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研究的新的生长点

2017-01-31

山西青年 2017年14期
关键词:改革开放马克思主义研究

马 博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当前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研究的新的生长点

马 博*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的思想体系日渐清晰、日益完整。但应该看到,对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的研究还有很多不足,其研究的生长空间还非常广阔,还可以进行研究方法上的创新和研究内容上的深化。在研究方法上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文本解读”“时代解读”与“实践解读”相结合、坚持比较研究,在研究内容上可以从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的当代价值、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的哲学阐释及介绍国外学者对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研究的关注度和成果三个方面进行突破和创新。

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观,就是对事物的认识和看法。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就是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看法,主要包括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及具体实现形式的认识和思考,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它是毛泽东个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不少学者围绕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的内容、来源、理论特色、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的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毛泽东社会主义观与毛泽东思想、“文化大革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联系及对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的评价和如何看待毛泽东在认识社会主义中出现的失误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的思想体系日渐清晰、日益完整。但应该看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实践的需要,对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的研究也需要不断拓展和深化。笔者认为,当前可以从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两个方面进行突破。

一、研究方法上的创新

(一)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本着“总结历史,不要着眼于个人功过,而是为了开辟未来”[1]的原则,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运用史论结合的方法,从整体上考察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明确界定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的内涵,全面概括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的主要内容,客观看待毛泽东社会主义观中出现的失误,科学分析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的主要特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着力构建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研究的科学体系。

(二)坚持“文本解读”“时代解读”与“实践解读”相结合

近年来,学界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越来越重视“文本解读”的方法,主张“回到马克思”、“走进马克思”,力图通过文本研究,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真本。当前学术界对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的研究也是围绕毛泽东的相关著作来开展的,有一定的局限性。笔者认为,对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的研究,一方面,要坚持“文本解读”与“时代解读”相结合,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寻找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的理论基础,并结合当时的国际国内背景对其进行客观评价。另一方面,也要坚持“文本解读”与“实践解读”相结合的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建设的实践探索……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2]研究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既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肯定毛泽东社会主义观中的正确成分,并客观分析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出现失误的原因;又要结合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动态把握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探究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对后人进一步认识和建设社会主义的现实启示。

(三)坚持比较研究

比较分析法是我们认识和区别事物最常用的一种思维方法,它会扩大我们的视野,为我们提供很多灵感,有助于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在探讨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时,并没有进行孤立的研究,而是通过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所谓横向比较,主要是比较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和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观、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的异同。所谓纵向比较,就是按照时间顺序,分阶段来研究和探讨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但是还应该看到,就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的横向比较来说,在世界范围内,仅就毛泽东与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观进行比较研究,缺乏与列宁、斯大林等其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比较。在中国范围内,仅就毛泽东与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进行比较,缺乏与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其他领导人的社会主义观的比较,也缺乏与周恩来、张闻天等其他杰出共产党人的比较,更缺乏与早期国民党人孙中山、朱执信、廖仲恺、胡汉民等人的社会主义观的比较研究。在比较内容上,与马克思恩格斯的比较更注重同质性而忽视差异性,与邓小平的比较更突出差异性而忽视同质性。就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的纵向比较研究来说,明确划分早年、青年和晚年毛泽东的界限,科学比较毛泽东一生各个不同时期社会主义观的形成与发展迫切需要大力开展立足于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二、研究内容上的深化

(一)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的当代价值

毛泽东同志既是认识世界的理论巨匠,又是改变世界的实践大家,是人类历史上最有政治力量的思想家,也是最有思想力量的政治家。[3]或许有人会质疑,毛泽东生于革命与战争的年代,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仍然受着革命思维、斗争思维的制约,他更注重从否定资本主义、批判资本主义的角度来认识社会主义,试图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而今,时代主题和时代特征已经发生了变化,但是,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的一般规律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某些正确的认识已经经受住了时代、实践和人民的检验,在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仍然发挥着指导和引领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党和人民在历史新时期把握现实、创造未来的出发阵地,没有它提供的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没有它积累的思想成果、物质成果、制度成果,改革开放也难以顺利推进。”[2]“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写下去。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一定要有发展的观点。”[4]因此,从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出发,重新认识和审视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的当代价值,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借鉴和指导,应该成为今后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研究的一个着力点。

(二)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的哲学阐释

“哲学阐释是将普通题材提到哲学高度进行分析和理解,从中看出通常隐而不显的深层意义。”“哲学阐释要求对问题本身进行分析和理解。问题在除去可能的答案后,本身有待分析和理解的,只有人们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方式方法。”[5]因此,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的哲学基础就是毛泽东提出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的方式和方法,也即毛泽东认识社会主义的方法论原则。不可否认,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某些方法论原则,但是,我们还应该承认,由于时代的历史的局限和实践经验的缺乏,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相当多的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某些理解和斯大林模式,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存在着教条式的理解甚至误解,这也是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存在失误的主观原因。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和矛盾凸显期,从哲学视角对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进行阐释,明晰毛泽东认识社会主义的方法论原则,吸取其经验和教训,对当前我国摸着石头过河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因此,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的哲学阐释应该成为今后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研究的一个创新点。

(三)介绍国外学者对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研究的关注度和成果

英国著名学者约翰·列农曾感慨:“世界上深受中国领袖毛泽东影响的人,数以几十亿计。很多国家的人民,在某种意义上把毛泽东作为他们的精神图腾。”美国学者施拉姆也曾直言不讳地说:“一百年之后,毛泽东仍是世界人民最为关注的思想家与军事家。”由于毛泽东思想本身所具有的巨大的理论价值,近年来“毛泽东热”持续升温,研究毛泽东的海外学者也越来越多,对毛泽东思想的研究也日益国际化。但是,在国内学术界,介绍国外学者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的研究成果的文献相对较少。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可以发现,自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仅有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杨永康博士的关于介绍和评价莫里斯·迈斯纳视野中的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的研究成果的三篇文章①,而对国外其他学者的研究学术界却很少提及。深化对国外学者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研究成果的研究和介绍,吸收国外研究的有益成果,借鉴他们科学的研究方法,提升自己的研究水平,应该成为今后研究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的一个突破点。

[ 注 释 ]

①《莫里斯·迈斯纳视野中的毛泽东社会主义观》、《评迈斯纳视野中的毛泽东社会主义观》和《评莫里斯·迈斯纳视野中的毛泽东、邓小平社会主义观》.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3]李殿仁.毛泽东人民观的文化视野及当代价值[J].前线,2016(9):31-36.

[4]习近平.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发现、创造、前进[N].人民日报,2013-01-06.

[5]萧诗美.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的哲学阐释[J].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05:286-300.

马博(1991-),女,汉族,河南南阳人,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A

A

1006-0049-(2017)14-0069-02

猜你喜欢

改革开放马克思主义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