的讽刺程生,对自己恩重如山的岳父去世,参加科举考试亦榜上无名。但是,前半生过得如此卑贱的程生,在参加顺天科考时,连战连捷,被授予“庶吉士”官职,从此青云直上,与四娘过上了幸福生活。这种叙事结构遵从传统的圆满的大结局,作品最后以大团圆的结尾来冲淡痛苦的经历,典型的体现了儒家“中和”思想。

《聊斋志异·胡四娘》在情感上亦整体呈现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形式,通过这种悲喜交织的情感使读者在得到审美享受的同时,又不至于有过分的情感刺激,使心灵得到慰藉和平和,这主要受中国儒家文化影响。程生本就出生贫寒,孤苦伶仃,唯一器重自己的岳父去世了,作为女婿为岳父披麻戴孝时却错过了考试,读者于此处大多为程生感到遗憾懊悔,文章也充满了浓浓的悲剧色彩。但是,在错过此次考试后,“四娘赠以金,使趋入‘遗才’籍”,为悲剧注入了喜剧的因素。作品中主人公的悲喜剧命运都没有让读者觉得激烈或惨痛的部分,读者的心理也都趋于一种中和平衡。

[ 注 释 ]

①傅佩荣.人能宏道:傅佩荣谈论语,2012.

②《论语.学而》.

何霞(1995-),女,四川隆昌人,南充市顺庆区西华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

B

A

1006-0049-(2017)14-0289-01

猜你喜欢

聊斋志异儒家传统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聊斋志异》:不一样的魑魅魍魉
臣道与人道:先秦儒家师道观的二重性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论《聊斋志异》的悲剧意蕴
《聊斋志异》与前四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