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民族精神教育在当代大学生教育中的作用

2017-01-30冯丹枫

山西青年 2017年15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中华民族民族

冯丹枫

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2



浅谈民族精神教育在当代大学生教育中的作用

冯丹枫*

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2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当代大学生所担负的重任,在大学生群体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可以增强大学生的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增强自身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自觉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核心要务,成为民族发展强大的精神动力。

民族精神;教育;作用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激励我们不断进取、不断发展。”爱国主义精神无疑是民族精神之中最重要也是最深刻的表现[1],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灿烂的文化历史,在文化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所形成的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爱好和平、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而这种民族精神是传统文化中的精粹思想,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民族信仰与民族文化,更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民族精神表现出的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推动民族生存和发展,是中华民族的核心灵魂。

一、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面临的现状分析

民族精神支撑着一个民族,拥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质是一个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要求。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促进和加强需要开展民族精神教育。因此,可培养和教育当代大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是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实效性是目前在教育实践中需要进一步提高的。

(一)伴随着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不同民族的思想文化也相互借鉴,共同发展进步,各国思想文化也不可避免的趋于全球化。处于弱势地位的民族在经济发展,汲取先进文化的同时,如何维护自己民族的民族精神和自身文化独立是各个国家不可忽视,需要慎重对待的问题。经济全球化虽然推动了经济上的合作共赢,但也渗透了国与国之间思想文化的竞争,这些处于优势地位的发达国家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同时运用自身优势将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文化渗透于处于劣势地位的国家,企图改变别的民族的思想与文化。由于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不断发展与充实,全球已经逐渐变为一个“村落”,而当代青年人则处于文化渗透的风口浪尖和其主攻对象,青少年由于自身的生理心理尚未成熟而且父母很少接受外国文化,所以当代青年很难从父母和师长中得到正确的指点,从繁杂大量的文化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乃当务之急。

(二)现今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不断完善,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也在悄然发生变化。社会道德体系正在发生新的变化,但市场经济导致的各种不良社会现象不断冲击当代大学生,看重物质生活,而忽视思想领域方面和自身的道德修养,使得当代大学生行为上发生偏差。在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肯定会接触思想道德修养和建设有关方面的知识,但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看中“金钱至上”、“权利至上”的观念,甚至出现越来越多的“宅文化”和“混日子”等现象,主要是因为在越来越凶猛的文化冲击下,一些不良的而且断章取义的道德思想进入到大学生的内心,与此同时,由于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缺乏锻炼,容易受挫,觉得老师在课堂上教的思想落后且不合实际,导致了思想的偏激。

二、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途径

(一)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培育优秀传统文化修养,加强历史教育,普及近代历史知识。促使当代大学生延续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与传统精神,在不忘过去的屈辱上树立正知观念,不断进取发愤图强。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在其成长、壮大的过程中,创造出很多不同的民族精神,这些民族精神由于时代的不同其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而这恰好可以作为激励大学生的素材,让每个大学生知道新旧中国的巨大变化,通过对比总结前人经验,以便创造祖国的美好未来。加强国情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面对中国的发展趋势,认识到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使其不卑不亢,富有责任感,鼓励大学生们紧紧把握机遇,努力提升自身能力,成为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在教育大学生过程中纳入民族精神。由于民族精神的复杂性,加强大学生的民族精神,需要高校各个方面的力量,广大教师需要将资源整合起来,以良好的精神、品质、道德影响着大学生,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大学生进行言传身教。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主要渠道是思想政治教育课,通过思政课教学切实加强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和把握新时期民族精神的完整内涵[2],教师可以结合教学,深入发掘该课程的民族精神教育资源。

(三)必须大力建设校园文化。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重要路径是加强高校文化环境与文化载体建设[3]。校园文化的建设需要学生教师共同努力,这样才能将校园特色的精神面貌、人文氛围和生存环境等,与社会时代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不仅是对大学生人格的塑造,也是引领大学生精神追求的重要方式。要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要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建设,建设好大学生活动中心。

(四)必须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大学生自身潜力,提高大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同时要求各界人士要循循善诱,为大学生做出一个良好的榜样,与此同时开展各项思想道德建设课程和文化交流机会以增加大学生阅历和锻炼其胸怀,让大学生在步入社会以后有坚定的信念,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已是不可改变的事实,强行改变这一历史进程只会让我们重蹈覆辙,被历史淘汰,所以加强中青少年的思想文化建设势在必行。

[1]陈光军.高校培养大学生民族精神现状及内容和途径研究[J].北京青年研究,2015,3:80.

[2]王春江.中国梦视域下高校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J].教育与职业,2016,7:69.

[3]史炳军,孙勇才.文化创新与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J].江苏高教,2015,6:126.

冯丹枫,法学硕士,辽宁中医药大学,副教授,党支部书记,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G

A

1006-0049-(2017)15-0142-01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中华民族民族
我们的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爱国主义教育