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异化理论”视阈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异化现象考究

2017-01-31冯娅楠

山西青年 2017年14期
关键词:异化理论初级阶段异化

冯娅楠 洪 涛

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50



“马克思异化理论”视阈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异化现象考究

冯娅楠*洪 涛*

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50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在其思想哲学体系中是非常重要的。它是马克思两大发现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等理论建构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阐述和运用马克思异化理论,基于经典著作,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的异化现象,并透析其原因、探究消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异化的途径,以此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而马克思异化理论为认识和分析当今中国的异化现象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借鉴和现实的指导意义,而消除异化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异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一、马克思的“异化”概念的理论渊源

“异化”(Alienation)是在英语文献中首先出现,是“离间”和“财产所有权的转移和让渡”之意。之前,霍布斯、卢梭、费希特、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使用过“异化”。随“异化”范畴的变化,其意义也有变化。霍布斯认为异化的客体体现主体利益,为主体服务。卢梭认为异化有哲学内涵,是反对、否定的意思,这是重大转变。费希特哲学中,异化概念有浓厚的哲学含义,但不属于真正的哲学范畴。黑格尔的哲学中,用“异化”构建哲学体系,异化有完全哲学性质。费尔巴哈是在宗教批判中使用异化。人们对异化有不同见解,而异化理论在马克思异化劳动学说中较为成熟。

马克思认为“异化”指主体创造的客体不能体现主体意愿,与主体对立。即“异化就是人本身的活动变成一种独立于人的异己力量,如宗教、权力、资本等等,并且这种力量反过来剥夺了人的自由,使人从属于它,变为它的工具。”[1]但“异化必须是人自己造成的对自己的否定。这种否定的力量不是来自外部世界,而来自必然地颠倒了主客体关系的物结构。……主体由于自己的活动而转化为自己的对立物,这才是异化。”[2]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异化现象成因分析

我国初级阶段,社会经历不同阶段的发展。初级阶段异化的存在是必然性。异化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分析缘由,对社会主义的发展和进步具有指导性的意义。

(一)分工是异化现象产生的根缘

分工引起异化。“分工给我们提供了第一个例证,说明只要人们还处在自发地形成的社会中,也就是说,只要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还有分裂,也就是说,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发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与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驱使着人,而人不是驾驭着这种力量。”[3]马克思说:“当分工一出现之后,每个人都有了自己一定的特殊的活动范围,这个范围是强加于他的,他不能超出这个范围:他是一个猎人、渔夫或牧人,或者是一个批判的批判者,只要他们不想失去生活资料,他就始终是这样的人。”[4]

分工使人们被约束在某一范围内,如果逾越这一区域,就可能失去维持自身生存的物质基础。因而劳动与人背离,是一种异己力量。

(二)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异化现象产生的客观原因

初级阶段基本矛盾没有变,物质资料生产水平不高。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使异化具有必然性。市场经济实质是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交往通过交换实现。人与人的关系体现为物物关系,人们对物的追求是终极归宿。

商品经济逐渐发展,自发形成市场经济关系。马克思说:“单独的个人随着他们的活动扩大为世界历史性的活动,愈来愈受到异己力量的支配,受到日益扩大的、归根到底表现为世界市场力量的支配。”[5]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影响人们的生活,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三)所有制关系是异化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

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个体和私营经济使异化的产生有了条件。在生产过程中,公有制或私有制企业都存在对立人际关系,即劳动者与特权者或私人企业主间对立。但劳动者依然会出卖劳动维持生活,这有利于私有制经济的发展。

初级阶段公有制不完善产生异化:首先,特权者利用权势贪污、受贿、占有劳动产品;其次,劳动者在生产中缺乏主体性,产品归他人所有。在私有制企业中这种现象明显。劳动者由于某种压力劳动,倘若失去压制,劳动者会规避劳动。

三、消除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异化现象的路径

马克思指出,分工和私有制使异化产生。私有制在资本主义社会长期存在。社会主义社会异化可以克服。异化对社会发展影响很大,要采取措施消除异化。

(一)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为从缘由上消除异化创造前提

分工和私有制引起异化。为规避异化,要发展社会生产力。异化客观存在于初级阶段,人得不到自由全面发展,只有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才能消除异化。

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为规避经济发展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国家制订了一系列政策。如供给侧改革,经济结构整改,配置实现最优。生产力的发展,使产业结构更趋合整、经济发展更趋稳定、产品分配更趋合

理、人民生活更趋美满。当生产力发展到“给社会提供足够的产品以满足它的全体成员的需要”时,[6]就有了消除异化的物质基础。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

异化现象使人们将对物质的追求作为最终目的,忽视了自身发展。人们价值观不平衡,社会异化程度深化。应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为消除异化寻求思想指导。

“以人为本”强调将人本身看作是手段和目的的统一。分工使人被严重物化、边缘化,作为一种工具和手段而存在。在政治领域,某些国家干部和高级官员,利用权势贪污枉法,纯粹把人看成经济发展的门径和某些腐败分子寻求私利的器具。唯独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才能在思想上克制异化,削弱异化的伤害。

(三)坚持共享发展的理念

五大发展理念对消除异化有向导作用。要坚持共享理念,提升人民生活水准。我国分配问题明显,一些单位或个人通过非法手段取得收入,行业间存在垄断,公民收入分配不等。消除异化须持续实施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使分配对等,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

要结合共享理念,提升低收入者收入、确保中等收入者收入、完善高等收入者征收个人所得税。此外要保障民生,着力解决民生问题。要扩展社会保障强度,抬升社会福利水准,使社会保障全覆盖,改革成果共分享。

四、异化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我国初级阶段的异化并不代表与社会主义事业相背离。相反,异化理论对我国初级阶段的发展有重要启示。

(一)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第一要务

我国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较低,发展特色社会主义是关键任务。实行市场经济必然导致一定程度、一定范围内异化的存在。而异化现象在初级阶段不是长久的,它与生产力的发展紧密联系,最终逐渐被规避。因此我国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够发展导致的异化现象,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对社会的发展有促进作用。这也是马克思对异化理论积极方面的肯定,即赞成生产力发展所带来的一切成就。

(二)坚持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协调发展

社会的进步要注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方面的协调发展,包括人的综合能力的发展。我国初级阶段存留异化现象,由于各个方面的新颖事物不断融入,社会呈现多样化,人们普遍沦为感觉主义者。这使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不适应。因此要时刻紧跟时代步伐,处理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之间的关联,处理好资本与劳作、人与物、公平与成效、进步与成本之间的关联,加大法律治理,实现均衡发展。

(三)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马克思始终坚持维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生疏。人类破坏自然平衡,最终受到自然的报复。马克思认为,未来的共产主义应是“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它是任何自然界之间、任何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认、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7]马克思异化理论关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协调发展,是人与自然融洽共处,人与社会协调发展,人自身综合能力提升的基础。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1.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7.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7.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2.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19.

[7]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69.

洪涛(1974-),男,兰州理工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冯娅楠(1992-),女,兰州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

G

A

1006-0049-(2017)14-0238-02

猜你喜欢

异化理论初级阶段异化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另类解读——基于“历史本质性”的视域
从异化看马克思对人类解放的设想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汉语初级口语词汇教学初探
马克思与弗洛姆异化理论对比研究
初级阶段汉语国际教育汉字书写偏误研究
城乡结合部居民生活异化可能性和必然性探析——基于马克思异化理论视角
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探析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