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学术界对实践唯物主义的理论研究解读

2017-01-30张正扬

山西青年 2017年15期
关键词:唯物主义费尔巴哈学者

张正扬

陕西中医药大学社会科学部,陕西 咸阳 712000



我国学术界对实践唯物主义的理论研究解读

张正扬*

陕西中医药大学社会科学部,陕西 咸阳 712000

实践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对自己哲学的一种概括。实践唯物主义研究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焦点问题,在学术界讨论已久,但目前我国哲学界的不同学者对实践唯物主义产生了不同的见解,从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将会对实践唯物主义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为探寻实践唯物主义的本质打下了基础。

马克思;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唯物主义

一、实践唯物主义的概述

马克思为了能够更好的与其他形态的哲学概念相区别,以更好的表达自己的哲学本质特征,从而提出了“实践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第一次出现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之中,并且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神圣家族》中给予了详细的讲解,最后又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以形式和内容相一致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面前。

二、我国学术界对实践唯物主义的理论研究

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出现了“真理标准大讨论”,这样一来就使实践唯物主义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通过对实践唯物主义进行长时间的研究可以发现,在20世纪80年代实践唯物主义已经开始酝酿、兴起,并逐渐高涨与沉寂;当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的时期,实践唯物主义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与深化,从而形成了由隐到显的转化,具体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萌芽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实践唯物主义理论开始被人们所讨论,实践范畴是这次讨论的一个主要焦点。70年代末,刘纲纪、李泽厚等学者在对美学进行不断研究和讨论的过程中,发现了实践在唯物主义理论中所起到的作用,从而开始了以实践范畴为主体来对唯物主义理论进行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哲学家开始对实践的“大写”时期给予了高度的关注,有着“新马克思主义”之称的南斯拉夫哲学观点开始慢慢的传入我国,为推动实践唯物主义理论的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徐崇温教授也加大了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介绍,从而引起了国内众多学者对实践唯物主义的关注,这就是实践唯物主义的萌芽阶段。随后,高清海教授、孙伯揆教授对于推动我国实践唯物主义理论的研究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二阶段: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实践唯物主义在我国已经发展了10年之久,并且越来越多的学者参与到实践唯物主义理论的研究之中,并开展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此时有大部分学者开始意识到传统的书面教材已经无法更好的满足时代发展需求,但是还缺乏一套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相对应的实践唯物主义理论体系。

第三阶段:深思阶段。在20世纪90年代前后,由于受到当时历史背景的限制,实践唯物主义理论遭到了一系列政治性的批判,而且在我国的一些报刊中发表了一些批评实践唯物主义的内容,此时致使一些学者开始对实践唯物主义理论进行了重新的研究和认识。在1991年以后,与实践唯物主义相关的研究开始慢慢的减少,但是对于实践唯物主义理论的研究仍在继续,从来没有终止过,并开始朝着扩展化、系统化、领域化的方向发展。尤其是打破了传统外在的体系的概念之争、结构之争,并开始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献给予了精心的研讨,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的充实自己的理论基础,而且还能够在面对现实问题的时候采取有效的措施给予解决,而且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为实践唯物主义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四阶段:超越阶段。进入新世纪以来,大部分的研究学者开始认识到只有对实际问题给予深入的研究和积累,才能够更好的为哲学体系大厦的构建添砖加瓦,“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内外部条件都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为了适应这种变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自觉实现了从‘体系意识’到‘问题意识’的转变,同时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也取得了明显进展。”为了更好的满足时代发展需求,学者们开始从不同的角度来对实践唯物主义理论进行研究、深化和拓展,开始对哲学的当代性、现实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对语言问题、哲学问题、经济哲学、交往实践哲学、人学哲学、价值哲学、生存哲学等给予了系统的研究,并逐渐向社会发展、社会转型、文化建设等现实问题进行了研究。

三、实践唯物主义理论研究的意义

实际上,实践唯物主义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历史性、主体性和批判性给予了重点关注,从而更好的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提供了生机和活力。通过对实践唯物主义理论进行研究,有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建构。同时,实践唯物主义与现行的哲学体系相比,能更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包含更为丰富的哲学内容,使哲学体系更加完整,结构更加合理,从而能更好的反映当今的时代精神,真正成为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这样就能更加有效地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功能,使之真正成为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锐利武器。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M].人民出版社,1988.

[3]路德维希.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M].商务印书馆,1984.

[4]干成俊.马克思哲学本体论及其当代意义[M].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

张正扬(1988-),男,陕西淳化人,硕士研究生,陕西中医药大学社会科学部,教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B

A

1006-0049-(2017)15-0288-01

猜你喜欢

唯物主义费尔巴哈学者
唯物主义何以言“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前世”“今生”与“再生”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他者的批判与实践思维方式的创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的重新解读
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哲学理论价值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看马克思认识论的变革
对旧唯物主义之“旧”与新唯物主义之“新”的再思考
费尔巴哈之火:一个现象学的分析
2010年以来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