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五峰南曲传承现状的反思

2017-01-30刘恒秀

北方音乐 2017年3期
关键词:长阳

刘恒秀

(华中师范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9)

对五峰南曲传承现状的反思

刘恒秀

(华中师范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9)

本文是在“非遗”语境下,通过田野调查及文献整理的方法,对五峰地区南曲的生存、发展现状进行了反思,提出了一些目前有待改进的问题及可以尝试的解决方法,旨在引起人们对五峰地区南曲发展的关注,并希望在各方共同努力下让五峰南曲的发展更生机蓬勃。

南曲;五峰;非遗;传承

南曲,是流传分布于鄂西土家族的长阳、五峰、宜昌等地的一种土家族曲艺形式,它于2008年在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的积极申报下,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但是,谈到南曲,广为人知的还是长阳南曲,人们对五峰地区南曲的发展鲜有关注。截止2016年12月31日CNKI上能查到的和南曲有关的文章共22篇,其中以长阳南曲为研究对象的文章16篇,以长阳南曲和五峰南曲作对比的文章1篇,其它相关文章2篇, 而专门以五峰南曲为研究对象的文章仅有3篇。甚至在南曲的相关书籍中,直接将长阳南曲等同于南曲来理解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如:田联韬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就在土家族的说唱音乐部分中写道:“长阳南曲,流行于鄂西南长阳县的资丘、桃山、柿坝,五峰县的傅家堰、白溢和宜昌等地。据考,南曲,原称丝弦班,形成于清乾隆年间,已有二百年历史。”而田世高主编的《土家族音乐概论》也在土家族曲艺部分里这样描述南曲:“长阳南曲是土家族中曲艺的一种。原名为“南曲”,又名“丝弦班”。流传分布于鄂西土家族的长阳、五峰、宜昌等地。距今已有近三百多年的历史。”目前,尚且只有五峰本县编写的书籍,才单独将南曲作为条目罗列出来。可见,南曲虽并非长阳独有,但其它有关信息却鲜为人知。

事实上,五峰对南曲的搜集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全县的代表艺人有杜海卿、胡次生等,现存曲目100多个,代表作有《春去夏来》、《扫松》、《悲秋》等。由于五峰南曲保护工作动手太迟,至今已处于高度濒危状态:能够自弹自唱的南曲艺人凤毛麟角,其主要伴奏乐器——三弦,更是后继无人。虽然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评选出了县、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并由南曲省级传承人高家尧,挑选出对五峰南曲兴趣与实力兼备的人员,组建了一个南曲社区传承小分队,并对南曲爱好者进行过集中培训,最后对南曲经典曲目——《春去夏来》和《悲秋》进行了考核,但就目前状况看来,即使是接受过培训、甚至评选上了县级传承人的艺人们,也不能说是完全精通了南曲、或是完全掌握了三弦这门乐器的演奏技巧。

“开始来学的时候三四十人,后来只剩几个人能坚持下来。这几个人里面能出类拔萃的也只有那么一两个,最后不可能各个都成功……(很多人)培训一次,搞了两三天,就都不搞了……一直到我们来培(训)。这个里面,可能我起到了一些作用……因为我本身就弹的好,会弹,带动了几个,(让他们)产生了一些兴趣和共鸣……现在……能够唱(南曲)的话,三十几个人大概有”。谈起这几年五峰对南曲进行培训的效果时,张光胜老先生(以下简称张师傅)这样说道,“(除了这三十几个以外的)其他的(人),(《春去夏来》和《悲秋》)这两个(曲子)他都搞不下来!你(看)包括我们有几个在乐班的,搞这个培训的,唱南曲的,光一个《悲秋》和《春去夏来》都搞不下来。就是说,只要把这两个曲子搞下来,那至少是一个县级传承人没得问题的,但是他就是搞不下来”。

张师傅是五峰南曲社的发起者和组建者,于2013年10月18日注册成功“五峰南曲社”,是这个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法定代表人。他自费提供给大家用来排练南曲的场地,后来也被五峰文化馆指定为南曲社区传承的基地,可见政府对其行为的肯定与重视。笔者有幸于2016年11月8日——2016年11月11日在五峰地区进行采风,期间采访了多名现在依旧在进行着南曲传承、传播相关活动的艺人和行政人员,对五峰南曲当前的传承状况有了大致的了解,下面就提出一些有待改进的问题,以及针对这些问题可以实施的一些改进方案。

问题一:缺乏多方合作精神

(一)地域之间缺乏合作

五峰和长阳地区,甚至宜昌等地的南曲艺人之间交流甚少,不利于南曲的传承和发展。南曲是一个整体,艺术更是无国界的,不应该按地域的划分割裂开来。如果各地不能做到资源和人才的共享,南曲的发展道路将会异常艰辛。

(二)政府机构与民间艺人的合作有待加强

官民合作程度的提高,能更好地推动南曲传承的发展。

问题二:意识形态上的重视与实际情况的画饼充饥

(一)实际传承人数的不足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那样,通过《春去夏来》和《悲秋》两个曲子的审核就能被评选为五峰南曲的县级传承人,即便如此,现有五峰的县级传承人也并不多。从2012年3月21日由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文化馆、非遗中心评选出来的“五峰首届南曲社区传承活动考核结果通报”中可以看到,荣获一等奖并得到补助性奖金2000元的参评选手有3人,获得二等奖及奖金1000元的有3人,三等奖及奖金500元的2人,四等奖及奖金200元的11人。然而,在五峰镇示范基地传承人队伍一览表上呈现出来的传承师傅仅有张光胜(市级)、胡必龙(市级)、闵建新(县级)、伍占萍(县级)4人,以及南曲学员5人。加之南曲社的民办性,机构管理松散,对社员的排练并没有硬性规定,所以能常驻南曲社对南曲进行研究和练习的社员更是少之又少,使“社区传承”进行得举步维艰。

(二)传承活动持续性的缺乏

在艺人评上传承人过后,再未进行过南曲相关活动的现象时有发生。细究起来,一是没有相关活动的刺激,人们没有了学习和传承的动力;再来,南曲毕竟是一种需要文化底蕴的高雅民间艺术,若非是有一些文化基础的人来学习,极易产生畏难情绪,最终放弃南曲的相关活动。事实上,因为原版《春去夏来》的谱子较长,为了使新手更好地掌握演唱、演奏技巧,南区圈甚至衍生出两个简化版的《春去夏来》,这个现象也最终引起了各方的争议,现在普遍认为还是应该克服困难,按照原版唱奏。

针对以上这两点问题加上一系列拓展性反思,笔者以为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加强五峰南曲的传承工作:

一、加强各方合作

首先,加强地域之间的合作。不光是五峰和长阳地区,包括五峰本地新、老县城的相互交流也很重要,做到各地资源、人才及相关资料的共享,互利互惠,共同促进南曲的传承。

其次,加强政府与民间的沟通。南曲本身就是一个民间艺术,所以针对这项艺术进行的任何举措,事实上都是和民众息息相关的。因此,今后相关部门在作出任何决定的时候,最好都事先与民间代表进行约谈,这样方能更好地了解人民的诉求,使南曲的发展始终和演唱、演奏它的人们保持良好的沟通。

二、拓宽受众面和加强组织教育同时进行

首先,扩大南曲教授的受众面。目前五峰南曲的学习年龄分布,多以退休之后的老年人为主,年轻受众非常稀缺,当然这也是有现实原因的:在上有老人需要赡养、下有子嗣需要抚育,并且自己也需要生存的社会背景下,青年人只能先学会谋生的手段,而不是优先考虑“非遗”的传承;而作为对自己未来有更高学历要求等相关背景的少年也很难花费时间和精力来学习这门“老手艺”;甚至,也不是所有退休人员都愿意来学习南曲,因为较于这种较为生涩难懂的艺术,诸如斗地主、打麻将这类门槛低的娱乐活动更能使其晚年生活得到消遣和放松。因此,这时政府的主导就体现的尤为重要了。针对这一社会现象,相关部门可以征集不涉及升学的青少年进行专门培训,并承诺学成之后的相关出路,给予就业上的相关引导,使学习者有动力将南曲的学习与传承持续下去;在老年人方面也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加强他们继续南曲相关活动的动力。

其次,政府进行持续性的南曲技能培训,同时对通过评审的艺人进行阶段性测试。如果没有政府的引导,分散的群众很难自发组织南曲的相关训练,那么长久的怠慢就会导致技艺的生疏,最终将三弦也束之高阁。因此,隔一段时间,就对受训过的艺人进行测试,或是进行同台竞技,这也是一个促进大家练习的好办法,在这样持续性的活动中,还能促进第一部分谈到的艺人之间地交流与合作。

第三,有关部门组织理论知识的科普活动。在五峰当地刚刚开始开展南曲培训活动的时候,很多学员都会存在一些疑问,譬如:南曲是什么?它和其他的歌曲有什么不同?南曲的优势在哪里?我们学习南曲的意义何在等等,如果没有基本的背景知识导入,就进行三弦演奏技法或者南曲演唱方法的学习,很容易对新的事物产生排斥最终放弃学习。所以,南曲相关历史的介绍,甚至谱面相关乐理知识的介绍都可考虑普及。总之,让学员了解南曲、了解南曲的珍贵,应该是传承南曲的第一步。

三、对南曲的继承与创新要把握“度”

首先,我们不能一味抛弃传统。为了迎合大众、披着南曲的外衣完全丢掉传统曲目的韵味是不可取的。高羽在其《南曲传承保护中的几点思考》中说得好,我们应该“像保护物质文化遗产一样保护古老传统的南曲”,简化《春去夏来》的做法是有失稳妥的。

其次,应在最大程度的保存曲牌基础上进行创新。对于这一点,据文化馆的覃馆长透露,相关工作他们已经在开展中。比如指定小学已经在使用由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文化馆和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编的《古诗词配曲选编》来进行南曲的学习,并成功举办过演出。用南曲的词牌结合学生需要掌握的古诗词,使学生在学习课标规定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能掌握南曲的演唱技巧,这对于南曲传播的推进有很大促进作用。当然,我们也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更加完善相关策略的制定,更多的考虑南曲的音乐性以及艺术性,不能丢了传统曲目的“魂”。

第三,让南曲单一的自弹自唱形式融入民乐合奏的表演形式,也未尝不失为传播南曲的一个有效途径。南曲本是文人自娱自乐的一门音乐艺术,与百姓间诸如山歌一类的消遣还是略有不同的,所以晦涩的文辞和故事性、趣味性的缺乏常常让普通受众难以接受;加上三弦音色偏干,很容易让不理解南曲内涵的听众产生厌烦情绪。但是,一旦有了其他民族乐器的润色,效果就不同了。一来民乐合奏本身就有其前景和市场,二来舞台和音响效果很容易吸引和带动听众。所以说,把传统南曲改编成器乐合奏也是一个可以考虑的选择。

四、对传承人的激励与期待

首先,政府要做到保护传承人。保护传承人不受到任何形式的排挤,保证他们有一颗健康、快乐和积极的心去面对传承五峰南曲这件事。在举办南曲相关的活动时,询问相关传承人的意见,给予他们应有的尊重。

其次,真正将传承经费落到实处,做好相关福利的工作安排。因为教学过程实际上是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如果没有相关教学经费,教学的实际举措将会很难维持下去。

再者,加大宣传力度。南曲艺术本身是没有功利性的,是一种修身养息的娱乐活动。既然政府开展了组织工作,并投入了相应的资金,传承人就需要认识到自己的义务,培养更多的继承者,使五峰南曲远离“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

最后,由政府主导招募学徒,再由传承人进行教学。其实当地政府拨款给作为传承基地的南曲社,再由南曲社带头招募学员也不失为有一个有效的办法。因为目前南曲社的成员都是经过时间的洗礼和实践的淘汰所坚持下来的“南曲真爱粉”,他们更加了解五峰当地南曲发展的动向,也对实际的教学更有经验,相信在对人才的发掘上也能独具慧眼。

五、流传曲谱的规范化

当前五峰南曲的传承几乎还是延续了口传心授的教学方法,在艺人间流传的相同曲目也存在不同的谱面版本。由于三弦在作为伴奏乐器时的弹奏会根据个人理解产生随机性,并且因为记谱符号不足以充分表达唱奏中的变化音,使人们无法单纯凭借乐谱来还原艺人的唱奏,这对乐谱作为资料保存的准确性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所以,对南曲记谱法的规范和统一迫在眉睫,并且对已有曲谱的校对工作也望有专业人士来展开。

以上就是笔者对五峰南曲传承现状进行的一些反思和建议,希望能引起大众对五峰南曲的关注,提出更多有建设性的意见,同时也希望有关方面予以重视。

[1]田联韬.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上[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1.

[2]田世高.土家族音乐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3]张瑜.长阳南曲和五峰南曲差异性及其成因[J].三峡文化研究, 2009(00):168-175.

[4]胡德生.五峰之南曲述略[J]. 三峡文化研究, 2009(00):112-121.

[5]李诗选.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民间古籍整理与保护研究[J]. 长江论坛, 2010(5):88-95.

刘恒秀(1991—),女 ,汉族,湖北武汉人,研究生,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方向:音乐史。

猜你喜欢

长阳
清化辟秽汤治疗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长阳”患者的临床研究*
省“616”工程对口支援长阳专题办公会召开
203A北京普光天泓科贸有限公司/苏州长阳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流域映像
长阳富硒生态茶园开发探析
长阳镇商贸服务业发展良好
长阳镇社保工作走在全市前列
2016长阳音乐节工作协调会召开
文化塑造长阳全新个性
长阳土家原生态民俗旅游资源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